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发表了井冈山大学庐陵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顾宝林先生《民间流传欧阳修之佚文(郭氏族谱序>辨伪》(以下简称“顾文”)一文,就署名欧阳修撰写《郭氏族谱序》文的真实性进行辨析。本人现就所知、所闻、所见、所录,书成《欧阳修(郭氏族谱序>辨析——兼对顾文剖正》,商榷于顾宝林先生,见笑于方家,释疑于大家。
顾文正误五驳
顾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欧阳修的《郭氏族谱序》,是作者目前见到的没有被收入欧集的纸本序文的来源出处,在研究地方族谱和浏览姓氏文化网站时均有发现;第二部分讲述了《郭氏族谱序》的篇章结构,与庐陵郭氏世系的吻合程度,基本上一致;第三部分辨析了《郭氏族谱序》的真伪度,得出了“这是一篇编造得并不成功的伪作”的结论。现笔者就该文第三部分,与顾文作者进行正误驳辩。
1.顾文云:“第一,北宋时期,族谱甚少。郭氏是否保有或再编族谱,证据不足。”
我认为:自中唐郭子仪被赐封汾阳王以来,汾阳郭氏一直都是世家望族,而北宋庐陵欧阳修首创私家修谱的范式,作为欧阳修的同乡郭氏,是北宋吉州庐陵一大族,郭氏完全可能保有或再编族谱。
2.顾文云:“第二,此谱序言的行文多有可疑之处。首先,缺少撰写谱序的背景,本序言尽管交代了有关郭氏的发祥及流衍,但是此序产生于何种背景之下只字不言;其次,缺少交代请托人,即本序言没有提及为谁而写。这也不符合古代撰写他人族谱之序的一般表达习惯,是最值得怀疑此序为伪作的证据。”
我认为:因为在中国古代关注谱系传承、精于编写族谱的学人中,欧阳修为一大家。尤其是唐末动乱之后,各种谱牒之书几近废绝,而欧阳修首创私家修谱的风气,与苏洵一道,不仅共同挽救了古老的谱牒学,而且使得后世修谱之法,始终脱不出欧、苏所定型式。因此,自成一家的欧阳修在编写族谱自创一格之后,肯定不会囿于一式,尤其是族谱中的序言、堂铭、传记等文献,书写格式多元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以促进族谱编写的活力、发展。
3.顾文云:“第三,落款时间揭示有题序的可能,但格式颇令人质疑。题款为:宋熙宁四年辛亥秋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序。”
我认为:历朝历代之所以重视编写国史、家谱,是因为“谱以人传,谱以名重;名以谱传,人以谱重”。在欧阳修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之后,作为他故里吉州庐陵的郭氏族人,极有可能前往拜谒,并请欧阳修为族谱作序。从乡愿角度推测,他会欣然而为自己的故里郭氏族谱写序,并应郭氏族人要求文末题款“宋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体现郭氏族人所需要的“富、贵”二字和“正统”需求。这样的题款格式更能体现大家风范。
4.顾文云:“位高权重、影响深远的欧阳修曾为本门族谱撰写过序言,应该是郭氏后人值得荣耀的一件事,按理在每次修撰族谱序跋中,多少会和三修的郭铎一样稍稍言及之。因此重修族谱序跋中,对之不置一辞的做法,也令人怀疑欧阳修序文的真实性。”
我认为:不是对之不置一辞,已有“顾文”作者已见的“和三修的郭铎一样稍稍言及之”,还有“顾文”作者未见的和本文撰稿人也未见的诸多记载,如符竹分徙瑶厦开基郭氏敦本堂创修族谱序、跋,为乾隆二十九年岁次甲申(1764年)所撰,“兹族谱编成授梓,大书仲和公一世起,崇始基也。尝读欧阳文忠集,其序吾郭氏谱日:郭之得姓受氏本于虢,郭、虢声之转也”等等。此恰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试问:前人何人?前人何在?
