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会梵香三界上实参宗印四天中

2015-04-29 00:44:03黄春和
艺术品鉴 2015年12期
关键词:汉传释迦牟尼佛像

黄春和

当前的收藏市场中,佛像是一个很特殊的门类。一尊佛像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文化的信息,更有对宗教的信仰,而且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带有大量异域文明的特征。正式因为这种特殊性,在佛像的收藏过程中,藏家对佛教以及佛像起源和发展历史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印度佛教发展分期

佛教起源于印度。印度佛像的起源和造像风格是中国造像的范本,佛像的风格、造型的样式、仪轨、手印、坐姿都是从印度过来的。了解印度的佛教,就要先了解印度的地理状况、人种、早期的文明、古代王统。

原始佛教,是释迦牟尼在世和涅槃后100年的佛教,主要以释迦牟尼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为思想宗旨,原汁原味地保持了释迦牟尼佛的思想和修持的风貌。之后是部派佛教,在释迦牟尼涅槃100年以后,各地高僧受到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产生了分派,不同的佛教思想和学说开始出现。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这两派都叫做小乘佛教,从根本上还没有改变释迦牟尼的基本思想,即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

到了公元1世纪,出现了大乘佛教,分为初、中、晚期。初期主要是“空”的思想,中期主要是瑜伽学派(“瑜伽”在印度佛教里面是一个梵文名词,“相应”的意思),晚期就是密教。

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时期没有造像,当时的思想认为释迦牟尼佛是至高无上的,佛的形象是我们用世间的语言文字所不能形容的,否则就是亵渎,所以佛经上有“佛形不可量”的规定。

大乘佛教在大众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思想更超前,打破了早期佛教的禁忌。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过去有很多人成佛,未来也有很多人成佛,所以佛经说“佛如恒河沙数”,这就打破了早期佛教认为佛只有释迦牟尼佛和未来的弥勒佛的思想。这对佛教造像的产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后来一些佛教题材也都和大乘佛教的早期、中期、晚期思想有关。

佛像的产生和各种风格

关于佛像起源有一个传说。经典记载,悉达多太子出生七天后母亲就去世了,上升到了忉利天。成佛以后,释迦牟尼首先想到他的母亲,就上升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释迦牟尼在世时的大护法优填王担心在他走后产生思念,就请求他把他的像画下来刻成像,释迦牟尼同意了。于是优填王找来国中最优秀的画师,请释迦牟尼佛走到水边,按照水中的倒影绘制了释迦牟尼佛的像。后来又请雕刻师用旃檀木刻了释迦牟尼像。这就是旃檀佛的来历。后来凡是这样造型的佛像,不管是什么材质,都称之为旃檀佛。按照佛教传统说法,旃檀佛造型是一个立像,右手结施无畏印,右手结施与印。它身上必须是水波衣纹。

《阿含经》内还讲了一个紫磨造像,也是旃檀佛的造型样式。印度紫磨金可能是最好的一种金。因为佛经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是金光闪闪的,所以要用金和铜来造像。

真正的佛像产生于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艺术中心在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历史上,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影响这里很长时间。公元前1世纪时,中国甘肃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被匈奴赶到白沙瓦,在那里建立了贵霜王朝,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明。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记载研究,犍陀罗艺术产生于公元1世纪。

在希腊文明和大乘佛教的共同影响下,产生了犍陀罗造像。犍陀罗佛像波浪式的发型,就是希腊人的表现,袈裟非常厚重,也和希腊服装有关系。

印度佛教的历史可以分为1~8世纪和8~12世纪两个时期,到12世纪以后就没有了。1~8世纪是佛教显宗流行的时期。到了7世纪中后期以后,密教产生,宗教性质发生了变化;同时,7世纪末8世纪初时,印度分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

后期造像和前期造像相比,在表现手法上对前期有明显的继承,但地域特点更明显,材料也出现了变化,基本可以被分为两个区域,一个是西北方向,一个是东南方向。西北方向是斯瓦特(今巴基斯坦北)和克什米尔,主要继承了犍陀罗的影响;东南方向是尼泊尔和东印度(今孟加拉),主要受到了马土腊的影响。

