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
摘 要: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是将课内阅读与课外拓展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所学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文章结合教学经验和理论基础,对小学课内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进行简单剖析,以期为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39-01
一、小学课内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把握中心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对很多事物的理解都局限于表面。这样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知作者所云的感觉,尤其是议论文和说明文。因此,小学语文单元内进行主题式教学,更利于学生把握中心思想。现笔者例举一教学实例,某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按部就班的普通模式,遵循读课文——记生字——总结思想内容——进行下一课讲解的步骤,教学效果却远远不如隔壁班。通过采访和观察发现,隔壁班老师总是先提出某一主题,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阅读整单元文章。可见,主题式教学在学生把握中心思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更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2)有利于文章情感的挖掘,感染学生情绪。在小学课内阅读中,很多教师潜意识里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文章情感的挖掘,多是以自己讲解为主。这样的做法,无疑很难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其难以全面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所以说主题式阅读教学看似浪费了大量时间,实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教师就可以先通过讲几个课外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然后结合这样的主题,使学生在《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个苹果》《艾滋病小斗士》等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样在对所学文章进行全面阅读的基础上,极大地感染到了学生的情绪,更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有利于阅读技巧的提升,激发学生潜能。在传统的阅读课中,教师一般是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难发现:很多学生仅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文章,几乎每节课的阅读性质都相似;而也有一部分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要阅读什么样的文章,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而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提出,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误区和盲点。虽然仍是以学生自由选择读物、自由阅读为主,但是教师给出了固定的主题,学生有了一个宽泛的阅读方向,所以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的问题,也使很多学生走出了不知道阅读什么的误区。
二、小学课内单元主体阅读的教学策略
(1)紧抓学生兴趣切入点,由点到面式的坐标教学。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于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类的文章阅读兴趣较弱,因此,在进行该类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坐标式的教学。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学情境的设置,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时,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画、声音、视频等手段来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其次,对精彩部分让学生大声朗读,小学教材所涉及的阅读材料往往朗朗上口,使学生有美的体验。第三,进行交流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景物的特点有了自己的理解,产生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就能通过讨论说出自己对美的独特体验。
(2)以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引导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还应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为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应该采取以生活为基础的引导式教学。仍以五年级下册教学为例,通过熟悉教材,我们知道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都是关于亲情和友情的赞歌。通过《生命壮歌》,学生体会到了在灾难中对于父母深深的不舍和对于亲情执着的眷恋,告诉学生们要在拥有的时候学会珍惜,在生活中感恩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而通过对《诚实与信任》的学习,学生被课文的诚信故事所感染,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当然在这种“从生活中来——到文章中去——再到生活中来”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小活动。比如开展“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的主题活动。
(3)以多种教学手段为引导的活动式教学。为丰富学生的主题式阅读生活,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显得必不可少。现笔者结合文献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活动式教学进行简单的总结。首先是美文诵读、演讲表演等活动,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己搜集素材,定期举行多样化的比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每节课教师都拿出十分钟左右时间,选出一到两个学生讲故事,可以是名人轶事,也可是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原创;最后是教师要多利用身边的素材和工具,例如,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和适当的教学小道具,当然鼓舞学生进行分角色阅读文章和表演话剧也是不错的方式。
小学课内主题式阅读教学是一种新的趋势,同时也需要我们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期待能够带给学生更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人生感悟。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朝向“伟大事物”——“主题教学”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0(05).
[2]董娜.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现代阅读,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