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 刘剑虹
摘 要: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最先让人们想到的就是我国的传统吉祥文化,传统吉祥文化包含着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与期望。我国的茶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载茶的陶瓷茶具从古到今的制作素材都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生活,传统陶瓷茶具的制作与我国传统吉祥文化也有着莫大的联系。跟随时代的步伐,茶具在制作方的材料运用也的创新进步,目前运用麦饭石这一对身体有益的矿物岩石来制作茶具也正不断创新,且我国麦饭石资源丰富,运用麦饭石的特性设计茶具,并将我国传统吉祥文化融入到设计中,设计出更符合中国文化的产品。
关键词:吉祥文化;陶瓷茶具;麦饭石;艺术创新
就我国传统的物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大多都在酒具、香炉、器具、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和饰纹等方式表现出来。也以自然界中动物形状等原形为吉祥文化元素来表现。从最初的原始阶段开始,我国传统吉祥文化便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寄托发展的越来越强大。我国人民对传统吉祥文化留有美好、幸福的印象,通过传统文化可以最直接、最朴实、最真实的表达人民内心的愿望及期望,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画上了绚丽的色彩,为我国传统文化增贴色彩。
1 传统吉祥文化
吉祥意识在原始时代便根植于人民的心理。在最初的时代里,人们生活在大自然里,恐惧来自身体的疾病及环境带来的疾病甚至的死亡,在这个时候,人们便会借助其他事物来消除心理的恐惧及灾难,以确保自身健康平安,人类求欲望的驱使使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意识便慢慢生成。祖先们最初用各种符号及图形等元素来祈福,于是便慢慢出现了吉祥元素符号等。慢慢的这种符号及图案便随着时代的步伐逐渐形成了吉祥文化。
我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都寓意深厚。人们喜欢用一些代表吉祥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期盼。如鸽子,古时候的鸽子用来传递书信,鸽子传递书信可以让对方知晓自己一方的情况,后来,鸽子预示着和平的意思,这是人们祈求和平的一种心理。吉祥符号、图形等的创造是人们为了寄托心理的情感,吉祥符号、吉祥物及吉祥图案的出现是全人类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它的存在还受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习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吉祥元素的特征也会不同。
我国人口众多,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有自身的特点,这样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种很庞大的文化。因此,传统文化不管在内容上。形式上、寓意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也是如此。我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将其整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借助生物属性的表达;借助文字的表达;借助想象物的表达。
1.1 借助生物属性的表达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表现内容丰富,其中动物、植物等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表现。
动物中表示吉祥的有金鱼、鸳鸯、喜鹊、鸽子等。在过年的时候,人们一般用金鱼或鲤鱼来表示吉祥,如鲤鱼跳龙门等,反应了中国人们性格中积极进取、执着的精神。再如十二生肖的动物,从诞生起就在人们心里象征着不同的吉祥意义。
古人曾执着的认为,草木植物的枯荣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繁衍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植物,或充饥,或御寒。所以人类对植物的崇拜在无意识中便形成了。很多花草树木等植物都有吉祥的寓意,无论从形态上还是隐喻上都无形中表露着吉祥的概念。如古人用竹子的特性表达人们傲霜斗雪的品格;用梅花表达不屈不挠、坚强不屈的精神;用松表达长寿不老的寓意等。
1.2 借助文字的表达
我国的文字结构造型精致巧妙,既能表达一种寓意又具有一定的美感。如喜子、福字、寿字等,都是借助文字来表达人们自重美好的愿望。中国的数字也有特别的吉祥寓意。如六六大顺、八方来财等,都有着吉祥的寓意。
1.3 借助想象物的表达
在我国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凶吉在远古时期的最初的阶段,便是对自然界、外界事物有了认知和判断,例如吉凶、祸福、灾祥等一系列现象。这个古往今来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甚至乎关于命运的话题,使人们在经历了生活带来的种种的过程时,对自然产生了崇拜和最原始的图腾崇拜。继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最初对自然、图腾等“灵性”想象物的崇拜渐渐地归于理性,拜托了原始宗教的仪式,慢慢形成了一种虚拟的物象,最后慢慢的发展成了有一定寓意的吉祥元素。
2 麦饭石陶瓷
麦饭石这一岩石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家根据其外观而得名的,因其外观极像饭团,所以得出麦饭石这一词。麦饭石在我国矿物药石中应用最早,是一种风化或半风化浅成到超浅成的中酸性岩,是一种符合矿产品。麦饭石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水有强烈的吸附作用,能溶解矿物质,能双向调节水中元素的含量和PH值,具有无毒、无害性。
