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题导学法是通过设置特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 " 问题导学法 " 实践
近年来,问题导学法被大力推广于初中教学中,对于提高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有利于丰富数学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在实施问题导学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实际情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设置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问题导学法正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难点,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由此可见,问题的设置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问题的设置不能超过教材范围,要充分体现教学任务和目标;第二,问题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保证学生有能力理解并解决;第三,问题的设置要有针对性、代表性,要能反映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这三点,才能使问题导学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可设置问题:“已知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如果要使两个三角全等,则要怎样安排条件?”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两个问题,“根据已知条件画出满足题意的三角形,可以发现什么?”“如果要画出唯一的三角性,则改变题中三个条件中几个量的值?”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基础性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是面向成绩较好、愿意挑战的学生的探究性问题。通过结合学情,使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发挥问题的作用。
二、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前后呼应
问题导学法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是把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找出彼此之间的规律,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把问题转化成自己比较容易解决的生活问题。但是,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要注意前后呼应,这样才能使教学内容连贯,方便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问题的设置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导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导者、指引者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供学生分析,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当遇到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给予及时指引。这种教学方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设置的问题要具有探索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如在教学《数轴》时,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出示温度计的实物或图片,提问:“温度计上的刻度有什么特点?你能读出图中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吗?”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计问题情境:“某东西向公路上有一个车站,车站东4米处有一棵柳树,东8.5米处有一个电线杆,车站西5米处有一棵槐树,请作图准确地表示题目中物体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探究,在问题中进行实践探索,自主得出了数轴的三要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成绩较差、探究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启发性问题,如在“车站问题”的探究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作图时,能否以一种物体作为其他物体的参照物?”从而引导这部分学生进行猜想,使他们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
四、结束语
问题导学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合理地设置问题,符合学情,渗透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此外,教师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真正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芬.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的思考[J].科学咨询,2013,(13).
[2]高茹.试论初中数学“问题串”教学的有效设置[J].考试周刊,2013,(54).
[3]魏爱根.初中数学开放性问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与策略[J].教育界,2014,(2).
(作者单位:云南省腾冲县滇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