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市。196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刘海粟、陈大羽先生。现为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梦”之反思(续前)
郭西元
三、展览的弊端不能小视
展览这个形式,基本是从西方移来的,我们已经用得“出神入化”了!可是这个形式不大适合中国画,展览的弊端也日渐凸显,目前中国画出现的“假、大、空”现象就不能说和它无关。而中国画原有的许多功能日渐消退,比如:大家似乎不大知道中国画还可以“把玩”,因为,适合“把玩”的形式,比如手卷、册页等等,已经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因为这些形式不大适合“展览”!前些时,我画了几幅手卷,在我居住的城市深圳,竟然找不到能够装裱的技师。后来去了南京,找到我熟悉的一位老裱画师傅的儿子,其父已经过世,所幸他勉强还可以做,南京也仅仅他一人还能比较传统地装裱手卷了!
手稿、信札之类的形式,已经完全从我们的视野消逝了,恐怕谁也无力回天!前些年,我曾经和几位画友倡议,用毛笔通信每月不少于一次,以传承“信札”这个形式,坚持了几次就停止了。现在不用說毛笔,连硬笔书信也没有了,信札、手稿这些形式恐怕只能申报“文化遗产”了!
毫无疑问,问题的根子在教育!我们的美术学院,系科分类也是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水粉......而且,入学考试,统统考西式的素描、色彩。中国画的大学入学考试要考西洋画,那中国画何“中国”之有?我想,即使我们成了亡国奴,恐怕也不至于此的!更可怕的是,入学以后,再学两年的所谓统一的西式“基础”—素描、色彩,第三年才拿起毛笔学画中国画......难怪有这样的学院培养出的画家扬言“谁说我的画是中国画,我就和谁急”了!
四、“国画院”变成“画院”,意欲何为建国之初,百废待兴。1956年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上,著名画家叶恭绰等人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构”的提案。同年6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国务院会议,通过了文化部关于“北京、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国画院”的报告。1957年5月,北京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出席成立仪式并作了长篇发言,规定了中国画院“中国画创作、研究、培养人才......”的宗旨。1960年成立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中国画院,后各省市相继成立,名称也大致是某某省、某某市“中国画院”,那“中国画院”的宗旨也与油画、版画等西洋画种无关。1981年由国务院批准,在北京成立“中国画研究院”,前身是197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画创作组,这中国画创作组也与油画、版画等西洋画种无关。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中国画院”的“中国”被拿掉了,变成今天的—北京画院、上海画院(文革后改名上海画院,1980年恢复原名)、江苏画院,各省市中国画院自然效仿,大都把“中国”去掉,改名为“某某画院”了。在北京的“中国画研究院”,自然也是拿掉“中国”,改名叫做“国家画院”!我想问:“不叫“中国”,意欲何为?”
自然我知道我的这“问”,实在多余!你看“国家画院”,明明下设—国画院、油画院、版画院......正如全国美展的分类、美术学院的系科设置一样,其他画院自然也容纳了油画、版画等西洋画种在内。
可我还是难明白,现在去掉“中国”的画院的宗旨,还是1956年叶先生提案的宗旨吗?还是周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通过、成立中国画院的宗旨吗?如果不是,有谁可以回答为什么吗?
乙未年二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