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美国霸权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展望

2015-04-29 19:42胡海峰倪淑慧
教学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金砖国家欧盟

胡海峰 倪淑慧

[关键词] 美国霸权;全球金融治理;欧盟;金砖国家

[摘要]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美国霸权的存在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危害,金融危机爆发后改革的呼声持续高涨。在此背景下,美国通过发展经济、主导改革、推出TTIP、TPP协议等途径来维护其霸权地位;但是TTIP、TPP相关协议的推进困难重重,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加紧金融和贸易相关合作,试图影响全球经济规则制定并摆脱美国霸权控制。在分析美国维护霸权的努力以及遭遇的挑战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短期内美国霸权的维持取决于欧盟的态度和意愿,长期则取决于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发展和合作情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美国主导的以三大国际金融组织为核心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原有治理框架的呼声空前高涨。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会采取何种措施应对改革并维护其金融霸权地位呢?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未来美国霸权的发展趋势如何?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对中国有效参与全球金融治理以及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美国霸权的主要表现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美国霸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权地位,二是美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拥有绝对话语权,三是美国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实行强硬的单边主义。

(一)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和英国组织下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成立了美元与黄会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自此,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一个众所周知的缺陷,即“特里芬难题”。一旦美国经济下滑,该体系将很难维持。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美国放弃兑换黄金的承诺,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瓦解,国际货币体系进入牙买加时代。在该体系下,美元不再维持与黄金的固定官价,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似乎下降了;但是实际上是美元取代了黄金的地位,直接成为世界财富的代表,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首先,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外汇交易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在牙买加体系下得以延续;其次,由于取消了与黄金挂钩,美元的发行量不再受限于美元黄金储备的限制,可以根据美国国内政策的需要来决定。比如当美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增发美元来进行对外支付,而不需要采取可能危及国内就业和增长的紧缩政策;其他国家的顺差只会增加其美元债务,但是因担心美元贬值不敢轻易减持美元债务;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这种不平等地位,更加凸显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因此,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也被称为美元本位制。

(二)美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有绝对的话语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是当前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美国在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中有绝对的话语权。

以IMF为例,从其建立到后续的运行和决策都受到美国意愿的主导。一是在投票权上。IMF重大问题的决议需获得总投票权85%的多数才能通过,直至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IMF的投票权一致维持在17%左右,因此美国事实上享有一票否决权,而且只有美国才享有这一票否决权。这样的议事规则决定了在IMF,美国享有绝对的发言权,即IMF的任何决策,都必须得到美国的同意。二是在行政官员任命上。IMF总裁选任往往是由美、日、欧这些国家相互协商决定的,事实上,IMF总裁的头衔总是落在欧盟成员国所欣赏的候选人中。为了维持这种任命的“平衡”,副总裁按照惯例通常由美国人担任。通过这样的方式,美国意愿全面渗透到IMF的决策中,使美国的经济金融利益得到最大的延伸。

世界银行的投票机制也是由各国上交资本决定的,任何重要的决议必须由85%以上的表决权决定。2004年的数据显示,美国拥有16.4%的表决权,因此美国在世界银行也可以否决任何一项决策。

(三)美国在全球金融事务中采取强硬的单边主义

单边主义主要体现在在处理相关事务时,美国仅仅从自己的判断和自身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意见来做决定。单边主义最早是美国在冷战期间对抗苏联的外交战略,后来随着霸权地位的加强,该战略便逐渐向经济领域延伸,代表性事件有著名的“广场协议”和大宗商品使用美元计价。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贸易逆差大幅增长;与此同时,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解决上述问题。于是在1985年9月,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达成“广场协议”,诱导美元兑主要货币的汇率有序的贬值,从而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问题。随后美元的大幅贬值并未改善美国的贸易赤字,但是对日本经济却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特别是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随后日本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更是将日本经济推入泡沫经济的深渊。

确定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也是美国在全球金融事务中采取单边主义的很好例证。我们来看一下石油输出国的进口和出口结构:1998-2002年间,出口到美国的占22%左右,欧盟占21%左右;而进口中,石油输出国有37%的进口来自欧盟,来自美国的进口仅占14%左右。因此,多样化的进出口计价货币对石油输出国更加有力,可以规避货币错配带来的经济波动,而全球石油定价和结算中的美元垄断地位仅对美国有利,促进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二、后危机时代美国为维护金融霸权的诸多努力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美国霸权的存在,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全球经济失衡成为常态,阻碍新兴国家的发展,加剧全球流动性风险等等。

因此,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对现有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进行改革,特别是要改变美国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绝对主导权,增加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和地位。显然,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严重威胁现有治理体系中美国的霸权地位,对此美国采取了诸多措施来维护其霸权地位。

