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建议

2015-04-29 00:00:00曾秀
知识窗·教师版 2015年6期

摘要:为了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需求,高校外语教学部门必须提供高质量、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江西用人单位和企业员工的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到社会和市场对外语人才的基本需求,并据此反观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旨在促进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共同合作,培养社会经济各领域急需的外语人才,推动社会经济与文化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 " "商务英语专业 " "毕业生 " "需求现状 " "问卷调查 " "建议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对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方位地推行实践应用型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外语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技能应用型外语人才奇缺(黄友义先生在2009全国MTI教指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教育部在深入调查人才市场之后指出,现在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比例是1∶9。

商务英语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在英语语言类课程及商务类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专业,具有学科的交叉性,以及人才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复合性、应用性等特点,其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协调与联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止于2007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总数为1168所,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共789所。如此众多的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助于解决涉外公司、企业招人难的问题,但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能否直接进入工作状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为企业服务呢?这与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用人单位和企业员工的调查问卷,了解到社会和市场对商务外语人才的基本需求,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基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现状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目的

本次问卷调查旨在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了解外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要求和素质;调查江西外资企业和涉外单位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和市场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搜集用人单位对外语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评价。

2013年3月至4月,本课题组对南昌市两家外资企业管理部门、近120名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商务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情况,对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进行总体评价,帮助在校学生规划语言与专业学习以及未来择业,同时为高校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益依据,收回有效问卷103份。

2.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外资企业对员工基本语言能力和业务素质的需求程度如下所示:①用英语正常交流能力占53.4%;②商务会话能力占51%;③运用商务知识进行对外贸易的能力占50.5%;④口语能力占39.8%;⑤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忠诚度占30.1%;⑥处理英语公文的能力占30.1%;⑦商务销售能力占25.2%;⑧应变能力占14.6%。

3.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这次调研得到的数据显示外企对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倾向。首先,企业看重员工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进一步分析问卷,我们得知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团队合作、责任感、忠诚和敬业等素质,对入职员工的学历层次要求不高,能处理实际问题即可。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只要语言功底扎实、实践工作能力较强,同样在商务职场上具有竞争力。但是,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不高(36.9%),这说明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一调查结果对学校课程建设、调整培养目标以及指导学生择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以国际商贸为主的企业特别重视员工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在商务背景下正确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其次是业务实践操作能力与经验。另外,员工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态度和应变能力也是企业所需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教学中,高校不仅要坚持专业教育与就业市场相结合的原则,还要大力培养学生扎实宽厚的语言能力、商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处理商务事务等能力。总之,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是我国市场经济和技术发展急需的人才,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用人单位对商务人才的岗位需求明确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反映了目前高校商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课程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口语、商务操作等课程)偏少,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不足;其次,教师素质方面。教师教育理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单一,既有英语专业背景,又有丰富的商务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多;第三,实习实训方面。缺少实践环境,学生锻炼商务英语技能的机会较少;第四,教材方面。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差,缺少结合工作实际的案例,信息量偏小。

三、建议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商务英语是众多高职院校开设最为广泛的外语类专业,也是最受欢迎、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本课题主要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重点,根据用人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现状以及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就课程、教材、教师以及实训基地等建设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学校为学生和教师设计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应结合高校所在的区域和行业发展趋势,如江西省大多数高校商务英语毕业生主要流向江西及周边省份的中小型外企,所以江西高校商务院系要密切关注本省及邻省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布局,着眼于未来的需求和就业来设置课程。

首先,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和商务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高职生的语言基础普遍不高,所以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笔者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推行英语专业+英语商务方向课程模式,把英语基础课与商务方向课融为一体,在提高英语基础的同时融入商务专业知识。如开设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听力、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等课程。其中,商务英语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国际贸易与进出口业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WTO与国际惯例等。在调整课程结构时,学校应适当地减少部分传统课与理论课,增加商务实际操作、商务专业实训、实习等课时。笔者建议,还可以增设一些提高交际能力和人文修养的选修课,如英美概况、中西文化比较等。总之,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兼顾基础英语知识、商务知识和商务实践技能,以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

2.教材选用

学校只调整课程设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选用相应的教材,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商务院系应尽量选用理论阐述简明、案例分析充足,信息丰富、实践练习多,与时俱进、新颖实用,与学生现有水平相当、理论知识浅显易懂的教材,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吸收。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针对目标岗位,邀请在目标岗位实践过的同学、教师以及资深人士共同开发教材,探讨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编写出对学生未来职业有指导作用的教材。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所不可或缺的一个条件。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师资主体都是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虽然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但能用英语讲解国际贸易规则又有商务实践经验的教师还是凤毛麟角,所以引入语言功底扎实、又具有贸易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势在必行。

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定期到企业定岗锻炼,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或者学校可以聘请长期在商务领域工作的优秀人才讲授培训课程,改变以往师资队伍建设“自力更生”的单一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另外,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学校应贯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并重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

4.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产学(研)结合越来越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重视,正在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大部分本科院校缺乏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基本流于形式,缺乏真正操练的机会。校企合作的优势,就是依托行业和企业,聘请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参与商务专业的教学中,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基地,使育人和用人紧密结合起来。

5.校内模拟实验室

在实践内容、实践场所、实践时间和实践方式的安排和组织实施方面,实习单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高校也要重视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如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利用网络平台,把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移到实验室内,使实践教学过程仿真化,实现实践效果最大化。在操练过程中,每个学生只有把自己融入团队中,通过与其他队员的配合,才能完成各自的工作,实现团队的共同目标。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加深了理论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社会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伦.培养目标与可利用资源——有关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1996,(1).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孙立波.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2).

[4]王守仁.发展中国ESP教学,推进中国ESP研究[J].中国ESP研究,2010,(1).

[5]李勇军.高职专门用途英语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7,(18).

[6]王艳.对我国ESP教材编写教材的探讨[J].中国ESP研究,2011,(1).

[7]刘铮.大学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外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