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拙自然之美

2015-04-29 00:44高旻
大观 2015年12期
关键词:张迁碑竖画汉隶

高旻

摘要:隶书是中国书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张迁碑》作为汉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文以《张迁碑》为例,通过对该碑的分析,浅谈汉代隶书之美。

关键词:《张迁碑》;汉代隶书

中国书法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隶书是中国书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经过数百年的隶变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写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就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1]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民间成就经典的过程。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时期,隶变从战国开始,到西汉中后期完成蜕变过程,隶书从此产生,并被汉代人民推到了书法艺术的顶峰。汉代隶书碑刻繁多,各碑刻风格迥异,众多学者也分别进行过多种不同的分类,这里我就不一一道来,但是《曹全碑》、《乙瑛碑》和《朝侯小子残碑》被归为秀美飘逸一路,《张迁碑》和《鲜于璜碑》被归为方整劲挺一路,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不同风格的碑刻在视觉上传达给人的感受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用笔上、结构上、章法上等诸多方面。同时,每个个体之间对于美的感受也存在很大差异,对于美与否的标准的界定更是无法统一。学习隶书这么久,没有过多地涉及字帖,最初接触的《曹全碑》让我爱不释手,秀润逸致的感觉让我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或许是我的性格与它的风格相符合,我不愿再轻易地尝试其他任何的碑帖,我相信《曹全碑》是汉代隶书最美的碑帖,然而在随后不断地学习中,我发现《张迁碑》从另一个对立面所带给我全新的感觉。

一、《张迁碑》概述

《张迁碑》碑额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立,立于山东东平县。此碑出土于明朝,原石今藏山东泰安岱庙内。碑体通高2.67米,宽1.07米,厚0.20米。碑文隶书,15行,每行42字,共计567个字。碑阴刻捐资者姓名与所捐钱数,计41人,323字。《张迁碑》是由乡里石头高手和地方书法者一起完成的,相对于东汉桓灵时期过于规则工整的流行汉隶的特点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并注入了新鲜、活泼的意态。该碑出土后,被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重。

翻开《张迁碑》的刻帖,一股雄厚朴拙的天然之气扑面而来,毫无抵抗力地让这股气体瞬间渗透到全身各个角落。我们手中现在使用的刻帖,虽不是初次拓下的本子,但那股气息却丝毫没有减弱。初次临摹《张迁碑》,感觉像一个个呆板的黑体美术字。临摹久了,对帖的感觉变了好多。《张迁碑》并非一味的拙,所谓的“拙”不是笨拙,而是一种沉稳,它的“拙”中带巧,庄重中显灵动,静时肃穆古朴,动时飘逸灵活。整体上看方整古拙,仔细看起来却错落有致、形散意密,因字立形,笔敛意放。细读该碑,不少的字还带有以后出现真书笔意,这对汉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

二、《张迁碑》之美

(一)《张迁碑》的美,美在用笔

与普通隶书横波的“蚕头雁尾”不同,《张迁碑》在笔法上以方笔为主,方圆兼备,横波几乎两端都见方笔。横波的质感浑厚粗重,膨胀度特别大,形态以平直、短粗为主,笔画波磔虽减少却不失趣味,直中有曲,画短意长。竖画多以玉著竖为主,笔画粗细变化不大。多竖排列时,有的相向呼应,字成一体,有的成相背之势,却不失和谐。折画方整、斩截、自然,折笔处毫不犹豫,爽利流畅。碑中波挑笔画也富有特色,挑画在运笔过程中,阻力大,笔力强劲,如“更”“吏”两字,挑画虽长,在转笔时却可以圆转顺畅地写完。挑画的妙处在于收笔的不同,对笔画长度、轻重、斜度的不同做了特殊的处理,有的收笔回锋圆润、有的收笔方截、有的落笔收笔粗细匀称,每一笔的处理都恰到好处。如果一个字有右磔,那么右磔大多为这个字的主笔,沉着稳健,既有特色又有变化。

从点画看,具有一种流动的气势,《张迁碑》中的点,有圆点、三角点、多边块点和长方块点等,其中以三角点为最多。碑中的点画多以“草头其脚”为代表,“草”字头的点画向内包,短小精悍,活灵活现;“其”字脚的点画向两侧分张,使整个字站可以立稳。碑中散水点和烈火点较少,代表字有“汉”、“流”、“僉”、“然”。点与点之间相互应和,变化多样。

