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风
脂肪是我们人体三大产能营养素之一,坐卧行走,包括睡眠,维持体温恒定等;皮肤湿润有弹性,也是脂肪在起着支撑作用;大脑的生长发育时刻都离不开脂肪中的必需脂肪酸,如大家耳熟能详的DHA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成分。但是脂肪当中也分为“好”脂肪和“坏”脂肪。
脂肪的分类有哪些?
在脂肪的大家族里,我们可以人为地把它分为天然脂肪和人工脂肪两大类。
天然脂肪包括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饱和脂肪多见于动物类食品,比如猪油、牛油、羊油等,虽然这类油脂赋予了食品良好的风味,增进了食欲,但同时有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因此我们不提倡过多食用。
不饱和脂肪多见于植物性食品,其中有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红花油、山茶油等)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等)。这类油脂,特别是单不饱和脂肪酸,更有益于我们心血管系统,是我们提倡食用的。但这类油脂也不是多多益善,要控制食用的总量,还需要隔一段时间换着食用。我们所说的这些油脂都是天然存在的,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
人工脂肪又是什么,对人体有害么?
人工脂肪就是我们闻之色变的反式脂肪,含有反式脂肪酸。它不是一种天然的脂肪酸,不存在于任何一种天然的脂肪当中,而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加工合成的一种人造脂肪酸。它的的确确是脂肪家族中的“坏分子”。
反式脂肪酸是怎么来的?
100多年前,西方国家为了让植物油便于运输和保存,制造各种口感诱人的食品原料,研发了让液态植物油变成固态油脂的油脂氢化技术。这种技术使天然的脂肪由顺式结构(U型)变成了反式结构(线型)。经过氢化的植物油价格便宜,做出的食品口感好且保质期长,比使用黄油和精炼牛油更合算;同时由于人们对胆固醇深恶痛绝,想当然地认为植物奶油和植物起酥油因为不含胆固醇,对健康更有好处,因此备受推崇,被广泛使用,延及至今。
反式脂肪酸,对健康的危害到底有哪些?
长期的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大量进入人类食物的历史,正好与欧美国家的心脏病发病率增长趋势相吻合;在对心脏病患者和健康人的体脂取样中发现,心脏病患者体内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科学家研究了反式脂肪酸后,惊讶地发现:它会增加人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这种脂蛋白会增加我们血管内“垃圾”的堆放,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研究还进一步证实,反式脂肪酸还与乳腺癌等其他疾病的发病相关。
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一天最多吃多少?
在认识到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2003年版)中建议“为了增进心血管健康,应该尽量控制膳食中的反式脂肪酸,每日最大摄取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约2.2克)”。不过2.2克是针对成人的标准,如果是孩子还应该再打折扣。
常见的零食中,大约含有多少反式脂肪酸?
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一份洋快餐(套餐)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大约为1~2克;一盒小熊饼干(约50克),如果含油量为20%,按反式脂肪酸占油脂总量20%这个平均水平算,其中就含有反式脂肪酸约为3克;一杯奶茶(150~200毫升)含有的反式脂肪酸可达到3~9克。
怎样识别反式脂肪酸,从而避免摄入呢?
有的商家为了隐藏反式脂肪酸这个字眼,往往会将其改名换姓,用各种好听的名字来替代。如果看到食品的标签中有下面的字串,你可得当心了,他们不是别的,正是反式脂肪酸。常见的名称如下:人造黄油、起酥油、淡奶油、精炼植物油、植脂末、棕榈油、椰子油。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饼干、焙烤食品(如薯片)、蛋黄派或草莓派、面包、方便面、薄脆饼、油酥饼、麻花、奶油蛋糕等都含有反式脂肪酸;各种洋快餐如炸薯条、炸鱼、洋葱圈等;珍珠奶茶、冰淇淋、巧克力、沙拉酱、咖啡伴侣或速溶咖啡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反式脂肪酸。
烹调方式的不当会增加食物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么?
会的。因为中国人的习惯,炒菜时不仅喜欢放大量的油,而且还习惯高温烹调。这样会使原本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转化为反式脂肪酸。比如橄榄油、山茶油、红花籽油等,这些植物油燃点比较低,超过100°就容易变成反式脂肪酸。因此此类油脂更适合用于凉拌菜,或是热锅冷油炒菜,这样才能用尽其利而避其弊。
如果吃进了反式脂肪酸,有没有可以尽快排出的方式?
有。大豆以及大豆制品,大豆中含有丰富的大豆蛋白及膳食纤维,在肠内能帮助胆酸再吸收,促进反式脂肪酸的排出。
黄绿色蔬菜,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维生素及膳食纤维,能保护血管内皮免受反式脂肪酸的伤害,维持血液流畅,帮助反式脂肪酸排出体外。
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番茄红素,能够防止血液固化,使血液流动顺畅、并且预防动脉硬化。
洋葱,其所具有的辛辣口味来自于丙基硫化物,能促进反式脂肪酸的分解。
红皮甘薯、褐皮土豆、小芋头,红皮甘薯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及抗氧化物质,马铃薯具有维生素C及绿原酸,小芋头具有显著的聚半乳糖功效,能够促进反式脂肪酸的排泄。
芝麻,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能够增加体内好的胆固醇的产生,抵抗反式脂肪酸,预防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