5.顾文云:“笔者以为:在没有获见清乾隆前郭氏族谱的前提下,这篇民间族谱流传的署名欧阳修作的序文,当是后人伪托之作。尽管从写作时间与乡贤之谊及编家谱的角度推测,欧阳修均有题序的可能。”
我认为,要想获见宋、元、明及清初的旧谱,难上加难。动乱年代,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家国无存。国史犹不全,何苦苛求一姓之完整家谱;能保留残本、散页、草稿、抄本,已属不易。家谱中的序、跋,自有很高价值,不可轻易否定。
从乡愿角度和序文末处题款时间推测,欧阳修极有可能为自己故里郭氏族谱写序。
据上所述,我认为: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为庐陵郭氏族谱撰写过序文是真的。
符竹郭氏族谱序文全析
符竹(今江西省万安县高陂镇符竹村),郭氏南迁第一村;符竹郭氏,庐陵吉水望族。
符竹郭氏自汾阳忠武王子仪公六子暧公之曾孙郭瞿,在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避黄巢之乱之时,从金陵乌衣巷徙居吉州龙泉什善镇隐义岗,仕吴历官“上柱国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丞”,卒于吴干贞二年(928年)。瞿公次子延嵩,官居枢密使,迁同区符竹村开基发脉。1000多年来,符竹郭氏兴旺发达,百支千派,枝繁叶茂,子孙已有数十万之众。汾阳遗泽,枢密贻谋,造谱续谱,奕世不绝。符竹谱牒众多完整,裔孙世系清晰准确。
据符竹郭氏谱牒记载,自北宋熙宁四年起(1071年)至1998年,927年间,符竹及其支下瑶厦派郭氏,共计编修族谱或续修族谱12次,符竹、瑶厦郭氏族谱保留有历次编修谱牒的不同序文、跋记。其中,北宋熙宁至明朝万历年间,留有5篇符竹郭氏族谱的序文;明朝万历至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留有1篇符竹迁徙到瑶厦郭氏开基立派编修族谱的序文;清朝乾隆二十九年至1998年,留有6篇符竹、瑶厦郭氏族谱的序文。修谱相隔时间最长的是,宋淳熙十五年至明正统十二年,为259年;相隔最短的是乾隆二十九年至乾隆四十七年,为18年;其他均为百年左右。时处太平盛世,身为世家望族,族谱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较高,编修族谱、保存族谱、传承族谱的能力性、广泛性较强。
符竹郭氏族谱旧序三,为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太师右丞相周必大撰,记录了符竹郭氏根源:“若天下之郭,皆祖唐太尉中书令汾阳公,考其由来,有未若符竹之传,独得其宗焉。符竹郭氏之派,自汾阳令公六世孙延嵩来家于此,凡不知几世矣。观其谱系,上下百余年,支分派别,千途万辙,昭穆世次秩然有自,诚可尚哉。今苍梧令郭君升字智远,符竹之裔也。”符竹郭氏族谱旧序四,为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翰林院侍读兼修国史吉水尹凤岐序,证实了符竹郭氏族谱旧序三的真实准确性:“唐汾阳忠武王子仪,忠在帝室,而丰功盛烈辉映乎古今。宜其子孙,绳绳蛰蛰,垂百世而有耀也。其六世孙延嵩,五代时仕吴枢密使,以符简颁书,委子弟芟荑竹壤而居,遂名其地日符竹。子孙显赫蕃盛,其仕而显者,垂休而迈烈;其隐而晦者,毓得而济美;故符竹之郭着闻于吉之九邑者,在人耳目也。其旧谱乃苍梧令智远所录,宋卿周文忠公必大为之序。”符竹郭氏族谱旧序五有二篇,为明万历乙卯(1615年)奉诏归养宗子子章撰和明万历丙辰(1616年)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秀水朱国祚撰,郭序记载:“由符竹分徙为冠朝、下驿、瀳溪、松关、东关,而寓符竹不徙者为前后二房。枢密之相,望之俨然,枢密之坟其近也。祗若坊若斧、为龙为光,其古迹故隆隆矣。”朱序记载:“自符竹分徙者为冠朝、为芦溪、为下驿、为浣溪,如五色相宜,而符竹总其彩;如五声迭奏,而符竹集其成;葛藟庇而益繁,瓜瓞绵而弗替。”上述序文分别叙述了符竹分支发脉的本源。符竹分徙瑶厦开基郭氏敦本堂创修族谱序、跋,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之屏撰,记载了瑶厦与符竹之关系。
在符竹郭氏谱牒旧序三前面,还载有符竹郭氏族谱旧序二,为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中书舍人虞文甫撰,其记载“暧生钊,钊生仲恭,尚金堂公主,仕詹士府丞。恭子瞿,居金陵,徙什善镇。唐季五代抢攘,瞿不得已仕吴为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迁国子监祭酒、御史中丞。延嵩乃瞿之仲子也,再徙同区竹林村,匾‘竹林人家,以额其居室也,励志勤学乃显仕。枢密使以符简颁书,委子弟芟夷竹壤,肇区启土,世家焉,因名符竹。吾宋隆兴,海宇宁一,孕奇毓秀,蝉联而登仕籍者类多。俊伟奇特之人、读书尚德之土,彬彬辈出。克承先世之勋业,而衍泽流芳于无穷也,是皆令公积德之隆,而至于令闻奕世者也”。其述支派世系言之凿凿。
综观上述谱牒序文,符竹郭氏,人才辈出,仕宦累多。编修族谱,奕世不断,延请官宦名流序文述美,系统完整,确为庐陵望族,不愧为缙绅世家。欧阳修为庐陵郭氏族谱撰写序文完全可能。
欧公郭氏族谱文献溯源
赵宋在广推仁孝治天下、乐太平之际,有众多显宦名流为唐朝名臣郭子仪题诗赋文,如赵普、王安石、吕蒙正、范仲淹等。特别是欧阳修与宋祁所撰之《新唐书·郭子仪传》和北宋王彰于嘉祐元年(1056年)撰《唐尚父汾阳郭忠武王碑记》(此碑现存于华县令公祠)之时,谱牒大家、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可能无动于衷,定会为汾阳王礼赞,为郭家谱述美。
此乃欧阳修为庐陵郭氏所撰写的《郭氏族谱序》,可以说是郭氏百世之师说,汾阳万序之文源。
综上所述,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为庐陵郭氏所撰写过《郭氏族谱序》是千真万确的,《诗赞汾阳王》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庐陵望族、符竹郭氏旧谱还保留有欧阳修《赞汾阳王像》、宋代虞彬甫(父)《符竹郭氏族谱序》、宋代周必大《符竹郭氏族谱序》等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