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王信仰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

2015-04-29 00:44李志坚
寻根 2015年1期
关键词:闽台信仰文化

李志坚

闽王信仰也就是对以王审知为主的固始籍入闽群体的信仰,是流行于福建、台湾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民间信仰。学界已有的相关成果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研究,一是对王审知等人的入闽、开闽史实的复原性研究;二是将闽王信仰作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而进行的宗教信仰性评析。以闽王信仰为直接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有:郑剑顺、冯志华的《闽王王审知的民间崇拜》,杨浩存的《略议闽王信仰的现实意义》,周建昌的《试论王审知的神化》,吴诗池、李秀治的《从“南陈北薛”悬案谈起——兼谈薛岭龙源宫祀王审知之谜》(均载何乃川主编,厦门薛岭龙源宫管理委员会、厦门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编:《厦门龙源宫开闽王信仰研究文集》,香港: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年),在视角上,没有过多地探讨闽王信仰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闽王信仰进行阐述,以探求其在豫闽台三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王审知等对福建的历史功绩

闽王信仰形成的直接因素是王审知等光州固始人的入闽、开闽的历史功绩。王审知兄弟入闽后,建立闽国,对福建进行了开拓和经营。

首先为闽地创设稳定的外部政治环境。王审知一是遵从朱梁等中原政权,不称帝;二是交好邻国吴越。这样大大减少了闽国的政治、军事压力,不仅获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而且也避免了军事上的消耗,为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争取到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其次,政治清明,发展经济。王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政治上的清明,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环境。

王闽政权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经济。奖励农耕,铸造货币,开辟港口,招徕客商,发展对外贸易,使得闽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王审知“则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关讥廛市,匪绝往来,衡麓舟鲛,皆除守御。故得填郊溢郭,击毂摩肩,竟敦廉让之风,骤睹乐康之俗”。

再次,礼贤下士,发展文化教育。王闽政权奉行右文政策,对人才极为尊重,积极招揽流亡福建的士人,并对他们委以重任。他对学校教育也很重视,设立“四门义学”,广办学校,发展文化教育事业。钱昱对此有恰当的评价:“兴崇儒道,好尚文艺。建学校以训诲,设厨馔以供给。于是兵革之后,庠序皆亡,独振古风,郁更旧俗。岂须齐鲁之变,自成洙泗之乡,此得以称善教化矣。怀尊贤之志,宏爱客之道。四方名士,万里咸来。至有蓬瀛谪仙,鸳鸯旧侣,或因官而忘返者,或假途而惜去者,尽赴筑金之礼,皆归簪瑁之行。”

王审知兄弟主政福建凡40年,特别是王审知在位达29年,在此期间,福建的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业绩斐然,深得民心,成为地方人民的信仰对象,也就自然而然了。

闽王信仰的载体和表现

王审知死后,得到了官方和百姓的认可和崇敬,宋代皇帝先后对王审知进行了八次加封: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题“八闽人祖”匾额于忠懿祠,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封静应侯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加封威显,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加封昭护,淳熙十一年(1184年)加封广利,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加封灵祐,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加封显济,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加封忠仁。祭祀王审知的庙宇主要有忠懿祠、广利庙和龙源宫。

(一)忠懿祠

吴越和南唐灭闽后,占据了福州,为了争取闽地百姓的人心,便为王审知立庙祭祀,称为忠懿祠。“宋开宝七年,吴越国王以太祖旧第为忠懿王庙,抟太祖像及孟咸等二十六人像,以侑享焉。”后世对忠懿祠代有修建,“政和元年,郡守罗畸复修。绍兴中郡守张守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诏修帝王祠庙,王裔孙生员王一腾等请有司修复旧址,发公帑重建,适转运副使临海王亮至,亦王裔孙,力襄厥成,复春秋祀典。四十年,巡抚都御史丁继嗣重修。国朝康熙元年,巡抚许世昌重修,匾日‘功肇人祖”。

忠懿祠不仅成为人们对王审知纪念的寄托,而且也具有了能为人们带来更多吉祥好运的属性。宋代福州每年立春要塑成土牛“迎春”,必到忠懿王庙前的石碑下取土作材料。人们从王审知祠庙前取土塑牛,包含有祈求先王神灵惠泽地方百姓的观念,期望借圣王之土,以保佑全境时和年丰。

(二)广利庙

广利庙又名忠惠尊王庙,百姓在王氏兄弟当年兵变肇始之地的北山立祠奉祀,并修衣冠冢朝拜。现存的广利庙于1992年重建,2005年再修。庙门悬挂“开闽第一”“忠惠尊王”“闽王千秋”“肇启闽邦”“民安国泰”“开闽忠孝王”等匾额,其中有的系台湾信众敬献。庙门柱楹联为:“忠心不泯开南地,惠泽及人镇北山。”外端山门正面石柱对联为:“闽王建闽八方善信同参忠惠庙,龙祭飞龙四面游人咸乐北辰山。”附近的山坡有座王审知塑像系2003年建造并立有碑记。此外还有擒王绪之竹林、拜剑台、王审知衣冠冢及其夫人伍氏之墓等遗迹。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王公圣诞,前后五日来自同安、金门、安溪、南安、晋江等地的香客数以万计,同时伴有宋江阵、车鼓弄、南音队、歌仔阵、布袋戏等。

(三)龙源宫

龙源宫位于厦门市后埔社区薛岭社的薛岭山公轩西南麓。龙源宫占地720平方米(包括附属的别称“释仔寺”的护厝),龙源宫的殿堂面阔三间,后落是正殿,为一敞厅,后落与前落的原天井处,改为拜亭,而在原俗称“伸脚”的“榉头”房地方则留有俗称龙井与虎井的天井。在拜亭前,为面阔三间的前落,是为门厅。此外,在门厅前,还加盖了覆盖亭,从而使覆盖亭成为前厅的凹寿。龙源宫主祀开闽王王审知,配祀保生大帝。

