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三年级《观察物体》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板块教学。
一、精设课前板块,激起原有经验
【教学片段】
笔者说:“生活中有很多不一样的物体,我今天也带了一些来。”笔者一边展示魔方、杯子等,一边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从不同的面去观察物体,那么,坐在左边、右边和中间的同学,你们看到这个物体的形状一样吗?为什么?”
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揭开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主要内容是教会我们观察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等这一类物体。”
【教学分析】
在开始上课前,教师通过提问唤醒了学生的原始经验,聚焦教学主题,并在整节课中把它作为教学的反馈信息。
二、细研课中板块,把握知识内在层次
【板块一】认识生活中物体的三个面
笔者出示图书柜模型,提问:“你能找到这个图书柜模型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然后,追问:“除了图书柜,你能想象出洗衣机的正面、侧面和上面都是怎样的吗?你能根据图1的三幅图,猜出它们是哪种家用电器吗?你们可以确定冰箱是第几幅图?它是冰箱的哪一面?其他两幅图呢?”
最后,笔者总结:“刚刚观察的图书柜、洗衣机、电冰箱,它们的正面都带有明显的标记。像这样带有明显标记的面,就是生活中物体约定俗成的正面。只有先确定了正面,我们才能确定物体的侧面和上面。”
图1
【板块二】观察活动
首先,笔者出示了四个活动任务:①在什么位置只能看到图书柜的一个面?②在什么位置能看到图书柜的两个面?③在什么位置能看到图书柜的三个面?④最多能看到图书柜的几个面?
其次,笔者明确了活动要求:第一,图书柜模型放好后,不能被移动;第二,选择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不能摇晃身体。
接下来,学生反馈观察的结果,笔者进行小结:“为什么观察的是同一个图书柜,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有时能看到两个面,有时又能看到三个面呢? ”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多能看到图书柜的几个面?为什么?”
【板块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三个面
笔者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数学的眼光看,图书柜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比较一下,这个长方体能像图书柜一样找到明显的标记吗? ”
然后,笔者三次转动长方体的位置,追问:“它们的正面分别是什么颜色?没有明显标记的长方体,我们该如何确定它的正面?”从而引出判定定理,即我们把面对观察者的这一面称为正面。
最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互动,出示正方体图片(如图2、图3所示),问学生:“如果你是小兔,你看到的正面是什么颜色?侧面呢?上面呢?如果小兔从正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形状?侧面呢?上面呢?”
图2 " " " " " 图3
【教学分析】
这三个板块的教学设计虽独成一体,却又是层层递进的,这使学生感悟到“一次最多能观察到物体的三个面”的定理及正确、规范的观察方法。
三、巧设练习板块,领悟知识拓展
【教学片段】
首先,笔者提问:“如果再拿一个一模一样的正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拼成的形状是正方体吗?会是怎样的长方体呢?请同桌合作,动手操作。”学生想出了三种拼法,如图4所示。
其次,笔者要求学生摆成三种形式:①从正面看,看到的是正方形;②从侧面看,看到的是正方形;③从上面看,看到的是正方形。
最后,笔者提问:“我看到的是图5的形状,那么,我是站在哪种摆法的哪一面看到的呢?”
图4 " " " " " "图5
【教学分析】
教学提升的环节,是把知识整合成一个练习整体,教师既能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程度,又能帮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数学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