(一)全力推进经济复苏,维持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金融危机后,美联储迅速和财政部联合救市;在危机得到一定控制后,政府多次推出经济刺激计划,并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改革;同时军事上缩减开支,外交也更强调本国发展。总之,金融危机后美国实施“经济优先”的政策基调,全力推进经济复苏,维护其霸权地位。

首先,我们来看2008-2014年期间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GDP数据(如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仍然是全球GDP总量最大的国家,占据全球的比重仍然在20%以上。

同时,根据IMF预测,2015年美国GDP的增速为3%,远远超过欧元区、日本、俄罗斯、巴西等诸多国家,可见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

其次,美国金融市场仍具有相当的竞争实力。以美国银行业为例,2011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数据显示,按一级资本排位的全球千家大银行中,美国银行、JP摩根、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均进入前十名,其中美国银行一级资本额为l63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位。从中可以看出以美国银行业为代表的美国金融业仍然牢牢掌握着全球金融机构霸权。

此外,金融体系的发展需要有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价体系,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对金融体系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标普和穆迪来自美国,惠誉属于法国。会融危机后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一直备受外界指责,比如,2008年危机爆发前,三大评级机构还给予美国国际公司及其衍生次贷产品“AAA”的最高评级。但是目前并未出现强有力的对抗者,再加上国际评级机构的美国背景,这就使得美国依旧占据着全球评级市场的最高端。

(二)顺势主导现有改革,尽力维护现有主导地位

面对危机后改革的呼声,美国对此并未持消极态度,而是顺势主导现有改革方向,适当增加新兴国家的份额,为其后续战略东移提供一定的国际支持。而实际上这些调整并未撼动美国的绝对话语权,美国以微小的损失换取了更大的战略主动权。

以IMF为例,在G20峰会的多次推进下,IMF份额改革进程加速。经过多次协商,2010年10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庆州会议上,关于IMF份额改革达成一致意见。首先,发达国家向代表性过低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超6%的投票权,使后者总体份额升至42.29%;其次,欧洲国家将让出两个执董席位给发展中国家;再次,“金砖四国”的份额都将有所提升,全部进入前十名;最后,中国持有份额将从现在的3.72%升至6.39%,成为IMF第三大股东国。尽管如此,美国在IMF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一票否决权依然存在。

世界银行的改革也大致相同,尽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上升了3.13%,达到47.19%,特别是中国的投票权从2.77%提高到4.42%,跃居第三位。但是这些改革也并未改变美国在世界银行的一票否决权,因此美国对世界银行的决策仍起到决定性作用。

尽管增加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特别是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参与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但是在美国的阻碍下,改革亦步亦趋,进展十分缓慢。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也给美国继续在原有制度框架下维护霸权地位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积极创建全球经济新体系,遏制新兴国家的发展和地位提升

首先,为实现国内经济快速复苏的目的,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普遍放缓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围绕金融危机开展多边外交,倡导各国加强金融监管和刺激经济复苏,实现新兴国家共同承担金融危机成本的目的。

其次,联合欧盟启动“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关系”(简称TTIP),以应对新兴经济国家的挑战。面对衰退,通过更深程度的经济合作为双方带来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收益,是美国和欧盟政府决心启动TTIP的最直接原因,一旦谈判成功,将为美国带来巨额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方合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是通过深化贸易合作,巩固美国在全球产业链和国际贸易分工中的优势,稳定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二是通过双边合作机制,带动多边合作,从而引导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走向,掌握制定新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主动权,实现规则领导;三是实现欧洲同美国分担国防及军费开支,进一步加强欧洲同美国共同安全和防务合作的目的。

最后,通过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PP),实现其“重返亚洲”的战略调整。为有效利用亚洲市场,美国依据现实选择TPP作为重返亚洲的突破口,于2009年11月正式加入TPP并开始主导其发展。随后,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也纷纷加入,TPP地理位置和产业层次更加具有明显的跨度性。在美国主导下,TPP议题的内涵和广度得以深化,准入标准和开放性得以提高。尽管TPP成员国和美国贸易量仅占美国贸易总量的5%,但是美国更希望引导TPP谈判议题和规则制定,比如谈判涉及气候、食品安全、劳工保护等问题,同时增加中国在东亚地区寻求贸易合作的难度。

总之,美国通过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国内政策,TTIP、TPP以及其他诸多多边服务协议的全球战略,完成了“一体两翼”的全球新格局,大有摆脱WTO约束,重新主导建立全球贸易框架的趋势。