犍陀罗佛像头发必须是波浪式的发型,有希腊人的特点,深目高鼻,立体感很强,衣纹比较写实,材料是青灰色的片岩。这是印度本土的艺术。

白沙瓦在历史上最早出现造像,是佛教造像的中心。第二个佛教造像中心是马土腊。

贵霜时期的马土腊造像还有一些表现不成熟的地方,芨多王朝把北边的贵霜和南边的案达罗统一以后,南北方文化融合,风格更加成熟,身体比例更加准确和匀称,衣纹非常薄,讲究装饰。

萨尔纳特造像的身体比例和肌肉表现和芨多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衣纹表现,仅在领口、袖口、衣摆下方用衣边来表现,看似裸体。我们看到很多藏传佛像没有衣纹,表现手法的源头就是萨尔纳特。萨尔纳特艺术一直影响到斯里兰卡、东南亚、我国的西藏和中原地区。

阿玛拉瓦蒂也是一种造像风格。阿玛拉瓦蒂在印度南部,造像主要出现在塔身。这种造像在佛教艺术史上的影响非常大,主要影响到了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它的特点是把人的躯体拉长了,显得非常修长。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的造像明显修长,都是从这里来的。它也有波浪式的衣纹,但更加程式化。

斯瓦特和克什米尔造像大多数是黄铜造像。它的特点是莲花瓣、坐姿等等都有比较固定的格式。斯瓦特造像非常有名,艺术性很强,风格非常古朴,保留了犍陀罗造像艺术的遗风。这些造像流到中国不少,故宫博物院也有。

总的来说,波浪式的发型属犍陀罗造像风格,螺发属马土腊、芨多风格;犍陀罗造像的五官轮廓很清晰,身子短粗,马土腊和芨多的造像四肢和躯体结构非常匀称,水波式的衣纹,鹅卵形脸;犍陀罗造像用青色片岩,马土腊以红色的砂岩石为主。

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中国佛教包括三大派系:汉传、藏传和云南上座部佛像艺术。这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官方叫法。云南是一个小地区,上座部佛教对佛造像来说,历史留存时间不是很长,造像题材也比较单调一些,艺术性也不是很高,这些年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市场。所以现在我们主要关注汉传和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主要是以汉族人为主要信仰人群的佛教,但它的传播区域不仅仅限于汉族,早期南北朝时的匈奴、鲜卑以及后来的契丹、党项和女真等民族都接受了佛教。汉传佛教的特点是吸收了以汉族为主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一)汉传佛像艺术

汉传佛像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段:汉-唐、宋-清。

汉唐时期,佛教从传入到逐渐鼎盛,呈上升的趋势。此时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比较理想主义,创造的佛像也是如此,并且一直在向完美发展,追求面相的完美、躯体的完美、神态的完美,在唐代走向鼎盛。

宋代到清代时期,佛教的发展开始向着迎合世俗的趋势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下坡路的走势。佛像的面貌更加迎合世俗的审美情趣。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的争议很多,1998年时学术界确定一个说法,认为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此说源于《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这样算来,到1998年佛教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

佛教初传时期,佛和神的概念混杂一起,人们认为佛和神没有区别,这一状态一直延续到西晋。根据佛教历史记载、发展状况来判断,西晋时应该已经出现佛像,但是没有发现实物。一般认为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佛像作为单独礼拜的对象。东晋戴逵、戴颙父子造像,唐代《高僧传》记载得很详细,应该说是可靠的,但是东晋造像也没有留下实物。十六国时期的造像,主要有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收藏的一尊后赵建武四年(338年)造像。现在包括河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和内蒙等地区发现的十六国造像,都是根据赵建武四年造像确定的年代。

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造像互相融合,风格出现多样化。最初人们认为圆雕造像最早出现在唐代,1996年山东青州龙兴寺佛像窖藏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雕塑艺术史,证明青州在东魏时就已出现了圆雕造像,到北齐时更是大量出现。圆雕又称立体雕,是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

隋代造像是承前启后的阶段,保留了北齐造像遗风,也开启了后来造像的先河。脸形方而不圆,四肢短粗,在衣纹的表现上出现了一些立体的衣纹,小的金铜造像也出现不少,特别是隋仁寿、大业年间的金铜小造像,市场上很容易见到。

