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升高职院校课堂吸引力的核心是改造课堂。改造课堂就是突破教与学的“围墙”,让师生互动起来,让课堂迸发活力。改造课堂须用心培养教师、潜心服务学生、决心变革制度。用心培养教师是提升课堂吸引力之根本,潜心服务学生是提升课堂吸引力之目的,决心变革制度是提升课堂吸引力之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堂吸引力;培养教师;服务学生;变革制度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11-0026-03
1999年开始,我国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可以说,办学的软硬件都有了明显变化,但课堂教学却未发生明显变化。目前,高职院校课堂状况可归纳为“三缺乏”、“三不问”,即教师普遍缺乏生态课堂培育的责任担当,缺乏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缺乏“和”的课堂境界;教师基本上不问学生内心世界“低人一等”的心理负担,不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问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旧用传统单调的教学方法[1]。有学生说:课堂教学普遍比较沉闷,没有吸引力,要么睡觉,要么发呆,要么玩手机。要改变高职院校课堂这种低效沉闷状况,不断提高课堂吸引力,须从用心培养教师、潜心服务学生、决心变革制度“三心”层面着力。
一、用心培养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和学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好老师就是吸引力,但好老师需要学校用心培养。
(一)让教师发展规划变为实实在在的培养行动
提升高职院校课堂吸引力,教师是关键。这是各校的共识。基于这一共识,各校都制定了关于教师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但执行往往又是不到位的。作为学校决策者,要经营好学校,必须有强烈的育师责任担当,从顶层规划着力,把教师发展放到学校发展的核心地位,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让顶层规划变为学校发展的实际行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促进教师成长。一要抓实教学名师(技术大师)工程,着力推进教学名师建设,加快培育以教学名师引领的教学团队,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教学相长、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尽快培养一批教学名师(技术大师)。二要抓实青年教师成长工程。着力培养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队伍,按照双师素质的要求,让教师带着课题到企业,进行真刀真枪的培养培训,打好实践教学基础,练好课堂教学基本功。
(二)让讲台成为教师向往的神圣高地
增强高职院校课堂吸引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付出心力,真抓实干、无私奉献;需要靠教师上好每一堂课,育好每一个学生[2]。在平凡的课堂上,教师要上好课,育好人,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更需要默默无闻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传道,立德树人。因此,学校应建立教师发展奖励制度,对长期扎根在教学一线,兢兢业业育人,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实行重奖,让高职院校真正回归育人本位,让课堂真正成为学校领导关注的焦点。
(三)让教师把“德”的种子种到课堂
“德”是教师之魂,是课堂吸引力之品。从学校层面,必须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切实加强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德行价值观教育,以德立师。作为教师要自觉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观,把“德”的种子种到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为人以道,立人以德,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容事的气度,学业的成功作为立教的毕生追求,把德、识、能三者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既要为学生谋生,更要为学生谋道[3],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积蓄正能量。
(四)让学习与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武器
学习与研究是教师成长的秘密武器。学校要培育学习与研究的教学生态,增强教师学习与研究的主动性,培养教师养成在学习中教学,在研究中提升的良好习惯;教师要自觉到企业去接受实践磨练,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要有把课堂搬到车间的本事,不断丰富课堂内容,研究课堂艺术,创新课堂方法,形成自己的课堂个性。这是高职院校教师成长为好老师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勤于学习,才能立业以精,用执著诠释高职院校课堂的价值;教师只有善于思考,才能立教以勤,用研究打造高职院校课堂的吸引力。
二、潜心服务学生
提升课堂吸引力的出发点是着力转变课堂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服务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让课堂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一)研究学生需求
教学即人学。学生不买账,老师怎么教也没用。要让学生买账,教师必须研究学生需求。不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成了当下高职院校教师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导致课堂效益不高、吸引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向课堂要吸引力,教师必须下功夫读懂学生,深入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行为、接受能力、心理需求,准确把握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需求、生活习惯,做到心中有数、对症施教。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主动破解课堂不和谐因素;教师才能有目的地创造快乐课堂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想学、要学、会学,学的快乐,学的主动。
