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为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5-04-29 00:00:00贺晓娟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6期

摘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应该认识到德育的统领地位,将德育摆在首位,才能保证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以德为先 " "应用型人才

一、加强应用型人才德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德育,既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凡是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德育工作,或是以应付的态度对待德育工作的做法,都不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一直以来,高校重视德育工作正是符合这一普遍要求。

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德育工作,是高校在经济发展下,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在当前形势下,社会要求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修养、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德育工作,是国家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为发展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二、应用型人才德育的薄弱环节

1.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开展全方位的德育存在困难

目前,很多亟待转型的普通高等院校出现了既急功近利又无所适从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高校转型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又要从教育的科学性与人文精神出发,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目前高等教育资源时空有限,不利于实现德育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2.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表现出多种意识形态。如无私奉献依然存在,但利己主义也甚嚣尘上;外来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导致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

3.德育形式的僵化与死板,导致其实效性提升受限

目前,高校实施德育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两课教师与辅导员等人担任,在课堂中和课堂下均有进行。但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受限于学生数量多、课时有限、传统教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等原因,难以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与有效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效果难以实现。

三、加强应用型人才德育的有效途径

首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价值观。社会的价值判断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会产生巨大的引领作用,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必须积极确立应用型人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只有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渐从推崇权力和金钱转向推崇知识、技术和劳动,才能够为我们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根本保障。

其次,突出德育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统领作用,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力度。高校在专业和学科转型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德育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力,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要齐头并进,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项环节中,特别是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更要与专业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第三,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使命意识与创新意识,更好地完善高校德育工作。高校德育工作应致力于结合“90后”思想发展的特点,改变现有刻板的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沟通形式的单一性,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技术含量”,重视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创新大学生的德育方法和载体。

第四,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切实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践能力。高校必须引导大学生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为这些思想深刻地包涵了当代中国价值导向的丰富内容。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这些理论的实质和精髓,从而真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增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本文系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应用技术型人才核心价值观塑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吕梁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