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琴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学形式、评价方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对于优质教学活动的考量也更向纵深推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预设目标,求得教学活动最大效益,教师回应的技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回应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探索其解决的方法。笔者认为活动前的充分预设和活动中的教学机智是教师有效回应的两个关键,并以实例解析如何有效运用回应技巧,以求“回应”作为一种技能在教师的不断应用、反思、总结、再应用的循环过程中得以历炼,从而升华。
【关键词】幼儿园 优质活动 教师 回应技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75-02
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提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要随时观察孩子,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再将问题反抛给他们,引发孩子新的思考和探索,使活动不断深入。从集体教学活动的角度,瑞吉欧教学思想本质上倡导教育者关注教育过程,树立动态教学观,用更多的眼光关注幼儿状态,同时监察自身状态,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教学机智,突破原先设计教案的束缚,引导孩子思考、争辩,展现教学活动的真实性,从而实现高效的优质活动。新《纲要》强调: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师要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挖掘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因此,“教师回应”的方式不仅仅是教师简单的回答或者评价,还应包括语言、态度、行动在内的各种行为。教师应运用各种回应技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捕捉幼儿回应中的价值点,适时引导,推进师幼间更深层次的互动,使教学更鲜活。
一、目前教师回应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反思目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回应行为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告知性回应多,引导性回应少。当幼儿的回答不正确或不会时,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或看法。教师往往根据预设的计划按部就班地组织活动,环环相扣,却忽视幼儿的实际反应。对幼儿难以回答的问题不加引导,急着把答案告诉孩子。
第二,重复性回应多,提升性回应少。经常可以听到老师在回应时重复幼儿的回答,或者说“你是这样想的”、“你和他想得不一样”等,这样的回应只是对孩子原有经验的重复,缺少帮助和提升,对孩子的促进不大。
第三,要求性回应多,激励性回应少。这是教师高压控制的一种回应,体现了教师的中心主义,常用指令式的言语和幼儿对话,如“你不应该这样说”、“先听我说完,你再说”、“刚才不听,你看,做错了吧”等等。在教师的控制下,孩子只能听从,少有表达、审辩的机会。如果教师能采取尊重、平等的方式,运用激励性的回应方式去处理问题,那么师幼间的互动就截然不同了。
第四,滥用激励性回应。很多教师因为要体现对幼儿反应的关注,对孩子的一切回答都予以肯定,经常说“你真棒”、“你真能干”“你说得真好”等。过多的肯定减弱了鼓励的效果,让幼儿体会不到被表扬的喜悦,从而失去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第五,存在无視性回应。主要有二种情况:一是由于经验不足,只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回答或出现的问题不予任何回应,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身上。二是因为教师能力的缺陷,不具备足够的分析能力,对幼儿抛来的球不能及时接住,并作出相应的引导或提升,从而错过了有价值的话语。
教师回应行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两个因素。其一,观念陈旧,缺少回应意识。很多教师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活动组织以单向传授为主,灌输、说教、认知意识强。没有意识到如何通过师幼互动,实施弹性的教学方法,在相互回应的过程中,最大限度促进幼儿的发展。其二,缺乏有效回应的技巧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很多教师虽能顺应幼儿的情绪情感给予活动兴趣的满足,但因为缺少有效回应技巧的经验积累,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诸多的经验与表现、需要与体验,以及孩子在活动中的发展差异缺乏自觉关注,不能分析和解读活动中隐含的价值和闪光点,因而不能及时、有效回应。
二、有效回应的两个关键
教师回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往往取决于教师的经验积累、活动把控能力和自身的教学机智。如果教师能根据问题呈现的不同进行分门别类,“教师回应”技巧的把握还是有章可循的,而活动前的充分预设和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有效回应的两个关键。
关键一:“教师回应”赢在活动前充分预设
“教师回应”发生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回应行为,确实有很多不可控性。但是如果在课前做好充分预设,将未知转化为可知,那么,不可控转变为基本可控,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要使“教师回应”不至于措手不及,备课更是对幼儿的研究与关注。教师可根据当前幼儿已有经验,对重点问题的提出估计幼儿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并逐个考虑可以回应的策略,那么在问题真正出现时,就可以从容应对了。
