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淑恩
摘 要:在农村这个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孩子喜欢的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随处可见,而环境对学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好农村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陶冶儿童情操,培养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每一位从事农村学生教育工作的教师密切关注并积极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自然环境;学生;科学教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34-01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由此可见,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生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的形、声、色往往能使人驻足,流连忘返。那作为农村学生园,怎样发掘大自然赋予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呢?
一、以景怡人,因地制宜,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固有的天性。他们遇事总爱刨根问底,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都有爸爸妈妈,老师有吗?我们的影子怎么会变长变短?小鸟叽叽喳喳是说什么呢?等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只是模糊不清的。可见,好奇心是学科学的基础。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就利用午餐后、游戏、散步时带领学生来到田野里,让学生看自己眼睛里的大自然是怎样的,用手摸摸身边的植物,和一些小动物玩一玩。广袤田野,蕴藏着无限生机,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苗,刚钻出土的小草。春风吹来,熟悉亲切的泥土气息,蝴蝶飞舞,燕子衔泥。孩子们个个欢欣雀跃,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充满了好奇,各种各样的问题七嘴八舌地问个没完,“老师,麦苗吃什么长高?蝴蝶飞来飞去干嘛呢?冬天为什么嘴里会呼出白气而夏天没有?”孩子们的问题有趣而充满了奥妙,这就需要老师加以正确引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觉得科学充满了趣味。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养成爱观察周围的世界,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学科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自然环境中找课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有趣的、浅显易懂的课题内容。春天,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小草的生长,每周给小草量身高;看各种树叶是怎么一点点从枝上长出来的;把小蝌蚪养在鱼缸里,看着它们玩耍和成长;看燕子怎样衔泥做窝;看苹果树从长叶开花到长出小苹果。夏天,到村里的果园里看果实的长大和需要的各种管理,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园里的种植园内摘来西瓜、黄瓜、西红柿等,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到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小麦,看脱粒机怎么脱粒,感知颗粒归仓的意义。秋天到田野认识棉花、玉米、大豆、谷物等,采摘果实做标本;在树林里用双臂合抱的方法比较树的粗细,观察什么落叶,什么不落叶。冬天呢,则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感受冬天的天气变化,锻炼孩子的意志;下雪了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感受雪后空气的清新,进而进行环保教育等等。农村自然环境中蕴藏着无数的课题与秘密,等待我们和孩子一起去用心发掘。
三、直接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
为了使每个孩子能自然主动地进入教师所希望的状态之中,我总会设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或情境,生动浅显的语言与动作激发他们,带他们入境,帮助他们理解记忆与思考。在这其中,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效果很好。自然物以其形象具体的特点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保持一定的时间,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在小班“蚂蚁的触角”这一活动中,我把学生带出活动室,问“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小蚂蚁?”孩子们兴致很高,在院子里有土的地方找到蚂蚁。我在地上放下面包渣,让大家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招呼小伙伴,大家一起把食物搬进洞的,学生个个睁大了眼睛,仔细观察,最后引出蚂蚁的触角的作用:没有触角,蚂蚁就找不到家,找不到吃的,也不能和小伙伴交流信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在玩中就学习了知识,完成了教育目标。在“认识桂花”这一活动中,恰巧我们校园旁边有一棵桂花树,我把孩子带出活动室,从能闻到桂花香味的地方开始,让孩子根据香味的浓淡,自己找一找香味是从哪发出来的。大家最后都聚集在了那棵桂花树下,然后我们在树下观察桂花长哪儿、什么颜色、花瓣有什么特点、桂花的香味像什么的气味等等,我们围着树,以交谈的方式,轻松完成了活动目标,并且效果良好。
四、随时发现科学素材,及时指导
科学无处不在。特别是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比如,在家观察思考爸爸妈妈收完小麦、玉米为什么要晾晒?为什么采摘来葡萄、苹果就要冷藏?我们平时吃的什么作物的果实挂在枝头?什么作物的果实长在地下?在园里、室外活动时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知道什么是晴、阴、多云,预测风力的大小,并与天气预报相比较,感觉天气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特点,知道春夏秋冬的交替是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科学的神秘;散步时一边走一边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说说自己都听到哪些声音,初步了解什么是悦耳的声音,什么是噪声;甚至有个别淘气的孩子在田野被某种茅草的细齿划破手指,也可以给他们讲一个传统的小故事“从前有个叫鲁班的人……”。
参考文献:
[1]吴仁红,薛庆兰.充分利用农村环境进行科学教育[J].教育艺术,2000(02).
[2]王玉春.充分利用农村环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J].读与写,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