《张迁碑》中的画,不论竖画还是横画,都富有变化。“横平竖直”在这里不能应用,横不是绝对的平,竖也不是绝对的直,给人生动的动感,而非古板或是死气沉沉的感觉。每一画每一部件的合理搭配又使得字的整体相对稳定起来。“忠弼”的“忠”,“口”的最后一画和竖画都有些斜侧,但写上心字底整个字就变得平稳起来。再来看“帝”字,其中的一竖,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长,而且向左偏,这个字下部组合又很奇特,整个字更显活泼。

《张迁碑》的字在行笔过程中,提按顿挫快慢都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比如“社稷之重”的“重”字竖笔,非简简单单一笔写出,其运笔过程中动感起伏,笔画衔接处非常可人,竖画与最后一笔横画只是轻轻接触,若隐若现。这是用笔提按功夫的显现,是这种巧妙的笔法使整个字都活了起来。

(二)《张迁碑》的美,美在结构

通篇浏览碑文,发现其并没有太多约束,字形结构时大时小,时长时扁,错落有致,方正古拙。在一个字内部结构中,各部件相互配合,为长笔画让路,给短笔画补空,合理地安排使整个字既严肃又活泼。从字的结构看,《张迁碑》字具有一种奇特的构架美。《张迁碑》大多数字的结构并不复杂,但有不少字结构奇特,又显自然,令人惊绝。上下结构的字,如“幕”字,下半部缩得很小,笔画安排很紧密。初看觉得字不稳,细看则发现并无不妥之处。再比如,“从言孝武”的“言”和“武”,两字下半部分同样是紧缩居中。“君隆其恩”的“恩”字,亦是上松下紧,给人险绝的感觉。上紧下松的字也同样存在,如“为”。左右结构的字,有的左宽右窄,有的右宽左窄,给人新鲜的变化感。这种结构的字一般中间留出的空隙较大,宽绰舒畅,这又是《张迁碑》的又一个特点。《张迁碑》的字总体方正,但也有长有扁。笔画部件较少的字写得多成扁形,如“以”、“少”、“西”、“中”、“才”、“小”、“位”、“公”、“云”、“知”等;笔画部件较多的字写得多偏长,比如,“披览”的“览”,“聪丽”的“丽”,“从事”的“从”,“宽”、“兰”、“旧”、“声”等。长扁不同形体的字的自然搭配,错落有致,使得碑文生动活泼,正是这些个不稳定性给整篇碑文的凝重氛围增添了一种天真烂漫的轻快酣畅。

(三)《张迁碑》的美,美在章法

章法从整体上来看是茂密的,但却能给人留出足够喘息的时间,思考的空间。打破过分平衡的故意安排却又不失去平衡,正是《张迁碑》有别于其他碑文的特殊所在。结字方俊,参差错落,“既大胆夸张又富于变化,古拙朴厚。用笔以斩截峻拔的方笔为主,兼或参用遒劲曲铁的圆笔,表现出一种刚俊有力与含忍之力的完美统一。”[2]

三、结语

以拙显巧,大巧若拙。《张迁碑》的美丰富了汉代隶书的美,它用其特有的“古拙”为汉代隶书增添了厚重的气息。秀美灵动是美的,然而凝重浑厚更是一种别样的美。正如傅山说的那样:汉隶之妙,拙朴精神。如见一丑人,初见时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不衫不履,似更妩媚。[3]

《张迁碑》在明代出土,但其艺术价值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后才被重新发现,成为书法家们取法汉碑的不可缺少的一块学习内容。阮元、陈鸿寿、吴让之、伊秉绶、何绍基、沈增植、梁启超、郑孝胥、翁同龢、李文田、胡小石、吴昌硕等众多书法家都有《张迁碑》的临摹作品传世,清人郭沿先称此碑“是碑为冠”,这一说法在碑学背景下的确不为过。可见《张迁碑》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和影响。通过《张迁碑》,我们也看到了汉隶的古拙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张同印.说“隶变”[J].书法研究,2001,5:63.

[2]赵婧.从用笔方法看<张迁碑>的艺术特色[J].求知导刊,2014,11.

[3]该段文字选自使用隶书书写的册页,册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猜你喜欢
张迁碑竖画汉隶
浑厚方正 拙然天成—《张迁碑》《衡方碑》临创融合研究
学写竖画
《张迁碑集句》
汉字美容院
《颜勤礼碑》名迹赏析(二)
怎样临习《张迁碑》
汉碑档案
文徵明、祝允明辑《汉隶韵要》考论
行书章法浅析(五)相邻字竖画的变化
《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