比如绘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教学中,预设活动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封面,说说这幅图中你能发现什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经验,估计几种孩子可能会回答的话语。A种回答:我在图中看到了一只小老鼠。显然这样的回答不够具体,图中包含的事物还有很多,且对于小老鼠的观察也是比较浅表的,对于这种回答,教师可以补充提问:请再仔细观察一下,除了小老鼠还有什么?B种回答:我还发现有一棵树?教师可以补充提问:你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树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C种回答:我发现这只小老鼠在抬头看着树上的苹果。对于这些观察比较仔细的孩子,这时老师不妨运用激励回应法表扬一下: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小老鼠为什么看着这棵树呢?若孩子能发现小老鼠和苹果树之间的关系,那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孩子的观察能力是深入细致的了。
关键二:活动行进中,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即巧用回应技巧
预设和生成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集体教学活动的行进过程中,孩子的有些回答总让人意料不到,或者词不达意,或者场面难以控制,这时教师往往会非常紧张,不知如何应对。而此时,教师如何把握契机随机应变,利用自身的教学机智,挖掘幼儿潜在的能力,使活动更深入、更精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教学机智更多体现于教师回应技巧的把握,巧妙的回应可以帮助幼儿梳理和提升经验、丰富知识,个别幼儿散点式的问题可以促发大部分孩子的活动共鸣,从而成就一个优质的活动。那么,如何有效运用回应技巧,在以下部分作具体解析。
三、有效回应技巧的运用
(一)把握时机,有效追问
追问是教学活动中提问的“后续动作”,是教师回应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和激发幼儿的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追问不等于滥问、乱问,除了要与前一问形成一定的关系之外,还需要讲求追问的时机和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
1.疑难性话题的追问。这样的话题,往往是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关键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追问方法,将疑难性问题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小问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幼儿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
如故事《红狐狸的跑车》中,讲述一只红狐狸利用停在室外的一辆漂亮跑车吸引小动物上车后,按动遥控器,将小動物捕获,最后小动物团结自救,并消灭红狐狸的故事。故事中,在小动物一个个离奇失踪后,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只贪婪的红狐狸躺在床上,枕边放着一个遥控器。对于这样的画面,从教学的角度,老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小动物去哪里了?是怎么被捕获的?显然这个问题对大班孩子来说比较难,但这也是理解故事内容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提问。首先问,“这是谁的跑车?”在一系列的活动步骤后,突然出现了红狐狸,孩子很容易猜到这是红狐狸的跑车,也意识到小动物的失踪跟红狐狸有关。紧接着老师提问,“小动物去了哪里呢?”孩子们也立刻猜到了是被红狐狸抓起来了。“那么是怎么抓起来的呢?”孩子们陷入了沉思,有些孩子说,当小动物上车后,红狐狸立刻开动汽车,把小动物抓走了。老师追问,“可是跑车上有红狐狸吗?”回答是“没有”。老师再提问,并提醒:“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图画,在图画中找答案。”这时就有小朋友发现了遥控器,原来红狐狸在跑车上安装了遥控装置,这样,疑难问题得以解决。最后老师再要求:“谁能把红狐狸捕获小动物的办法完整讲述一下?”给孩子完整的认识。这样一系列的跟踪追问,不断地反应孩子的思维过程,顺着脉络追根问底,最后解决问题,它的优点就在于能展示幼儿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2.偏理性话题的追问。活动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个问题,孩子们开始的回答是切入正题的,可是说着说着,有的孩子就偏离了话题。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不能随意打断孩子的回答,保护好幼儿爱表达、爱思考的学习习惯。其次,在孩子的回答中找契机,巧妙地重复教师的原发提问,引导幼儿切题回答。如在散文诗“风儿和云彩”中教师提问:“为什么说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风儿真能干?”刚开始小朋友讲得都很好,风儿有时力气大,有时力气小,将云彩一会吹成胖娃娃、一会吹成小白船等。可说到后来,有的小朋友就偏离了话题,说风将树叶吹落下来,树叶好像在跳舞,风将衣服吹得飘动起来等等。这时老师可以追问:“今天是风儿和云彩在做游戏,你们还看到过风儿将云彩吹成什么形状吗?”这时小朋友的思绪又回来了,有的说像马的形状,有的说像狮子的形状,有的说像山峰的形状等等。
