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婧婧
摘 要:新闻报道是连接媒体和公众的重要媒介。一方面,通过新闻报道,公众可以遍览天下大事,从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直接了解各类正在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将对客观事件的主观认识传播给公众。传递的内容决定了所起到的社会效果,新闻报道引发的“正能量”或“负能量”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新闻报道应积极释放“正能量”,摒弃“负能量”,促进整个社会稳步向前。
关键词:新闻报道;正能量负能量;媒体责任联合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媒体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称为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向大众传递着政治经济、百姓民生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以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将其引发的不同社会效果分类,带给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成功、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那新闻报道传播的就是“正能量”,“正能量”能让公众积极、豁达、理性,促进社会和谐。反之,一味“博眼球”,强化社会阴暗面,使公众带来恐慌情绪,产生社会经济恶化、群众道德败坏、治安环境恶劣、社会动荡不安等错觉,这就是传播“负能量”,“负能量”使人消极、狭隘、偏激,加重一些人的消极或仇恨心理,进而引发社会矛盾。
一、新闻报道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从字面上来看,“正能量”和“负能量”是一对反义词,从它们起到的作用来看,它们也是截然相反的两个词语。笔者认为,它们的正反效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有利于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负能量”影响社会经济稳定。
社会经济建设在任何新闻报道中都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在经济新闻中,好的新闻报道就是好的精神产品,就能转化为物质财富,甚至成为全社会的福祉。例如2014年12月11日有媒体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提2015年经济工作5项任务》,及时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天报道的《中央经济会议:经济仍面临不少困难下行压力较大》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相关报道一方面围绕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报道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正确传递发展思路,把各地各单位部门的工作思路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相互启发。另一方面,把各地各单位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题、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群众的愿望、要求、呼声等收集回来,反馈给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从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新闻报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两篇报道,让公众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了解了可能会遇到的阻力,有展望、有分析、不隐瞒、不浮夸,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勾画出2015年的经济发展路线图,给人带来前进的力量。这样的报道以真实为前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对公众而言,人们会从新闻报道中获取利益相关信息,通过分析经济形势以调整、优化决策。一旦人们相信并接受了相关报道,必然会采取相应行动。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媒体的盛行,使传播信息速度加快,使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大增。如果报道为了抢眼球,过于负面很可能引发群众恐慌,市场波动甚至社会动荡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其中,很多过于负面的报道都是断章取义的、失实的。例如2013年6月6日,有媒体报道“三一被指虚增销售收入超4亿元”,将三一重工推向风口浪尖,导致相关股价剧烈波动,造成市场混乱。又如2008年有媒体报道“招行投资永隆银行浮亏逾百亿港元”,导致股市银行板块整体下跌。这些负面报道后来被证实为,有些是虚假的,是媒体记者蓄意为之,有些是由于数据采集有误得出错误结论。虽然媒体、记者都及时更正、道歉,但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无法消除,相关损失也无法挽回。
(二)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有利于道德建设;“负能量”将道德观念解体。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新闻报道可以通过宣扬道德模范的光辉事迹传播有形的正能量,通过挖掘闪光事例、凡人善举,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人、感召人,把好人好事传开,为道德模范喝彩,让道德高尚的人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在我们江苏江阴,有一个“潜伏”了27年的无名好人,用“炎黄”的名字给贫困群体捐款,直到今年11月底才被发现。江阴各媒体得知这一线索后,第一时间对“炎黄”老人的事迹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并及时对省级、中央级媒体进行了对外宣传。几天时间里,“江阴好人”坚持27年做慈善的事迹被传为城中佳话。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炎黄”没有露面的时候,当地乡镇发起了学习“炎黄”的活动,涌现出了无数做好事不留名的志愿者,我们发现,这个新闻比发现“炎黄”本人更具有社会意义,再次集中对外宣传报道,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笔者认为,此次针对“炎黄”的两轮不同层次的新闻报道,成功将江阴人民爱做好事、坚持做好事的“正能量”传播出去,为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浪潮树立了典型形象。
但也有一些媒体,为了获得更高阅读量、收视收听率、点击率,吸引广告商赢取商业利益,可谓是奇招频出,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吸引眼球而以嘲讽、戏谑、解构社会主流道德观念,为了批评而批评,有的甚至不惜撕裂社会共识,攻击现行价值观,不断降低人们的道德标准。甚至标榜作秀、炫富,原来让人不耻的话如“宁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在自行车后笑”、“我想拿鞭子抽你”“我是屌丝”等词汇如同雨后春笋般被奉为“金玉良言”。再举一例子,争议颇大的“扶老人话题”,一次又一次因扶老人而被冤枉、讹诈的报道,不管真真假假,它们的过度出现,严重削弱了百姓做好事的信心和底气,狠狠打碎了人们心中原本坚固的道德底线,逐渐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有老人不敢扶,有人需要帮忙不敢伸援手的地步。前不久,一名年轻女乘客在公交车上遭猥亵却无人施救,就是群众道德冷漠的真实印证。
(三)新闻报道传播的“正能量”有利于社会安定;“负能量”扰乱社会安定。
