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分析

2015-04-29 08:45刘玉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发展

【摘要】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有成绩有进步,要从成功中探索更好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现状 发展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23-02

武威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从武威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实现了本地特色。

武威是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大市,丰富的新生劳动力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多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艰苦的努力武威职教形成了如下格局:1.以重点学校为主导,如武威职业学院,凉州区职业中专,甘肃省理工学校,省畜牧学校等招收了70%以上的应届毕业学生。2.兴起的学校表现出旺盛的活力,如武威市技工学校,市劳动技校,凉州区成人中专,兴宇技校等,他们表现出管理人性化、细致化的特点,他们的师生比远高过重点学校,这些学校精细严格的管理和灵活适用的专业调整使武威职业教育红红火火,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武威职业教育的发展探索了施教经验和改革路线,为实践经验促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有力依据。3.民办学校的快速增加。他们补充了职业教育的不足,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生源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问题明显扩大,影响了武威职教的健康发展。为了使武威职业教育有序地发展,已经成立武威职教协会,选举了理事单位;设立了一批职业技能鉴定所,我市的职业教育又向系统化、规模化、专业化迈进了一大步。各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招生、就业、安置、回访形成了一整套的服务体系,使学校、家长、学生、单位成了有机的结合体。武威职业学院的不断壮大,为武威职业教育树立了风向标。各类人才的引进与专业的拓宽都标志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我市职业教育的变革。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转移了农业家庭新生劳动力,而且使我市的劳动力大批量地融入了全国的人力资源市场,他们以勤劳踏实的工作作风、忠厚老实的人品人格、好学上进的思想作风博得了用工单位的好评,以致于年年学生即将毕业之时,用工单位纷纷提前预约。

二、发展与机遇并存,改革与创新共进,经验与思考同现。

重点院校不断地壮大与充实,新生力量的激增与迅速成长,愈使我市职业教育生机勃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盎然春意。但在快速的发展中,招生、就业都成为各学校的工作重点,严重冲击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前景预测、教学管理、专业设置方面投入的精力显然是以工作重点为服务对象的,使得我市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在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不能涌现出品牌专业和名牌学校很难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把我市的职业教育事业向更高一个层次推进。

目前各校的学生以农村学生居多,但我们涉农专业较少,而且对于农村养植、种植及营销等专业的开发与研究更少;我们要重视城市学生的培训与就业需求;我们在注重新生劳动力的培训的同时还应加大再生劳动力的技能提高和再就业培训。这是我们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中应该涉及和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需要改进的建议

一、职业教育政策的落实与宣传。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支持的力度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一块成熟的沃土;越来越多的惠农政策使得农家子弟成为各个职业学校追逐的对象。上职业学校,国家每生两年补给3000元助学金。农业户口家庭子女还可以另外再享受4000元的免学费补助。这样下来,学生学到称心如意的技术,需要的只是平日的生活费。即使是这样优惠的政策,大多数地方的农业家庭对上技校热情不是太高。一是国家政策优惠使很多人持有怀疑态度,以为这是招生学校带有哄骗意味的招生手段;二是政策落实有困难,根据省财政厅和人社厅的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指出助学金不能顶学费,不能冲抵伙食费等,必须人手一卡,专款专用,补助给学生个人,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也有学生家长怕国家政策有变化,只交部分费用,其余等助学金到补交,这给学校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再者,由于助学金不能如期发放到位,学生家长认为是学校挪用或者倾吞了助学金。从13年起,免学费资金直接进入农户一卡通,省去了许多麻烦。

如此看来,职业教育要做强做大,在相关政策的落实与宣传上,从省到市、县(区)应有较大力度改善。

二、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职业学校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怎样真正学到一门过硬实用技术”。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来看,基础相对差,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有些教材理论性强,章节内容多,学生不易听懂,而动手操作的教材很少,且不实用,所以,必须改革。改革就必定要求有新的通俗、易懂,实用的教材,教材中的章、节,核心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培養目的,适应现在各中等专业学校“模块式”教学的要求,适合现在学生底子薄弱的实际情况,教与学相结合。这样,既让学生听得懂,又让学生能掌握实用技术。再者,专业课程应该有相配套的操作技能手册,指导实际操作练习。使学习与操作相辅相成,教学方式得到改变。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职业教育以用人市场为培养导向的趋势,所以对于急需人才的培养也是职业学校越来越瞄准的工作方向。然而市场变化的速度之快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局限化,成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很大的阻力。除了一些精品、常规专业,新专业没有骨干教师。如果现在开始付出代价培养出教师队伍,那么这个专业的新鲜劲早就过去了,如果一边培养教师,一边培养技术人才,则很难培养出高技能的人才。

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里讲理论的老师不会实际操作,会操作的师傅从理论上又讲不出来,既能讲理论又能实际操作的“双师型”老师实在是稀罕。从这一点看,我们的技术工人多,但能够理论、操作两手硬的少。因此,师资队伍的重新建设也是一个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职业教育内部的分工与协作。

我市的职业教育现在有些专业,比如计算机、幼教、财会各学校都在开设,因为这些专业相对来说招生容易,设备投入少,就业前景好。在办学与竞争过程中由于争先恐后地招生,把学校办得失去了特色,使原来有序的办学环境产生混乱。所以,我市的职业教育内部应有初步的分工与协作。各学校依托本行业的特点和优势,把原来的独有专业做强、做响,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专业职业教育内部要有沟通、协作的可能。

