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整合,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有利于学校清晰地自我定位,也有利于学校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激活自身的能量。如何在文化视阈下整合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相互促进,形成优势互补,最大化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是课程发展和学校文化整合的关键。本文从以校本课程整合为主线、以实践课程整合为契机、以综合课程整合为引领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在文化视阈下高中校本课程的整合路径。
关键词:文化视阈 " "高中 " "校本课程 " "整合
实际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整合是普通高中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自我提升和自我设计,其目的是提升学校内涵,形成学校文化软实力。当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内在的诸多要素就会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共生。它与一个学校的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学校文化因子在课程领域的外在表征,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文化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文化品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内涵的发展方向。同时,学校文化又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良好的校园文化呼唤校本课程的内在提升和整合。只有不断整合校本课程,不断优化、调整、重整校本课程内诸要素,并加注文化驱动器,在文化视阈下寻找生长点和生命力,才能永葆校本课程的内在开发动力和发展驱动力。因此,校本课程需要在文化视阈下进行二次发展,才能最终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文化体现出主体性、多元性、合作性及开放性等特点,所以学校应加强校本课程的整合,彰显校本文化理念,在学校表层物质文化、中层行为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这三个层面上实现自我跨越式整合发展,从而凸现其文化价值取向。
一、以校本课程整合为主线,打造学校物质文化桥头堡
校本课程的整合应建立在学校实际和乡土实际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体征。良好的课程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建立与学校特色发展相符、兼顾学校所在地方资源的校本整合,才能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所在的学校依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乡土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整合校园物质文化方面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第一,梳理地方特色资源,依据学校课程目标,使资源课程化,开发新的乡土校本课程。如《茶的栽培》《茶的制作》已编辑成册,编入校本课程;《果树的栽培与管理》电子稿已经编好;机器人实验室、模拟驾驶实验室、气象观察站等新型实验室的配套使用教材也准备就绪。
第二,制订《依托地方资源,构建地方特色课程,彰显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研究校本课程、地方资源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探索并构建具有特色及亮点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我校积极提炼课程中可供整合的因素,以文化为召唤,依托校本资源,构建了诸多特色课程,促进了校园物质文化的发展,逐步成为我校课程文化的名片。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活动竞赛。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类竞赛等,被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等荣誉;我校舞蹈队多次获得市、镇文艺比赛金奖、银奖,书法班、绘画班成员也多次获得省市比赛奖项等。这些显性的物质文化为学校课程和文化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二、以实践课程整合为契机,构建学校行为文化共同体
实践课程是课程行动研究的体现,它表征着课程整合进入了实践行为层面,并开始影响学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我校课题研究和反复论证,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具有行动指南和实践纲要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具有地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对打造我校行为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构建学校行为文化共同体,我校既从思想层面着手,研究学校行为文化的战略定位,提出以行为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以行为文化统摄课程构建,以行为文化助推课程整合的思想,从而打造符合我校校情的行为文化共同体,又从实践层面着手,整合六大实践类课程(如学科拓展类课程、身心健康类课程、科技创新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和地方特色课程),并以文化为纲,统筹协调各类校本课程间的增减关系,在控制现有课程增量的同时,灵活调度和交叉整合课程存量。
根据行为文化共同体的愿景目标,在实施六类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修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参与和研究校本课程的兴趣,使得课程更加优化,形成优势互补,推动校园行为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课程整合,既获得了学生的青睐,又整合了课程优势,进一步促进了学校行为文化共同体的价值融合。
三、以综合课程整合为引领,夯筑学校精神文化风向标
综合课程是一项融文化性、主体性、人文性、多元性等于一体的课程,是课程整合的阶段性文化表征,是良好校园文化的外在保证,对于学校文化的最终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课程参与性广、实践性强,富有生命力,是校本课程整合成熟的标志,也是生成学校精神文化的风向标。在综合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分步推进,切勿齐步走、一刀切,而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兼顾多方需求和价值认同,以精神文化为指引,探索出综合性课程的整合模式。如我校开展了校本课程和学校特色发展、地方文化关系的研究,选编了有关校本课程整合的文献资料、典型案例,同时研究了许多优秀案例,从中汲取相关经验,并注重剖析与积累自己的成功案例,使成功的经验得以传承。通过整合各种课程,凸显了农村地域资源的优势,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在整合综合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校还积极以文化为引领,整合学校课程实施机制,统筹学校校本选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技术、艺术、现代农业技术的关系,建立课程开发、评价与实施中心,并以创建校园文化为导向,使综合课程整合呈现出文化生态。
※本文系《农村普通高中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九期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K9—L023。
参考文献:
[1]刘珍.文化因子——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命[J].科教文汇,2014,(10).
[2]熊梅,马玉宾.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J].教育研究,2005,(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