唐代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鼎盛时期。需要注意的是,唐代造像是有分期的,前后风格有区别,只有鼎盛时期的造像代表了唐代造像的最高成就。武德年间和贞观年间等初唐时期的造像,保留了隋朝的遗风。天龙山石窟、龙门石窟都有盛唐时期的典范作品,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等也都有收藏。唐代造像最大的特点是面部圆润,躯体浑圆,非常丰腴;肌肉富有弹性,非常写实,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唐代的菩萨像一定是S型的,边上的披帛一定是蛇形飘动的,体现了动感。如果带子直直垂下来,要么是假的,要么就是早期的。只有北齐、北周、东魏的带子是直直垂下来的,显得死板。唐代造像的衣纹表现非常成熟。

宋代佛教的突出特点是积极寻求入世,迎合大众。雕造出来的佛像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而是充满人间情怀,从面相到装饰都具有一些世俗社会的特点。这是一个写实的时代。宋代时,水月观音造型最流行,延续到元代、明清,到明清时就程式化了。

辽代的造像既有唐代佛教的影响,又和宋朝有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流的反映,所以既保留了唐代的遗风,又有宋代的特点。当然,辽、金、西夏各自的造像特点很明显。辽代造像的脸部和身上的肌肉都很鼓;受契丹民族影响,花冠是莲花形的,边上有二龙戏珠的构图;高高的贵族的帽子,穿的衣服和身上的璎珞装饰,也带有契丹的特点。可见佛像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域性、民族性,是世俗审美的体现。辽代造像的台座也有特点,多为仰莲座。品相完好的辽代佛像非常难得,在市场上偶尔可以看到。

元代是重开风气的时代,藏传佛教传入,汉地造像受到了影响。因为时间比较短,区分元代造像并不是那么容易。北京广济寺有一尊原来是护国寺的元代铜造像,一米多高,是我见过的全世界最美的一尊观音,很难得。元代造像比明代有写实味道,气韵上比宋代稍差一些,但比明代又要好一些,介于两者之间,很难把握。这个时期比较活跃的还是藏传的造像。

明清造像大家见到的比较多。明代,洪武时期是内地传统造像,永宣时期是汉藏风格造像,宣德以后宫廷造像影响内地传统造像。嘉靖到崇祯时期内地造像又重新抬头了。嘉靖时曾经毁过三次藏佛,但万历皇帝的母亲信佛,所以万历时期把藏传佛教打压下去了,汉传佛教风格又上来了。目前市场上有很多万历晚期的小型造像,与这段历史有关。明晚期的佛像,身躯非常大,上身偏长。内地造像主要是汉地传统造像,追求个性特点,造型写实。藏传造像讲究仪轨、量度和特征,必须是头饰螺发,头顶有高肉髻,面相方正,身体比例匀称,不管是佛还是菩萨,腰部都有一些收缩。

清代造像是明代延续,对藏传造像比较重视,仍然是宫廷造像主宰一切。明清汉传造像在造型上没有区别,只有工艺粗细上的区别。

(二)藏传佛教造像

从1999年开始,藏传造像一直引领并占据佛教造像收藏市场主流地位。

西藏的佛教分成两个时期:前弘期和后弘期。吐蕃王朝是前弘期。吐蕃王朝末期,朗达玛灭佛,此后西藏100多年佛教中断,处于黑暗期。到了10世纪初的时候,才重新从克什米尔和印度传入,佛教在西藏重新开始传播,进入后弘期。

吐蕃时期,佛教从尼泊尔和唐朝两个路线传入。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尊佛像,是释迦牟尼佛八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还有一尊是尺尊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

吐蕃时期要注意三个法王。一个是松赞干布,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他统一西藏,引进佛教,建立了吐蕃王朝。第二个是赤松德赞,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在位时是佛教建立的时期。最后一个是赤热巴巾,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他对僧人的尊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此时也是佛教典籍翻译的高峰时期。这三个人物可以说代表了吐蕃时期的佛教史。

吐蕃时期的佛教造像主要受到外来的影响,包括斯瓦特、克什米尔,还有唐朝。过去很多人否认吐蕃时期的造像能力,其实吐蕃时期佛教很兴旺,造像能力也很强。

到了相当于宋代的时候,是吐蕃分治时期,这个时期佛教重新传入西藏。当时最活跃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阿里地区的古格王朝。这个时期有克什米尔和西藏结合的克藏风格,西藏和帕拉结合的帕藏风格,尼泊尔和西藏结合的尼藏风格。