五、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

由于取消了统考,学生免试入学。近两年,更有年龄较小的孩子进入职业学校“催熟”。他们文化基础薄弱,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到工厂后,简单的不愿做,复杂的不敢做;到工作岗位上辛苦的不能坚持,轻松的一时干不上。所以,从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把他们从依赖性强的青少年,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而产生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自信和自强理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辅以基础的文化理论课,使他们从思想上、行为上转变为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预备工人,这个过程使学生发生的是基本素质的“蜕变”。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对象是以培养勤劳踏实,埋头苦干的年轻技术工人为目的。他们到工作单位从一线干起,拥有技能,收入稳定,通过实践提高是有提升的空间的,只要有技术有经验,能成为基层或中层管理人员。

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导向就是消除自卑心理,蕴育感恩温情,掌握职业技能,实现价值体现。近几年来,一些高中生和有打工经历的年轻人到职业学校来“补技能”和“补学历”,使职业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在学校里多灌输一些人文、法律、道德方面的知识,就能有效地防止在社会上、岗位上违法乱纪的事件发生。

六、对社会办学机构的资格和能力进行审查和清理,重视用工单位与培养单位的关系。

1.审查办学资格

在武威城区会发现挂牌办学的很多。现在培训班升级办中专班搞学历教育,有的挂靠到正规学校,不仅可以套取国家助学金,还可以给学生办“毕业证”。这种现状难以辨别到底谁在搞学历教育,谁在搞短期培训。我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二十五条明确区分了这两者身份和行为范围。

现今各种名称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披挂上阵。名称是越来越现代化、场地是越来越简陋化、学制是越来越短期化、目的是越来越利润化。

学校本来是非盈利性的公益单位,如今良莠不齐,甚至滥竽充数。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格、审批部门应于重新审查与核实。对于有些每一分钟都得见效益、有利润的技能型“上岗就能用”人才的急需,对我们也是一种警示吧!

2.用工单位与培养单位的关系

从劳动力市场人才近两年资源需求紧缩来看,用工单位与培训单位的关系更加明朗了。由于大批量地需要工人,用人单位“饥不择食”,无论是否接受过正规培训;是否持有上岗证、操作证、或者职业资格证;有些人甚至不满16周岁,都被用工单位招进工厂。既然不上学不培训就能进厂当工人,所以职业技术学校马上变为门可罗雀了。再者,一些小型企业对工人学历、知识水平本身没有要求,更使一些家长、学生迫不急待地打工挣钱。

1)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存在争议和纰漏。按原来的思路本来是件好事。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操作,或者干脆把课堂办到工厂里,白天实践操作,晚上或双休日上文化理论课,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就产生了种种意外。

①工资顶抵学费。按武威现在的经济水平来看,在正规的中等职业类学校上学,省物价厅和省财政厅核批的学费是2300元生/年。按这个标准,大多数农业家庭的收入水平支付学费不存在问题,只是家长举棋不定,学费交到学校怕孩子的工作、工资没保障;按合同约定在工资里每月按定额扣学费,家长、学生又怨气颇大,认为辛苦工作了拿到手的工资又不够辛苦钱,有的学生干脆自动离职。无论顶岗实习还是假期实习,正规的学校工资都是全额发到学生手中的。

②技术学会逃之夭夭。在学校组织的实践学习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掌握了一些基本技术就脱离学校的管理自谋职业,欠着学校的费用置之不理。其他一些用工单位当然乐意接收有基本技能,对工资待遇又没有要求的新手。

2)校校联合瞻前顾后。外地的一些院校看好武威的人力资源市场主动联系联合办学。大致的模式都是在本地学一年文化基础课,在外地学一至两年的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课。本地学校组织生源,外地学校负责推荐就业。从本地职业学校的角度来思考,在外地培训固然可以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生活阅历都有所增长,但如果就业有不妥之处,家长还是要找生源地学校解决遗留问题,而本地的学校和用工单位直接联系,又不存在学生就不了业的困难。从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如果本地学校解决不了就业,还不如一次送到外地的学校上。

3)校企联合稳步有序

现在武威联合办学的最佳组合是本地的职业学校与本地的企业联手,把技术工人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好,对于高标准、严要求的技术把学生直接送到工厂的生产车间去学习,学校只投入适量的资金购置先进设备,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

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

职业教育目前需要解的问题除了“学”与“教”,“普”与“特”之外,还需要解决“精”与“强”的问题。

学与教解决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普与特解决了开设专业的矛盾,而精与强则要解决更高学历更高层次的需求与现学历之间的矛盾。

技工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取得毕业证可以与高中毕业生同等条件参军、可以参加高考。已经成熟的培养途径是毕业后考入高职院校,这消除了部分家长和学生以为上技校就仅为了学技术当工人一辈子受苦,永远当不上领导,挤不进白领队伍的后顾之忧。在职业教育中,3+1、3+2的教学模式,也正是解决了中专(技)生的学历与文凭的需求。

对于如何把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不仅是办学单位迫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部门亟待讨论、实践与推进的难题。国家从政策上,经济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用工单位对高技能人才高薪挖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文化水平要求不高,人人都能上岗,这是劳务输出部门的服务对象。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是经过一线上锻炼涌现出来的熟练工,懂技术,懂理论,又能安身基层。对于懂管理,有创新与改造能力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如何把三者综合在一起考虑,让三者由低—中—高三个层次有机结合在一起,我市各个职业院校学历教育、高等教育互相合作起来,职业教育的發展应该是稳步前进了。

与其他省市职业教育相借鉴,我们的培训范围还相对较窄,与劳务部门的沟通还比较缺乏。例如涉外技术人才的培训、残疾人培训,在校生创业培训,小规模种、养殖业专门培训、旅游、宾馆管理、托管、社区服务、老人服务等,这些我们都还没有涉足过。

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经过了十多年,我们需要再度思考,再度创业。

作者简介:

刘玉芳(1974-),女,汉族,甘肃武威人,本科学历,甘肃省武威市技工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学生管理。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