3.从众性话题的追问。有时,幼儿的回答会受到大多数孩子的影响,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和其他幼儿保持一致,我们把这样的话题称为从众性话题。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运用追问策略,帮助幼儿改变认识、更新思路。如在谈话活动中,老师问:“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动物?说说为什么喜欢?”孩子们都各抒己见,说了自己喜欢的动物是谁?但在说明喜欢它的理由时,却只能说出:因为很可爱。从第一个孩子回答“可爱”后,接着三、四个孩子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两个字“可爱”。这时,教师可用追问的回应技巧引导幼儿说出不一样的答案。教师可以追问:“是的,动物们都很可爱,那么除了可爱还有其他的原因吗?”或者说“不一样的动物有不一样的特点,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孔雀、为什么喜欢小猴子、为什么喜欢大狮子?”这样的追问,使孩子们的思路换了方向,立刻有孩子回答“还有美丽、聪明、威猛……”
(二)巧妙运用唤醒技巧
教学活动中教师最怕孩子们这样的表现:不知所措、心不在焉、活泼好动过分兴奋,游离于课堂之外。这时教师就应适时地提供适当的唤醒,召回孩子们远离在外的心绪。
如:在艺术活动《青蛙唱歌》中,为进一步掌握音乐节奏,老师请幼儿学着青蛙的叫声有节奏地跳一跳。大多数孩子随着老师的指令欢快地边跳边叫,可也有一些孩子因此而兴奋起来,在活动室里乱跳乱叫。这时,教师非常艺术地提醒这些孩子:“池塘里小青蛙的叫声怎么不整齐了呢?”这几个调皮的孩子立即意识到老师关注到了他们,便停止了叫声。老师又说:“一定是他们离群了,我们快用好听的声音把他们叫回来吧!”老师有节奏地学着青蛙的叫声首先发出指令,其他小朋友也一起喊起来,离散在活动室周边的孩子呼应着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如果当时教师粗暴地批评他们,不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打断其他孩子的思路,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效果也会适得其反。因此适宜唤醒的回应策略应讲究艺术性,这是教师良好教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在活动中,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活动已经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可孩子的思绪还沉静在前一环节中。教师提出问题时,孩子的回答自然词不达意了。如在科学活动《转起来》中,前一环节教师请幼儿尝试借助一件物体使其他一件物体转动起来,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孩子们非常踊跃地介绍了自己的做法,教师小结提升后提出了下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东西也会转起来?可一位孩子的回答是:“我用一根牙签,使一个圆形纸片转动起来。”这时,老师最好不要打断孩子的回答,在肯定之后再重新提出要求,适时唤醒。老师可以这样回应:“哦,你是这样做的,你的方法真不错!老师刚才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生活中哪些东西也会转起来,请你再想想看。”这样的回应既肯定了孩子的回答,又自然地进入到下一环节,孩子也就不会因为自己答错题感到尴尬了。
(三)交流分享技巧的运用
活动中,提到孩子们都感兴趣且体会较深的问题时,孩子们往往会不受控制地发言,话题一抛出,活动室里顿时就像炸开了锅,让老师手足无措。如果强制中断孩子们的回答,会遏制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也会因不能一吐为快而不悦。这时不妨就顺着孩子们把问题放大,让孩子们有机会讨论、表达、分享,即在教师回应中的交流分享策略,教师可以说:“好,既然那么多小朋友都想说,那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吧!”
(四)激励性回应更应讲究实效性
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激励性回应。适当、及时、有效的激励,是培养幼儿反思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激励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眼神。激励方式切忌单一化、笼统化,一概都是“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能干”等。
当孩子脱离从众性回答,说出不同想法时,我们可以说“你真棒,你想的和别人不一样!”当孩子因为观察或者倾听仔细、认真而合理回答时,我们可以回应“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孩子!或者你听得太仔细了!”当孩子的表演精彩时,我们可以夸张地表扬“你简直是个舞蹈家,或者歌唱家、或者是电视演员!”当然有时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可以激励孩子。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良好的回应技巧,从机械运用到应付自如需要一个长期的历炼过程,是不断应用、反思、总结、再应用的循环过程。回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教师只有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好回应的艺术,才能让“教”更有意义,“学”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克勤,智慧型教师成长之路[M],宁波市:东海岸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周玉珊,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学习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4]刘占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践策略[M],北京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