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伶俐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起到重要的作用。调查表明,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其实施的环境、实施的主体以及课程系统本身有关。应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给予正确价值导向,改善思想品德课程系统,充分发挥课程作用,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42-02
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系统,发挥师生的积极性,本着因地、因时、因人的原则来确定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有效地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一、当前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表明,当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着环境、课程、实施主体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 实施环境的问题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在个体的交往活动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1)社会环境。从小学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道理讲了很多,实效却总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社会有时未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引导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现今,一些网络不健康信息层出不穷,学生甄别能力弱,极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暴力恐怖游戏,潜移默化地侵蚀了学生的心灵,模糊了他们的道德认识。
(2)学校环境。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偏差。重智轻德普遍存在,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更有甚者将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奖金、考核挂钩。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难以量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公正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进而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有时可能背离了正确的方向。
(3)家庭环境。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部分家长只顾经营自己的事业,没时间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更谈不上会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另外,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忽视了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培养,遇到挫折时,心理抗压能力弱。
2. 实施内容的问题
实施内容主要指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但课程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材内容。思想品德教材在内容上有时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于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但有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若教材过于单一乏味,内容缺少趣味性,则很难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教学形式。一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课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部分教师大多采取说教的形式,让学生们坐在枯燥乏味的教室里进行重复的学习,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灌输知识的状态。教学缺少系统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3)课程评估体制。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并未关注学生的课外表现,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真实而全面的反馈。他们忽视了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培养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相对于课堂教育它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没有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仅靠个人主观印象就做出评价。
3. 实施主体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思想品德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今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教的能动性、学生学的能动性未得到很好的配合。
(1)部分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专职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师缺少专业的知识,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课堂教学不能吸引学生。部分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分数,不注重学生平时的思想表现和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虽纳入课程计划,但大部分教师不严格执行计划,当成是“副科”,看轻思想品德课的思想越来越严重。
(2)有时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多是教师的硬性灌输,空洞说教,生搬硬套的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让学生亲自参与体会。教师很少对学生感情进行激发,引起学生感情方面的共鸣。还有部分老师不仅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感活动,而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因素,致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对策与思考
以上问题仅仅是枚举一些现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还有很多,需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综合解决。
1. 优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环境
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应动员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工作中,从而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提供良好的社会保证。同时,学校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整洁优美,生机勃勃,井然有序,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出校园文明的润泽作用。通过浓郁的校园文化来给予学生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再次,应重视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家长形成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正确认识。
2. 改善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系统
首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教学内容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体会、感悟,学会合作,提高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中更多融入学生能够理解的信息,让他们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比较喜欢的革命故事、先烈事迹等作为教学内容,侧重于爱国主义精神、情感的教育,以提高他们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及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与感悟。应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促进道德认识的形成,有利于知行统一,提高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素质。让学生走出课堂,自觉主动地参与,亲身体验。应改变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综合考虑笔试、校内实践以及校外实践等综合内容。在评分上,还可以通过等级制代替百分制,做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3. 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的综合素质
应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通过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在业务培训、教研活动、师德教育等方面加强管理。应多为思想品德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让他们在与其他学校思想品德教师交流、学习过程中体会差距,促使他们成为本校、本学科的教学骨干和带头人,切实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整体水平。对于兼课的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要求他们摆正心态,积极参与各项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变“你应该怎么样”为“我应该怎么样”。要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究的关系。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构建,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应保持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及时交流情况,通力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模式,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薛小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24).
[3]颜肇鹏.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
[4]刘志川.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4(07).
[5]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6]丁玉玲.浅析当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