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希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氛围和意境中,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但是,单调、固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种要求。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营造师生互动、情境交融的氛围。有了氛围,才有教与学的深度和广度。
每个学科都有其本身的特点,情境的创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下面笔者将谈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引导达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论语》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的“愤”,是指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悱”,是指想说,但又不知道怎样表达的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吃”透教材,针对重点和难点设置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营造“愤悱”的情境,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只要把知识融入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尽可能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来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然后精心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不过,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二、学生实践形成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出真知,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摸索与探究知识,领悟道理,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眼看、动耳听、动情朗读、动口议论、动笔写、动脑筋思考。这七个“动”,不是分开来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教师应该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来进行。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情地朗读、自主地领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如鉴赏性阅读、质疑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交流性阅读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实际,谈谈自己从课文中获得的启迪,并将之流于笔端。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调动学生激情
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它综合利用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元素,变抽象为具体,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但是,教师必须注意一点,语文教学终究是文本上的阅读,且不可以用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只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众人合作产生的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1951年,一个著名的“名次实验”告诉我们:只有合作型的学生关系,才能在学生的共同发展中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
如在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此外,在学习评价方面,教师也要注意从整体上评价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合作,主动发展。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固定教条的,素质教育呼唤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杨秋桃 " 江西省丰城市孺子学校;杨秫来 " 江西省丰城市拖船埂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