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施方略

2015-04-29 00:00:00丁璐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6期

摘要:本文以中职生心理潜能开发为视角,探讨了中职生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施方略,旨在促使中职生形成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中职生 " "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 " "理论基础 " "实施方略

一、中职生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理论基础

1.积极心理学的引入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马斯洛的著作《动机与人格》中,但是塞利格曼让世人真正注意到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人本身固有的积极因素、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心理学的研究要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解读,寻找其新的规律,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2004】8号)明确指出,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2.基于心理潜能开发的学生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现代社会需要各种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个性得以充分地发展和完善。职教工作者无法预测学生将来的职业道路和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创设多元的教学环境,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生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略

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教师应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从人本课堂、实践特长课与班团活动三个方面入手,注重中职生心理潜能的开发,构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创建积极的教学氛围,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

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整合性、潜隐性、依附性的特征。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其实是在教学中实现心理素质提升的过程。

1.开展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1)教学内容生本化,倡导积极理念

首先,教师应合理评估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课堂教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的积极成长;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目标情境,积极建立和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如在设置学习目标时,教师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做到挑战与才能平衡、问题有结构性、符合学生主体特点等。

(2)教学过程活动化,增强积极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体现自己的积极心理,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发展中的学生,在教学中多使用积极的词汇,以示尊重、分享和快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

(3)教学评价多元化,增强内在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挥学生的积极潜力。因此,教师不能单独地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而应采用过程性评价,由教师、学生构成多元评价体系,从整体上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归因,运用赞美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归因,找到合理、积极、乐观的解释方式,及时关注和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出具体、明确的改进建议,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开发立足于学生特长的实践特长课

(1)定位教师角色,注重引导和鼓励

实践特长课是以充分、全面、有特色的发展学生的潜在优势和特长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

实践特长课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经验,教师成为欣赏者、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参与活动本身就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实践特长课弹性大、组织灵活,学生是主体、行动者,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帮助学生发挥主动性。

(2)完善评价体系,注重主动性。

实践特长课的评价是多维度的,教师应该抛弃模块化、单一化、倾向成绩的传统评价体系,把知识技能与心理品质发展结合起来,实行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把职业道德、毅力、洞察力、行为积极性等纳入评价的范围,注重过程的考核,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在实践特长课的学习表现作为综合能力评价的重要部分,和学科成绩共同构成学生的最终成绩。

3.开展学生积极体验的班团活动

积极心理学注重建设积极的制度,积极的制度是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建设和完善积极的学校生态环境。首先,学校要建立积极的教育制度,提倡美德,培养优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潜能;其次,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手抄报评比、征文竞赛、主题教育、篮球赛等,注重在实践中积极地引导和支持学生,挖掘他们自身的力量和潜能。

中职生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体现心理健康教学的真正目的和魅力,帮助中职生树立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姚本先,伍新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菲利普·津巴多.害羞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纪聪聪.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职生管理[J].机械职业教育,2010,(3).

[4]赖小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