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瑞芳
【摘要】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乐于奉献,在教学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爱生如子。还要善于走近学生,架构起师生之间心与心的桥梁,用博大的师爱去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田。
【关键词】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爱生如子 桥梁 师爱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71-01
自任教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教师这个平凡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岗位上我无怨无悔、默默耕耘了二十多个春秋冬夏。我认为,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乐于奉献,对学生献出无私的爱,这种爱犹如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幼小的心田。
一、循循善诱、宽以待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难免碰到一些调皮的学生,对他们如果动不动就施以惩罚,往往使学生的情感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一些个性较弱的学生,可能屈服于教师的惩罚,变得消极自卑;二是一些个性倔强的学生可能产生强烈不满甚至对抗,对教师失去信心。要用爱心、宽容心去对待他们,视他们为友,对他们的错误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宽容他们的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同学改正错误的过程证明了只要我们为师者用爱心、宽容心去对待他们,视他们为友,对他们的错误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魔鬼”也会变成天使。
二、付出师爱、因势利导。
在教育教學中,我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尊重每一位学生。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须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我班有一个名叫张坤的学生,这孩子自制力差,情况比较特殊,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认识不足,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产生憎恶心理。因此,我就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以爱心为媒介,搭建起一座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跟他同桌,给予他学习和思想上的帮助;自己面批面改他的作业,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激励他努力学习,从而使他尽快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经过一年的潜心努力,精心转化,终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张坤同学由“捣蛋鬼”摇身一变为纪律委员,由后进转变为先进!他无论在哪里见到我,都会亲切地叫上一声:“老师,您好!”我总是回一声:“你好。”并报之一笑。在张坤的成功转变是我付出师爱、因势利导的结果。
三、爱生如子,做学生生活的知心朋友。
作为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能放下老师的身架,肯做学生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学生其实就是一群不懂事的孩子,他们年幼无知,随心所欲,没有强烈的是非观,也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常常会犯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学生就要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怀和包容,常怀一颗慈善之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爱护他们的,是他的知心朋友,他们自然会感应到老师的关爱,主动和我们亲近,愿意与我们沟通。二十多年来我始终要求自己爱生如子,做学生生活的知心朋友。
四、走近学生,架构起心与心桥梁。
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适时的倾听,平等的交流,胜似长篇大论的劝说,平时老师多给他们一些和蔼的笑容。一束信任的目光、一声温暖的问候、一个轻抚的手势,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会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的教诲。学生阶段,一切尚未定型,有待师长的重塑。即使是后进学生、问题少年,只要我们用心“浇灌”,善待呵护,也会绽放出光彩夺目的花朵。 学生因为处于被约束和被管制的地位,很自然地将担负教育和管理之职的老师放到自己的对立面,对老师时时存有戒备防范的心理。这时与学生沟通,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教师在课堂上有教学任务,与学生沟通的时间有限,那只好从课外活动中寻找机会。前几天,学校举行跳绳比赛,我与班上队员一起参加赛前训练,和他们一起跳、给他们作示范指导,这样既融洽了师生间的感情,又鼓舞了比赛的士气,结果那次跳绳比赛我班获得了冠军。以后我更加注意与学生打成一片,在日常活动中,我不仅组织学生做,有时还亲自动手,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学生也自然把老师当作班级的一员,作为班主任我班的凝聚力日见增强,工作也开展得比以前更加得心应手。
五、忠于职守,无私奉献。
多年来,我担任学校的教导主任,少先队辅导员、高年级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工作繁杂、事无巨细,由于长期劳累,积劳成疾,2010年冬天,我感到身体不舒服,晚上难以入睡,夜间醒了又睡不着,还常常做噩梦,早晨起床后,头昏脑胀,我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了,只好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神经功能紊乱,医生建议我在家休息,但是由于学校教师少,很多工作还需要去做。又放心不下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我只好带病坚持工作,在年终期末检测中,我班的语文成绩仍然名列全镇第一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念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沐浴在博大的师爱之中,汗洒讲坛、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2]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