以“微问题”激活学生的“大智慧”

2015-04-29 00:00:00史云强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6期

摘要:问题是高中物理课堂的价值红线,以“微问题”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有利于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提问 " "学习兴趣 " "内在思考 " "创新思维

一、提出多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产生了疑问,他们就会提出问题,甚至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已经超越了教学目标,哪怕只是一个“微问题”,都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因为这些小问题里往往蕴含着学生的大智慧。

要想提出“微问题”,首先要培养一双会发现问题的“慧眼”。尤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吃透教材,活化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的价值导向最大化。苏科版《物理》的《引言》部分就有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色的?”“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向地面?”等。课后教师还布置了两个实验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陶行知说过:“教学做合一。”只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物理知识生活化、问题化,以“微问题”作为牵引,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力和思维力。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炼就一双充满智慧的双眼,向学生提出独具匠心的“微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物理学问题,它们都是教学的软资源。如:①生火时,透过火焰看东西,会发觉东西在不停地晃动。这是什么原因呢?②把鸡蛋放进盐水中,为什么会出现大头朝上,小头朝下的现象?而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却常常横躺在杯底?③有的时候,电冰箱会发出很响的声音,有的时候却没有声音。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些生活化的问题,学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想一探究竟。因此,教师要主动收集这类问题,然后通过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二、引领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内在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出问题,需要有创新思维,才能有效地提出问题。特别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微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课堂氛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想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教师需做好一些铺垫工作,为“微问题”的生成孕育好“土壤”和“种子”。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在设计导学案或导学稿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复习内容,激活学生可能产生“微问题”的旧知,然后在旧知和新知的联结点;多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铺垫问题。如在教学“楞次定律”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产生电磁感应的相关条件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知识,然后结合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得出感应电流的大小,最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了关于电流方向的问题。如果学生根据学过的相关知识来回答,那么他们只能根据右手定则来判定电流的方向。这时,有些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就会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追问:“如果导体与磁场之间没有相对运动,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应该怎样界定?”教师可用这个“微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进入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文本、学生的起点上做文章,只有让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关注的“微问题”,并产生解惑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一位教授曾说过,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准确了解四个问题,即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最佳发展区进行设计教学过程。可以说,高中物理教学既要在思维深处和学生教学相长,又要在文本浅显处“贴着地面行走”,把学生的“微问题”当做物理课堂的宝贵资源,促进教学向纵深拓展。

三、于无疑处生疑,修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听课和参与教研活动中,笔者经常听到有教师说:“学生从来不提问题,只等着我‘一言堂’。”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实,学生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知道怎样提问题,提哪方面的问题,所以思维常常处于“待机”状态,心智处于“休眠”状态。其实,头脑是越思考越灵活的,如果长时间不用,习惯性地“等、靠、要”,学生的头脑就会越来越迟钝,这样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北宋文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于无疑处生疑,方能显示其真价值和大问题,教师应该有可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无疑中生疑,即便是很小的“微问题”,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

1.通过实验演示,产生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而且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悬赏问题,挑战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让学生带着信心、带着使命、带着动力去挑战疑难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灵动智慧,并在解决问题中产生充满智慧的“顶峰”体验。

3.利用错误经验,诱发问题

在学习物理时,高中生经常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展现这些假象,引起学生的争论,诱发“微问题”,在错误中提出问题,从而将学生带入“后反省”阶段,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4.通过知识的构建,悟出问题

知识犹如一棵大树,“知识树”越大,越会生成新的知识和疑问。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好脚手架,在知识与知识的对接处、联结处,设置“微问题”导航仪,让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走向智慧的探究之路。

参考文献:

[1]许芹.构建智慧的物理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07,(12).

[2]张磊.“问题”是物理课堂探究式教学的根与魂[J].教学与管理,2013,(18).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