此外,闽中各地还有不少祭祀王审知的庙宇,福清市“忠懿王庙,在浔洋里,王以军民筑大湖洋塍,民祀之。一在海坛,日‘白马王庙”;南平市“闽王庙,在三魁坊,祀五代闽忠懿王王审知”;沙县“白马庙,在县东龙池巷内,祀闽王王审知”;长汀县“白马庙,在预备仓后,祀闽忠懿王王审知。一在十字街马中丞坊”;宁化县“白马庙,在北城翠华山侧,祀闽王王审知”;清流县“闽王庙,在嵩口祀五代闽忠懿王王审知”;福鼎市“白马庙,在蓁屿康湖山麓,祀闽王王审知”。

除了王审知的庙宇外,王潮、王延禀以及邓光布、曹朋、张睦等固始人也受到闽地百姓的崇拜、祭祀。

(四)台湾的闽王信仰

随着闽台间移民的扩散,闽王信仰也在台湾传播开来。金门县金城镇东门里有闽王祠,每年二月十二日举办春祭忠懿王王审知大典。广利庙前有一石碑,高1.42米,宽0.54米,竖刻楷书:“雍正癸卯年浯洲沙尾乡张门郑氏,喜舍重建北山岩中殿,并塑忠惠王圣像及文武判官。丁未年再舍,重建前殿。”记载了金门与同安密切的神缘关系。

闽王金身巡安是当代台湾闽王信仰的重要形式。2008年4月18日至19日,在闽王陵举办了以“和平播四海,闽王耀千秋”为主题,两岸共祭闽王,闽王金身巡安新店地区活动。海内外王氏宗亲1600多人(台湾、金门、马祖130人)欢聚一地,展示了闽台一家亲,共祭先祖,亲联宗谊。

2009年6月19日至28日,应台中县王姓宗亲会邀请,由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闽台王审知研究会”组织,“福州市闽王金身赴台巡安暨宗亲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85人护送闽王金身赴台进行了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

闽王信仰和文化认同

(一)慎终追远的中华文化传统

崇敬、膜拜前人、先祖的慎终追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由此形成了大量的信仰,闽王信仰也不例外。

《礼记·祭统》云:“夫祭之为物大矣,其兴物备矣,顺以备者也,其教之本与!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则教之以尊其君长,内则教之以孝于其亲。是故明君在上,则诸臣服从;崇事宗庙社稷,则子孙顺孝。尽其道,端其义,而教生焉。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则不以使下;所恶于下,则不以事上;非诸人,行诸己,非教之道也。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祭其是与!故日:祭者,孝之本也已。”祭祀是对后世进行教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祭祀可以统一社会的共同价值形成共同信仰。

人们相信,祖先的灵魂能够保佑其后代子孙繁荣昌盛,并保佑家族兴旺发达。祭祖不仅仅是简单的追缅先人的仪式,更是在对祖先的缅怀中,对自我身份进行确认和肯定,同时又是对先祖恩情的感激和自身责任的明确。慎终追远、不忘先人,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它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寻根祭祖,是血脉的相承。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的入漳以及王审知兄弟的入闽,带来了大批的中原移民,加上政治、文化的因素,“光州固始”成为福建人民的祖根文化象征,后世对于闽王信仰成为祖先崇拜,闽王信仰也充分体现了包括闽台在内的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二)豫闽台间的血缘联系

豫闽台间的血缘联系是闽王信仰的基础。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固始姓氏为83姓,有王、陈、杨、郭、叶、廖、何、萧、罗、高、詹、魏、孙、曹、傅、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韩、钱、柳、刘、黄、李、郑、许、方、曾、吴、谢、尤、沈、施、余、颜、吕、龚、柯、蔡、彭、宋、潘、康、涂、苏、赖、卢、董、洪、戴、庄、张、侯、林等。

1953年台湾官方的户籍统计,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的族谱上均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个姓氏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这就意味着每5户台湾居民中,有4户先民来自固始。固始成为东南人民眼中的“大槐树”。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固始。福建与中原曾有四次人口大交流,许多固始人迁徙闽南,繁衍子孙。至今台湾及闽南一带,陈、林、黄、郑四大家族及其他姓氏的族谱,均明确标明其先祖为河南光州固始人。由河南至福建再达台湾,是一条清晰的血缘线。

入闽固始人的数量也不少,从唐末宋初福建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可以清晰看出这一点。

正是豫闽台间存在密切的血缘联系,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光州固始”这一为闽台百姓所广泛认可的根亲文化符号。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有弃恶扬善、攀附名人之风,但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光州固始”实则是中原文化的化身,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代表,这可能是族谱认同的本质所在。

结语

文化认同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的凝聚力。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有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民族是在不断融合发展中形成的,除了血缘上的联系外,文化认同即是一个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内聚力:以一种文化认同为核心,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外部的各种文化群体始终以此为向心力,融合进一个民族的主体,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对一个民族的归属意识,是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先决条件。按照人类学的观点,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神圣的事物”是社会团体认同的机制,具有团结人群,创造社会共同体的作用。闽台间存在地缘、血缘、神缘、物缘、业缘等方面的密切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是豫闽台间具有了共同的祖根和底色,文化认同成为一种必然。反过来,文化认同又是豫闽台间联系的促进剂,如何发挥这一文化认同的客观存在是海峡两岸共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闽台信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论信仰
铁的信仰
谁远谁近?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