元代是造像的一个转型时期。此时印度的佛像已经基本上衰亡了,外来艺术的影响留下的只有尼泊尔艺术,同时在政治上西藏开始统一。藏传造像在尼泊尔风格的影响下,和西藏本土艺术结合,逐渐走向了统一,形成了藏中、藏西、北京风格。过去我们对元朝的造像估计不足,评价不高,是因为它的时间比较短。通过丹萨替风格造像来判断,元代的造像是很兴盛的。还有一个是萨迦风格,但是实物比较少。夏鲁风格则有很多实物可以肯定。相对来说丹萨替的特征比较明显,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风格非常统一。过去我们把丹萨替造像认定是明朝的东西,但是后来发现都可以定到14世纪中后期,从工艺上判断也很明显,胎非常厚,有些地方做得非常有力度,嵌了很多松石、珊瑚、水晶。所以说元朝造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明朝的藏传造像分为藏中、藏西、藏东和北京风格。明朝造像的肌肉和衣纹表现比较柔和,清朝造像则比较僵硬。两朝造像的风格,区别不大,基本一致。

佛像种类与题材

题材是佛像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题材对于判定佛像的价值和时代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佛的分类和造型样式,汉传常见的有150~200种左右,藏传常见的有200~300种。汉传一般的分类是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神和高僧,明王较少。藏传题材复杂一些,有上师、密修本尊、佛、佛母、空行母、罗汉、护法神。上师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它是四皈依之首。上师造像的写实性很强,是完全按照上师生前的面貌做出来的。首都博物馆藏有一尊四世班禅像,后脑勺有一个鼓包,颧骨很高,是四世班禅的真实相貌特点。

佛像题材鉴定涉及的内容包括佛形、量度、姿势、手印、持物、身色。其中,身色更多在唐卡中有所表现。佛像在藏传中都讲身色,比如西方如来是红色,东方如来是蓝色。本尊的形象讲究得更细,三个面的面相不一样,手腕的颜色不一样,手指的颜色又有变化,非常讲究。不同的造像,头饰也不一样。本尊、罗汉和护法神的头饰都不一样,有戴花冠的,有高发髻的,有盘发的。身饰也不同,有连珠式的璎珞、U字型的璎珞等等。服饰上,佛像有袈裟,菩萨是天衣,本尊围的是兽皮,从这些角度就可以判断身份。台座分为莲花座、鸟兽座等等,也都有讲究。

佛像收藏与投资

佛像收藏首先有知识方面的意义:可以研究佛家的历史和思想,因为它是佛教的载体,有助于研究古代的历史,有助于研究古代的雕塑艺术,有助于研究古人的审美情趣,有助于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有助于研究古代科技的发展。西方人对明代永宣造像的合金成分给予非常高的评价,认为这一创造相当于铜器史上的文艺复兴。在精神层面上,佛像收藏可以欣赏,愉悦心情。

佛像收藏的方向与选择建议如下:

1.精品佛像

2.艺术性强的佛像

3.汉传和藏传各时代代表性的佛像

4.汉传和藏传各类别代表性佛像

5.重要题材佛像

6.特殊工艺佛像

7.特殊历史意义的佛像

8.大体量的佛像

除此之外,还要强调收藏具有艺术性的佛像,艺术性是最有生命力的。艺术性包含了很多综合因素,首先要强调它的工艺性,这是很重要的。在收藏方法上,首先要对市场有清醒的认识,其次对文物有基本的了解,最后是可以请有专长、有良知的专家掌眼。在佛像的鉴定和收藏上,知识和经验同等重要。

猜你喜欢
汉传释迦牟尼佛像
20世纪80年代以降汉传佛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关系研究述评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11-22 11:18:10
汉传佛教寺庙植物探析
现代园艺(2020年17期)2020-12-22 03:45:08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翻译界(2020年2期)2020-12-17 06:59:26
明代汉传佛教史籍研究述评
我国汉传佛教音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概述
黄河之声(2019年6期)2019-12-17 18:41:47
佛像面前的 菩萨
释迦牟尼葬礼再考察——兼析传译者及解读者对涅槃经的重构
敦煌学辑刊(2017年4期)2017-06-27 08:07:16
刘红卫
书画世界(2017年3期)2017-04-15 07:29:16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连环画报(2016年9期)2016-12-08 05:32:02
面对辱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