(二)建立课堂对话
课堂即对话。对话是高职院校课堂新理念,对话是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一种关爱,也是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武器。课堂对话的主体不是简单的教师和学生,而是以课程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为前提。高职院校教师“包全场、一言堂”的话语霸权,不同程度剥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和课堂对话权,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要破解这种话语霸权,首先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主动改造课堂的勇气和平等对话的智慧,定好位,做好导,变教为导,真正实现教师“导”、学生“演”的生态课堂构建。把学习权还给学生,着力培养学生的对话智慧、学习能力、发展潜质,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对话的情境之中,学习兴趣在课堂对话中激发,重点难点在课堂对话中解决,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在课堂对话中提高。
(三)提供个性化服务
高职院校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学校决策者才真正意识到为学生服务的重要。学校在做好招生服务、就业服务的同时,更要下大力气做好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服务。现在,高职院校教学的“大锅饭”现象严重,即学生只能吃学校安排好的“大锅饭菜”,不能自己“点菜”。也就是说,学生只能按照统一的教学标准和训练要求,进行标准化“学习”,其结果是把不一样的学生,培养成一样的学生;把有想法的学生,训练成没想法的学生。这种标准化的培养(训练)模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要改变这种“被动学”局面,必须打破教学的“大锅饭”现象,一切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围绕育人深化教学改革。学校既要提供统一的“套餐”,也要提供有个性的“自助餐”;学生既可“点菜”,也可“加菜”,全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只有这样,课堂活力才会勃发,课堂教学质量才会有实质性的提升。
三、决心变革制度
培养教师、服务学生都需要制度作保障。变革制度,就是要突破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障碍,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制度安排,用制度管人、育师。
(一)改革职称评审制度
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都很繁重,除教学任务外,还要忙于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目前,论文数量的多少是教师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面对双重任务的压力,教师就很难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的创新上。因此,必须下大气力,创新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科研不是主要的,当然,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需要研究,但不能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职称管理机构要下放职称评审权,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由重论文数量转向重教学质量。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重点看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看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而不能把发表论文多少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唯一衡量标准。只有从源头上改变“重论文数量,轻课堂质量”的职称评审的制度性偏差,教师才会安心教学,坚守课堂,用心激发课堂活力。
(二)强化制度的力量
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应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学校质量管理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统筹制定好、执行好学校层面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学生评课标准、教师下企业制度等。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限制人,说到底,就是用质量管理制度培养教师,释放课堂活力。因此,制度设计者须从培养好教师的战略高度,谋划质量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公平性、权威性,着力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用制度激发教师的创造性,鞭策教师不断研究课堂、创新课堂,进而追求有效课堂;用制度引导教师主动走向有效企业实践,把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带到课堂,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三)治理待遇不公
由于高职院校一线教师与中层干部待遇差距的错位,导致一部分教师放弃课堂,一门心思研究“官道”,千方百计想走“官路”。因为当官有地位,当官可以掌控资源,当官有权有利,可以高高在上,而教师处在学校的底层,既没有什么地位,也没有额外的待遇。基于这种不良风气,学校必须从制度层面,淡化权利配置,治理待遇不公,切实把“学校发展,教师第一”的办学思想落实好,实实在在提高一线教师的精神待遇和物质待遇,在学校内部创造一个“想当教师、当好教师”的人文环境,多些精神关爱,少些官气干扰,让教师集中精力、一门心思去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用心教学、潜心育人,用爱心和智慧打造课堂的吸引力。
参 考 文 献
[1]王明伦.高职院校幸福文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16-19.
[2]高靓.讲台应成为大学教授的荣誉[N].中国教育报,2013-09-13(1).
[3]王明伦,彭玉池.论高职院校品牌[J].职业技术教育,2011(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