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国儒
摘 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电视新闻采访的心理要点,对采访中的心理把握和心理特点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进而采写出更好的新闻。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心理把握;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电视新闻采访不是单方面的诉说,也不是单方面的倾听,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为了获得最好的采访效果,采访者需要主动的去捕捉对方的心理动态,去引导被访者说出事实来达到采访效果。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分析
新闻采访并非那么顺利,成功或失败都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的心理活动以及矛盾能否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统一。现实中采访有很多种方式,同样被采访者也会有很多的理由来拒绝或者阻碍采访者寻求真实的新闻素材。这个过程就需要采访者采用恰当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较量。
(一)采访者需要采访的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职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不等的知识水平、不同的性格习惯、未知的道德修养等等,形成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在性格、兴趣、爱好、地位、文化素养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
(二)大多数的被采访者因为平时不会面对镜头,因此在接收采访的时候就会紧张,这是一种心理障碍,业内把这种情况叫做“晕话筒”。是被采访者因为面对镜头二出现紧张的情绪,导致了他们的意识混乱,语序混乱,使得采访现场的气氛尴尬、僵持,或者言语不明确,内容无意义,这些都是采访过程中经常遇见的情况。这要求采访者通过交流来缓解对方的紧张情绪,以便让采访能够顺利进行。
二、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
采访成功失败都是由各种小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把握,采访者需要将对方的心理动向把握好,才能够让采访符合预期的效果。
(一)采访者自身的情绪是会对被采访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的。采访者的情绪激昂、充满热情,对方自然也会感受到,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而给予积极的情绪反应,采访的工作就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相反采访者情绪低落,被采访者也会受到影响而给予消极的情绪反应。
(二)在采访界有句俗语:“采访准备是富有魔力的敲门砖”。对于采访对象来讲,采访者就如同是一个突然闯入自己小世界的陌生人。这或多或少都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姿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从一方面来讲,采访者和采防对象之间是否能够达到感情融洽,沟通顺利的这一目的,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采访的要求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我们有一些比较难的要求需要对方接受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刀直入,而是应该先从一些简单的要求开始,让对方有个适应的过程,逐渐过渡到我们的真实目的,这样即便要求比较困难,对方接受的几率也比较大一些。
(四)“闻”主要是讲究倾听。做一名合格的对话者(合格的对话者是泛指在知识学识等方面合格等),倾听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有一句老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样的道理。很多的采访对象并不喜欢采访者不停的暗示、指手画脚,因为那样采访对象就很难往自己想象的内容方面去思考,去交谈。
(五)在对于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策略这方面,“问”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的记者约翰.布雷迪曾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曾说到:“一个采访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行正确地提问”。在这方面,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周孝庵在《访问》一书中也曾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发问之如何、足以卜访问之成败”。从众多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问题提的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切中采访的关键点,程度是否适当,往往决定了一场采访活动的成败。一个好问题,可以激起采访对象谈话的兴奋点,从而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坏问题,则非常容易导致采访对象交谈的兴趣锐减,避而不谈或言其其他,使得采访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六)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举一动都是给对方的一种回复,当被采访者在叙述的时候,我们若呆若木鸡的举着话筒而不给予眼神肢体的回复,那么被采访者会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而缺乏采访中相互交流的过程,采访者适时地给予眼神或肢体的回复,即便不插话,也能够让采访的过程更加的顺畅。特别是对方胆怯的时候,能够给予其信心,站着话筒面前讲述新闻事实。
三、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心理特点
(一)采访要充分考虑电视新闻语言稿的特点,做到语言简洁、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可传播性。因此,在写电视新闻稿时就要充分考虑画面和声音。要为他们留有必要空间,新闻语言用词就应充分反映出电视的特点。如果电视新闻能用画面反映出新闻信息。就不必再用过多地依靠文字来叙述。可以从事件发生过程中反应出的,或后来可以在事件发生后采同期声补充的信息,也不必用依靠文字,给观众真实感人如临其境。在电视新闻语言中还要注意书面化语言给播音员和电视观众带来的不便,所以,在电视新闻语言中要多用短句式,少用叠音词、生僻字、绕嘴字。解决句式过长,播音员念得喘不过气来,观众听不清楚。达到语言精练,节省新闻时间。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要注意捕捉瞬间新闻信息、新闻背景采集和储备。在新闻采访中,大部分新闻是可以预见的,也就不能做好事先采访方案,按照预先做好的采访方案进行采访。这要求记者必须在提高基本的新闻敏感和应变能力下工夫,更好地在新闻现场灵活处理的新闻形式。要具备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时。要抓住新闻点,迅速及时地捕捉到转瞬即逝的新闻点,增强新闻的鲜活性和可视性。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我们还要增强捕捉突发新闻中的焦点和对新闻背景的采集与储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主要是记者的日积月累。大量的新闻背景资料信息,可以提高新闻的深度。让观众对新闻的来龙去脉都有相当深的了解。所以要做新闻工作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归纳和提炼新闻背景,提高新闻背景的收集、筛选、整理、有效利用。
(三)要突出新闻主题的画面拍摄与选择。题材的选择要有一定实现的可能性,要贴近实际,最好能够反映热点话题,切忌太大、太空,画面难于表现。在拍摄过程中,选择清楚拍摄主体,考虑新闻的将来的进展情况,后续报道的潜力,和这条新闻相关的其他信息到底有多少,合理运用推、拉、摇、移等拍摄手段,准确处理全景、中景、近景,深刻反映新闻主题,画面语言的表现要丰直,有一定的变化和运动,避免死板。有的时候需要提前与受访者进行深入交流,更多地了解他的基本情况和要去采访的相关问题,这个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因为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及时跟上拍摄,把要采访的问题提前采访了,再采访时新鲜感就会大打折扣,影响到受众收视的效果。所以一定要保持原生态的采访,始终保持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那中新鲜感和默契,挖掘出感人、鲜活的内容。
四、结束语
总之,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采访不是单纯的自说自话,也不是你问我答,而是采访过程中双方的交流,通过交流来引导被采访者将他所目睹或知道的新闻内容真实的还原出来,所以采访的过程是一项脑力角力。因此,作为新闻采访者,要如何的去提升采访技能水平,去挖掘出新闻的真实内容,去引导被采访者给予的真实有效的新闻素材,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孙永强,采访心理实践探析[J],东南传播,2009(5)
[2]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