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基础实验课PBL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2015-04-29 00:00:00彭岳赵铁建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6期

摘要:我校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拟对高职医学基础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及改革。改革后的实验教学将采用PBL教学方法,实验课由四个具体的重要医学问题组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从基础过渡到了临床,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思维、临床综合能力及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职 "医学基础实验课 "PBL教学 "实验教学

高职高专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同于本科院校中的科班教育,也与中专卫校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它是向社会输送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许多教师思考和关心的问题。这种实用型、以技能操作为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法的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科学素质方面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就高职教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遇到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策略,并拟对其实验教学进行PBL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一、高职医学基础实验课PBL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及总体思路

2009年以来,广西中医药大学各专业高职班的医学基础课合并为《医学基础》一门科目,其内容涵盖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等学科。《医学基础》分两个学期进行授课,实验课仅占20课时,所以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内容繁多,各学科知识的综合程度高。

此前,对各专业高职班的实验教学,申请者所在实验中心还是沿袭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包括解剖、组胚、机能、免疫、诊断等各学科的多个实验片段。这类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医学的已知理论,让学生熟悉普通的医学实验基本方法。其实,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高职生理论结合实践,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发挥主观能动性。鉴于此,我校高职班的医学基础实验课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更符合专业层次需要的、具有职业技术特色的改革。

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它把自我学习的过程与现实中的具体任务或问题联系起来,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的解决环境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来研究问题,进而摸索并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建立起自身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教师运用得当,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及综合素质。

改革后的实验课堂将采用PBL教学法,实验课由四个具体的重要医学问题组成,每个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将涵盖相关的形态学知识、机能学知识、诊断与检验学知识、临床医学知识。因此,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更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科研思维、临床综合能力及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教师担任辅助角色,启发、勘误和引导学生的整个思考、讨论及操作过程。良好的师生互动,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实验统筹安排的逻辑性、连贯性、综合性和实用性。该教学改革思路有助于把高职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实用性技术型人才。

二、高职医学基础实验课PBL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内容

改革后的实验课堂将采用PBL教学方法,该类型实验课由四个具体的重要综合性医学问题组成,先预设问题,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相应问题的讨论,最后学习新模式的实验过程。在实验课前一周左右,教师向学生公布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知识的资料。

1.PBL课堂的教学内容

笔者列举了一些问题,不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优化调整。

在教学《使用显微镜及制作与观察细胞片》时,笔者拟定的问题有:①载物台的各附属结构是什么?这些部分的实际应用是什么?②如何应用粗细准焦螺旋配合,快速而清晰地捕捉物像?③如果观察到的视野太暗,共有几种方法可以将其调亮?④从高倍镜转用油镜的操作有哪些注意事项?⑤植物细胞片和动物细胞片的微观区别主要有哪些?取材时各自有什么注意事项?⑥细胞固定液的作用是什么?如何配置人类口腔上皮细胞的固定液?⑦染色剂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如何使细胞的着色更有利于观察?

在教学《测量动脉血压》时,笔者拟定的问题有:①用血压计测量血压时,有哪几个压力是一致的,使得水银柱能够反映动脉血压?②肱动脉在上臂行走路径的各个体表投影点是什么?③测量血压前,患者需要做什么准备?血压测量选择右上肢的解剖学依据是什么?④袖带附着点如何定位?依据是什么?⑤听诊器的听件放置部位是哪里?为何听件放置袖带下血压测量结果会有误差?⑥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的定义及生理学意义是什么?⑦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级是什么?

在教学《ABO血型的测定》时,笔者拟定的问题有:①血型、抗原、抗体的定义和意义是什么?②当血型不符输血时,患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及临床表现有哪些?③为何在近代,O型血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④临床消毒药水选用原则是什么?消毒术的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是什么?⑤采血部位的选择标准是什么?按摩挤压的方法是什么?其解剖学依据是什么?⑥何谓交叉配血实验?如何操作?⑦如何判读单克隆抗体血样标本的结果?判读时观察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在教学《心脏听诊》时,笔者拟定的问题有:①心脏内血液循环的路径是怎样的?②各房室瓣和动脉瓣开合顺序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意义是什么?③列举出胸部至少三个帮助脏器快速定位的解剖学体表标志。④心脏各瓣膜的听诊区位置在哪里?如何通过胸部的体表标志最快地定位听诊区?⑤心脏听诊的顺序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⑥心脏听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⑦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生理学意义是什么?在听诊时如何分辨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⑧主要的心脏杂音有哪些类型?它们代表的主要病因分别是什么?

2.PBL课堂的组织管理方式

笔者拟将一个问题导向式学习安排在3~4个课时内施行,每课时约40分钟。PBL讨论课的基本步骤如下:①预备阶段。一周前,笔者先让学生阅读问题,总结相关知识并搜集资料,提出可以解释问题的假说。学生必须先回顾已有知识能否解决目前的问题,确认尚待学习的范围、学习目标和主题,然后查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并针对问题写出答案;②PBL讨论课前半段。笔者组织学生汇报并讨论搜集的资料和问题的答案,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适当答疑和勘误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一边实践操作一边继续思考讨论;③PBL讨论课后半段。学生经过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后,分析操作过程并总结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整体操作和结果;④回馈与评价阶段。在课后,学生再次思考、总结,并书写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及存在的问题,调整并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在整个PBL过程当中,教师并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只是作为实验流程的旁观者、监督者和评估者。学生对于问题的疑惑及未懂的知识,不应期待教师给予解惑,而应设法自行搜集资料、相互研讨、取得共识。

本次改革压缩和综合了实验内容,只保留代表性好、实用性高、教学效果佳、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并把它们整合到PBL问题中,不仅节约了实验时间,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更多地了解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

医学基础教学阶段是学生由基础实验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阶段,是学生在了解科学试验后,步入临床实践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强调诊断学与检验学等临床问题,使学生熟悉并探究诊疗知识的基本途径,为将来接受医学知识打下基础。PBL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意识。

三、结语

高职层次教育向社会直接输送实用性操作型人才,尤其不能忽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改革后的实验教学过程将采用PBL教学方法,预计按照此方法教学后,学生将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体,其主动学习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将有显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引导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有效提高了这类以操作为就业导向的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蔚姝,博昭.基于就业能力的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8).

[2]Mimura K.Futue direction of three-year educational establishments for students of medical technology[J].Rinsho Byori,2003,(51).

[3]张燕,顾江,李学军等.PBL教学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4]王沁萍,陈向伟,李军纪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现状[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

[5]胡建明,李玲,李锋等.PBL教学法在高级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

[6]任琦,关维俊,庞淑兰等.PBL教学法在社会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问题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本文系广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专项:我校高职教育医学基础实验课PBL教学模式改革,NO:2014ZXA05;广西教育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专项:基于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与研究,NO:JGY2014082;广西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专项:以精品课程为导向推动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NO:2013MS01。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