从麦饭石的生物活性、吸附性、矿化性、水质调整等特性,可以证实麦饭石对人类具有保健作用。麦饭石的开发和利用是个新事物,也是科学研究工作的新领域,还有许多具有重大意义和令人感兴趣的理论及实际应用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如何与陶瓷原料结合,制成陶瓷系列产品及开发设计人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产品,以便这种“药石”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为人民造福。设计麦饭石陶瓷饮具的优点在于:麦饭石陶瓷饮具的造型可以更加人机、多变;烧制的陶器的麦饭石饮具多孔,可以更大面积的吸附水中杂志,能更好的优化水;麦饭石陶瓷饮具重量较纯麦饭石材料减轻,轻巧便携;充分利用麦饭石,不浪费材料。
目前现有的都是将麦饭石大块切割打磨成型,造型单一,浪费材料、且重量偏重,不宜携带。所以麦饭石陶瓷茶具的创新点在于:将麦饭石废石颗粒回收再利用,磨成小粒目与陶瓷原料结合, 避免浪费,充分利用材料;烧制的饮具造型多变,可以制成更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的产品;麦饭石陶瓷饮具较现有麦饭石饮具重量减轻,轻巧便携。麦饭石粒度小,比表面积大,加入水中短时间能充分与水接触从 而吸附水中有害元素,其吸附率较切割出来的大。
相信随着麦饭石开发研究的深入及人们对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麦饭石必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并相信麦饭石将作为一种廉价的保健品,在不就的将来即将走进千家万户。
3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元素在麦饭石陶瓷饮具中设计的应用
我国传统文化在麦饭石陶瓷饮具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传统吉祥文化为基础,用传统吉祥的色彩、形式等来体现我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寓意。陶瓷饮具通过传统吉祥文化的寓意不断的向前发展。在现代生活中,设计师要将我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发扬,可将传统吉祥文化引用到麦饭石陶瓷饮具设计中,让麦饭石陶瓷饮具展现出我国浓烈的吉祥文化内涵。
3.1 形态上的体现
一件产品的第一印象都是通过产品的形态呈现到眼前的。麦饭石陶瓷茶具的形态造型不同于一般的陶瓷茶具,其设计与创造要受到功能、材料,工艺、经济等制约,因此艺术形式的表达相对于其他产品的艺术形式表达较为复杂。麦饭石陶瓷茶具需要通过吉祥元素的形态展现出一定的气氛、情趣,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3.2 色彩的体现
色彩的表现能够使人直观了解一件事物,所以陶瓷茶具的色彩作为最显著的视觉特征,也是消费者首先能注意的。色彩是一种设计语言,不同的色彩在麦饭石陶瓷茶具设计中可以传达人们不同的情感、期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麦饭石陶瓷的色彩取暖色色调,根据我国人心理,营造出喜庆、吉祥的气氛,蕴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浓厚愿望。
3.3 装饰的体现
装饰能反映艺术化的生活,更能体现一种设计的方式,能让产品附属一种别样的美,包括工艺美、内涵美能特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于美满生活、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托,主要以吉祥图案、吉祥纹样、吉祥图式来实现其表现的目的。麦饭石陶瓷茶具采用镂空、浮雕等方式设计,表明装饰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图案,能让使用者更直接的感受到设计的用意,麦饭石陶瓷饮具的设计中应用吉祥文化图案能使饮具造型更加富有古典美,更美观大方。
4 结语
在这个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被遗忘,更多的人热衷于外来文化,摒弃传统文化。作为学设计的我们,更有责任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代化设计。麦饭石陶瓷茶具的设计,一方面在材质方面能更好的为人们提供对身体有益、促进身体健康的饮水素材,另一方面,麦饭石陶瓷茶具的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江春.现代陶艺的造型装饰[J].中国陶瓷.2006(03):71-72.
[2]吕金泉,张景辉.生活陶艺的文化变迁[J].装饰.2004(12):11-12.
[3]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装饰.2004(06):21.
[4 ]方浩.传统艺术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J].装饰.2003(12):25.
[5]何淼,张健伟.新经济时代科技发展与餐具设计[J].包装工程.2011
(20):91-93.
[6]王仁湘.古代的分餐与会食[J].百科知识.2010(20):55-56.
[7]付小平.藏礼于器——中国餐具的礼仪教化功能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9(09):224-230.
[8]李莉.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价值[J].包装世界.
2009(03):94-95.
[9]张丽伟.简议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国陶瓷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258.
[10]王洪伟.王洪伟论陶艺之二 孔相卿:以钧窑的名义重建中国陶瓷史[J].翠苑: 民族美术.2015(02):102-108.
[11]王洪伟.反观:以“他者”眼光重构中国陶瓷史体系——兼论方李莉中国陶瓷史研究的艺术人类学视角[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2015(01):222-231.
[12]方李莉.中国陶瓷史(上、下)[J].全国新书目.2015(03):16-17.
[13]色音.民族视野下的中国陶瓷史[J].中国艺术时空.2014(05):36-39.
[14]桑颖新.试论中国酒具的发展及特色[J].文博.2008(05):66-71.
[15]韩荣.唐宋时期执壶艺术比较研究[J].装饰.2008(08):124-125.
[16]何炳钦,王秋雷.宋代景德镇陶瓷器物的人文美学精神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2008(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