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研究

2015-04-29 00:44史传华
成才之路 2015年17期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课程高校

史传华

摘 要:高校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这里所说的素质,不仅是专业素质,还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课程能够使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这也是体育课程为何是每个专业都必须开设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30-01

在体育课程中,通过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各项素质全面发展起来,对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能够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一、高校体育教师应注重行为的示范性

俗话说“学高者为师,身正者为范”,老师是学生的影子,学生是老师的镜子,老师的行为与思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是极大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对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只有“严其行,正其身”才能够保证学生也能够有样学样。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道德水准,为大学生社会化增加动力。

(1)保持积极的教学心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待学生应该抱着平等的心态去面对,绝不偏袒或者轻视任何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得学生的认可,用自己的爱来关心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教师,随时保持奉献的教学心态,摒弃索取与自私的教学心态;要有理解、平等、宽容的教学心态,摒弃严厉、敌视的教学心态;要有积极交流的教学心态,摒弃不交流不沟通的教学心态;要有鼓励赞许的教学心态,摒弃打击报复的教学心态;要有积极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心态,摒弃“吃老本”的教学心态;要有创新教育的教学心态,摒弃古板传授的教学心态。作为体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以上这些心态之外,还要有一颗包容心、喜悦心、赞美心和爱心,在教学中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忠诚于自己作为体育教师的这份职业,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发展,关心学生在社会化转型中遇见的问题,加以疏导,给予帮助。

(2)注重体育教学手段的选择。体育教学手段,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起到传递信息和情感的媒介物以及能够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操作物。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注意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各种案例的叙述来说明体育活动对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明确教学目的,要选择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的手段。另外,还要注意所选择的教学手段能在教学中协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双方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在教学中得到最大的发挥。选择的教学手段要与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成为一件简单快乐的事,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转型。

(3)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体育教师不仅可以塑造学生的灵魂,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因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因为我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仅代表着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是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决定着对学生社会化是否能尽到自己更大责任的问题。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还要以身作则。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应该是持久的。所以,无论是高校的体育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做到“做中学,学中悟,悟中醒,醒中行”。

二、高校体育课程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终身体育”意识相融合

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我们应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终身体育”意识有机融合,让他们在学习积极性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寻找对自己身心发展有益的学习内容,并与自身结合,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最后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我们经常说的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能一直坚持体育锻炼。终身体育的目的在于人们在参与运动后,能够不断地增进身心健康,起到预防疾病,陶冶情操,丰富生活,让自己能够长时间保持旺盛精力的作用。终身体育意识受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影响,是促进学生自主参加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的先决条件。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基地,更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学到真正的体育技能,还要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完成社会化后,一直保持体育锻炼的持续性、独立性,并使他们终身受益。

三、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下选择体育课程内容

现阶段,高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内容,没能为学生踏上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失去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最初的教学目的。在高校中,那些有较强的健身效果,学生积极参与的体育项目未能进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如台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瑜伽、太极、跑步等。高校应该针对这些现实性问题进行整治,可以将健身俱乐部中的一些体育项目设置到体育课程中来,让大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能够将其作为减压、情绪发泄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细谦.体育课程的本质涵义[J].体育与科学,2007(02).

[2]毛晋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与心理健康[J].大学教育科学,2004(03).

[3]焦艳.体育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的积极作用[J].贵阳师专学报,2001(06).

猜你喜欢
终身体育体育课程高校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对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终身体育习惯影响因素与策略
终身体育目标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初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