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仲斌
摘 要:把握招生和就业环节,是高等师范院校办好音乐专业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促使音乐教育事业更好地可持续地健康发展。文章结合王安国教授的文章《促进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六点建议》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专业;招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6-0037-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大工程,事关全民族素质尤其是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问题。只有让学校音乐教育走上正轨,才能使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丰富的精神佳品哺育新一代的年轻人,让世人平等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而使其终身受益。一个时代的人,不仅要站在现实的角度看未来,同样也要站在现实的角度对过去有所了解。音乐教育作为人类文化传承方式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王安国教授的《促进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六点建议》(以下简称“六点建议”)中第六条这样写道:“加快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以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尽快建立音乐教师资格认证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农村音乐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该部分建议主要是针对各院校如何贯彻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征求意见修改稿)》以培养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问题而提出的,这里的建议都是很中肯的,同时提出的办法也是合理有效的。比如,建议教育部艺术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各校音乐教育学科的教学巡视和督导的力度,尽快启动教师的资格认证的试点工作,统筹研制各科目教师任职资格的考核指标等。这些建议,把住了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出口关”,同时,音乐教师认证指标体系的真正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鱼龙混杂的教育用人市场,把住音乐教师上岗的“进口关”,这不仅是促进基础音乐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目前音乐教育改革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而且也推动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办好一个专业逐渐达成这么一个共识:就是要抓好生源、师资、教学质量、教学设备、就业等五个方面的建设。在王安国教授的“六点建议”中,并未涉及音乐专业的生源和学生毕业后明确的就业导向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扩招问题
目前,一些单位为顾及眼前的经济利益,想方设法大量扩招,申报超本单位培养能力的招生指标。特别是像近几年音乐艺术类考生呈逐年攀升的趋势,表面上看这是个好现象,是音乐教育事业的繁荣,但本质上说,未必是好现象,如果不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后解决起来将面临更多的困难。这就像原先不搞计划生育,中国人口急剧膨胀,若干年以后的人们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同时,多数人并没有认真去算这么一笔账,即培养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的成本需要多少?国家每年要拿出多少培养费?个人家庭每年又要支付多少培养费?试想,把培养多余的音乐专业大学生的钱投入到基础音乐教育中去发展基础音乐教育,那社会效益岂不是更高吗?再试想,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些不合格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学不致用,那岂不是造成音乐教育资源的局部浪费。如果培养的学生学有所成,但毕业后用非所学,或不能爱岗敬业,那也是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钱。如果培养的学生本来就不合格,而又滥竽充数当了一辈子的南郭先生,那非但对整个教育事业没有“正作用”,而且还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小而言之,贻笑大方甚至误人子弟;大而言之,破坏了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权衡利弊,笔者认为,音乐教育自身属于普通学校中相对比较特殊的教育,走接受音乐专业教育的大学之路是属于少数人的,而走接受普通音乐教育之路才是属于全体国民的。二者间存在着根本性区别,前者具有音乐专业要求的特殊性,后者具有音乐教育要求的普遍性。然而,早有所闻,像有些学校,不顾音乐教育等艺术专业培养的特殊性,把学生集中起来,专攻音乐、美术,以此来应对全国各个师范院校的招考。这种为了使该校高考取得好成绩,让很多学生临时参加音乐高考速成班的现象,反映了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同时从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高等院校音乐类招生存在的问题。因此,要从长计议,严格控制随意扩招,绝不能放任自流。
此外,现在的一些普通高校也开始招收音乐专业的考生,这是走向创办综合性大学的一个趋势。比如,福建省在1996年之前全省只有5所院校(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集美大学音乐系、三明师专音乐系、福建艺校音乐专业)可以招收音乐学子,到现今可以招收音乐专业本科以上的院校达13所,还不计招收音乐专科的学校在内。省内人数指标也从1992年统招生总数(1992年已招收一部分定向委培生)约250人,发展到2014年所有音乐招生总数1350人(其中本科招生数约650人,不包括报考省外院校),扩招了五倍多。事实上,社会上合格的音乐生源数也是有限的,但是有的院校为了招生数只好降低对考生要求的标准,以致本来对音乐不感兴趣的或者不想从事音乐教育的考生都招进门。那么,能否将专业分数和文化分数较低的学生,大面积培养成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呢?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况且有的院校课程设置游离于表演专业和师范专业之间,名不副实的现象就可能时有发生。笔者认为,只要大量扩招,毕业后真正能提供给他们的表演舞台又十分有限,那么在这些音乐学子中一部分要么“流落民间”而“流浪街头”,一部分要么滥竽充数进教坛。因此,音乐专业的招生问题必须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切实从宏观上加以调控作出统一协调已时不我待。
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就业导向的问题
这一问题也关系到农村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近几年,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趋于饱和状态,因而给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传递这么一个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即毕业后到农村去工作。为防止毕业生说情找关系,至少国家应该控制它五年至十年。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切实解决农村学校合格音乐教师的缺乏问题奠定基础,把更多优秀的音乐学子输送到基础教育最薄弱的农村,切实改变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论是优秀的毕业生还是一般的毕业生,大多数不愿意去农村工作,哪怕是自己的原籍在农村也很少有人愿意回去的现状。例如,福建省某县前些年有十余名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竟无一人回到本县工作。另据湖南师范大学音乐系对13届共388名毕业生调查,离岗率为35.3%,仍然在县以下学校任教的不到4%。再比如,从福建莆田今年整个地区2015年春季音乐教师招聘的岗位来看,只有秀屿区申报需要2名中学音乐教师,而本地区今年音乐类本科学历以上的毕业生就达33人,再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可想而知就业岗位的竞争有多激烈。就业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复杂性的特点。当然,农村也应该在这一方面积极创造有利因素来吸引音乐教师安心工作,这方面“六点建议”中作了专门的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就业导向问题上,当然国家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那么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不能局限于本专业知识技能领域的学习,还得主动拓展学习其他非音乐学科知识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比如,去年福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招聘舞蹈教师,应聘3人全是非舞蹈类专业,在面试考核中就考舞蹈的教学片段,结果有一个学生舞蹈知识与技能都不错。我们评委都感叹说:现在的学生还是要一专多能好,具备复合型才能的学生,就业的时候更加有实力。俗话说得好,有实力才有魅力。过去,学音乐教育的学生就业面比较窄,因为当一名音乐教师是其主要的就业方向,而这几年,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变。比如,福州大学13届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只有为数几个当音乐教师。所以,我们建议: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为学生搭建这么一个平台:学声乐专业的也要懂些舞蹈,学舞蹈专业的也要懂些钢琴。毕竟很多学科相互渗透,互通有无,对未来的就业总是有益的。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是密切相连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高校招生政策和毕业生的导向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以上提及的策略是转型期的非常手段,这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安国.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