媒体可以通过新闻报道对社会矛盾进行调节,能够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使他们一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以维护社会稳定。在特定环境下,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的舆论引导,澄清事实真相,制止不良传闻,引导群众用冷静、理智、合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及时把上级部门应对处理危机的决策、措施传达给群众,把群众的动向与心愿迅速传递给上级机关,起到了反映民意、消除民怨、缓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群众究竟最盼望什么?最希望党委、政府做什么?有很多情况群众敢与记者说,但不一定有机会与领导说,或者不敢说。作为领导,因为听到的或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也许是表面的,加以包装的,如果按照“所见所闻”的信息去想问题、做决策,考虑就略显偏颇,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江阴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舆论节目《阿强有话说》,老百姓可以通过节目与平时难以沟通的相关部门进行直接交流、解决难题,听众可以从广播里获取想要的相关讯息,节目本身也对相关部门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虽然节目中来电的百姓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难题,但节目的定位是督促部门帮助解决,这就传递出了积极的“正能量”。
事实上,某些时候群众中存在着一些情绪和不满,大多由于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不了解或认识不全面造成的,如不及时沟通,就会加剧矛盾。为此,新闻媒体采取易为群众接受的各种形式作出有针对性的说服力报道,深入浅出地解读政策,因势利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细心开导,就能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
相反,如果新闻报道打着监督的旗号,不以解决问题为前提,而是一味强调、揭露社会阴暗面,那么,起到的社会效果是很不理想的。不可否认,揭露社会黑暗面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新闻报道的职责和权利,但是如果报道所传出的“负能量”引起群众的恐慌情绪,加重人们的消极或仇恨心理,使人对所谓的黑暗现实或怒发冲冠,或扼腕叹息,进而引发社会矛盾。灾难、事故、贪腐、丑闻、内幕、揭秘、潜规则无处不在,谣言、暴力、色情信息如雨后春笋,这个社会还有真善美吗?如果媒体一味地曝隐私、秀下限、搏出位,把丑恶和黑暗无限放大,不仅会让群众感到失望,甚至还会影响群众产生认同感,去模仿,去做出极端行为。2010年陕西南郑幼儿园发生凶杀案,一时间,新闻报道蜂拥出现,大多围绕凶手的背景、作案手法进行报道。4天后,江苏泰州一家幼儿园也出现了类似案件,厌世的凶手正是从这些报道中得到启发,做出了报复社会的残忍行为。如果,当初这些参与报道的媒体,能够将聚焦点更多地放在如何加强学校安保方面,引起大家对于保护学生的重视,也许第二起惨剧也不会发生。
二、媒体责任引领媒体驱“正能量”避“负能量”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社会责任论,它的理论基础是人与社会、权利与义务之问的关系。它强调大众传媒要履行社会责任,要对社会与公众负责。强调从道德的层面来规范新闻传播行为。所谓媒体责任,是指新闻媒体作为一种社会公共组织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媒体除了报道事实、传播信息、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领先进文化、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营造舆论氛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靠媒介从业人员的新闻自觉。
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应烙守媒体责任,传扬真善美,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过度偏好收视收听率、点击率,忽视和弱化了本身应承担的责任,或有意规避势责任,势必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媒体公信力也会随机降低甚至消失。
再拿“炎黄”事件举例。从新闻由头来讲,无名好人“潜伏”27年后被发现,无论是媒体本身还是广大受众,对“炎黄”本人首先最感兴趣,我们最初的采访重点也都是围绕他本人展开,他的生活背景、财富程度、性格脾气、成长经历等等,但随着采访的深入,发现“老人”对诸如此类的提问感到了反感。事后,我们细想,的确,人无完人,再好的好人都有缺点,如果我们将挖掘出的他的缺点进行大肆报道,也许会得到很高的收视收听率,可是,通过曝隐私换取高收视收听率的背后,还会带来这带来不良的社会效果。我们重新调整了报道方案,放弃了挖掘到的老人缺点之类的线索,宣传重点定为一位老人带动一座城市共同来做慈善,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在,每一个江阴人都知道“炎黄”,都表示要学习这位身边人,做一个做好事不计回报的好人,这才对得起炎黄子孙的名号。在这次报道中,江阴各大媒体在媒体责任的引领下,做出了正确、完美的报道,为江阴构建和谐社会写下了强有力的一笔。
作为记者和编辑,作为媒体的一份子,应该时刻将媒体责任牢记在心。在日常采访和编辑的时候,应当灵活对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和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社会价值远高于新闻价值,应首先偏袒社会价值。这一抉择,应当成为我们的新闻自觉,帮助我们成为人性化的媒体,从而赢得更广泛的公信力,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正能量”和“负能量”需要“把关人”加以监管
在传播学中,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把关人。随着媒体竞争的不断加剧,“把关人”的存在感似乎越来越低,但它没有消失,它仍然是我们发布新闻前必须参考的一关。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传统“把关人”——编辑、总编的把关作用已经逐渐弱化。如今,对媒体发布新闻进行把关,应整合党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群众等多方力量,建立多元监管模式,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党政管理部门的监管,目前来说,大部分媒体仍然受各地宣传部管理,宣传部仍然遵循传统的管理方法,对宣传重点、宣传方向有明确的指示,但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善打“擦边球”,先发制人发布充满“负能量”的新闻,让人措手不及。行业协会加入监管,主要可以对记者、编辑等新闻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将媒体责任、社会责任、道德标准等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个新闻人明白政治自律、法律自律、经济自律、道德自律等行业自律,学会辨别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懂得在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进行取舍;最后,社会群众起到的监督作用是最至关重要的。各级媒体可以邀请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百姓参与到点评新闻报道的行动中来,定期接纳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对于如何做百姓爱听爱看的新闻,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笔者认为,新闻从业人员应该用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以提高新闻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加强管理和行业自律与群众监督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为标准,来规范媒体责任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媒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日常工作之中,支持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思想,抵制腐朽、落后思想,尊重中华传统精粹。用我们手中的笔,让群众真切感受“正能量”的精神推动力,避免“负能量”带来的一切负面情绪,构建一个真善美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新闻采访学》蓝宏文
[2]《从媒体责任看新闻自觉》吉保邦
[3]《媒体责任的偏移与规避》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