三、后危机时代美国金融霸权维护面临巨大挑战

尽管美国实施了诸多措施维护其霸权地位,但是金融危机对其地位的挑战,全球金融新体系建立的重重障碍,新兴国家改变现有治理体系的决心都对美国霸权的维护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霸权提出质疑和挑战

首先,美元本位制的全球破坏性凸显。摆脱黄金束缚后,美元长期过度发行,在浮动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动下,全球流动性达到天文数字。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为救助金融机构和刺激经济复苏,美联储多次推出定量宽松政策,在全球经济放缓预期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高涨,不断提高通货膨胀预期和国际资本投机性,因此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霸权地位的呼声持续高涨。

其次,华尔街模式受到冲击,自由经济模式走向破灭。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华尔街的贪婪和政府金融监管的乏力难辞其咎。然而,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散去,华尔街率先恢复元气,金融高管仍赚取天价薪酬。承担危机成本的普通民众仍而临着高达9%的失业率,贫困人口激增。民众对华尔街和政府的不满最终以“占领华尔街”运动爆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迅速蔓延至多个城市,并开始向其他国家蔓延。曾经被封为“神话”的华尔街,最终要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布鲁津斯学会的资深学者艾斯瓦指出,不管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世界不会再热衷于采用指导美国金融发展的自由市场理论。

(二)全球经济新体系的建立面临诸多困难

美国通过加入和签署TPP、TTIP等协议,期望摆脱现有的全球经济机制和框架,从而实现维护其霸权地位的目的,必然会面临诸多挑战和障碍。

首先,在亚太地区合作主导权上的竞争十分激烈。美国通过推动TPP作为其重返亚洲的切入口,部分是利用了亚太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心理,以经贸协定为基础,逐步形成美国主导的亚太自由贸易体系,进而形成政治和军事上的共同意识,实现美国在该地区的支配地位。但是目前,东亚一体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逐渐形成了包括东盟、东盟“10+l”等一系列区域合作对话机制;东盟还牵头推动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来制衡美国重返亚洲的进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也在持续推进中,这些都将削弱TPP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日本国内对TPP的反对情绪很高,而TPP将中国排除在外,也将削弱其影响力;此外TPP在新议题上的谈判进程也任重道远;议题主要涉及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标准、非关税壁垒减除标准、政府采购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劳工准则和环境合作标准等具有约束性的新标准,存在明显忽视差异以及强权政治的影子;即使议题谈判成功,后期也会对吸收新成员形成阻碍。

其次,欧美合作困难重重。凭借欧美占世界一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三分之一的贸易额,一旦TTIP谈判成功,将改变世界贸易规则,对新兴国家形成巨大的挑战,但是谈判的难度可想而知。一是TTIP谈判涉及许多敏感议题,比如包括农产品市场、汽车等制造业等非关税壁垒问题,双方差距较大,很容易陷入谈判僵局;二是欧盟国家内部差异较大,对TTIP仍未形成统一战线,同时欧盟参与TTIP承载了其摆脱债务危机重返增长轨道的希望,因此影响其经济复苏的条款势必会受到其反对;三是很多谈判议题需要中央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的配合协调,参与谈判双方代表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和资格还有待考证;四是尽管美国主导TTIP谈判意图改变世界贸易规则,但是欧盟更多地倾向于在原有国际机制和框架下进行谈判和微调;五是欧盟不会轻易放弃与金砖国家的合作,也将影响TTIP进程。鉴于具体谈判的诸多困难,乐观估计最终完成谈判也要花费3-5年的时间,这就给谈判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美国国内对“贸易促进授权”(TPA)的重新开通争议较大,该协议赋予美国贸易谈判不需要通过审批,只需在达成协商一致后提前90天通知国会,而国会只有认同和否决的权力,没有修改的权力;尽管美国政府强力呼吁更新TPA以进一步推行更高的贸易标准,但是短期内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新兴国家加强合作,欲改变现有全球治理体系

面对美国试图通过主导TTIP、TPP等协议重建全球经济新制度的威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加紧金融和贸易合作,全力应对。

首先,为应对美国加入并主导TPP,试图重返亚洲的战略,中国于2014年初主推亚太自贸区(FTAAP),拟进一步加强亚太地区的贸易合作,而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合作成为共识;此,东盟牵头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自成立以来,已经成为东亚地区参与成员最多、规模最大的贸易协定谈判;再加上TTP和中日韩自贸区的谈判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都进一步增加了亚太自贸区的可行性。最重要的是,尽管亚太自贸区还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但是由亚洲国家主导推进,具有符合亚洲产业结构、经济模式和社会传统实际的特征,谈判也循序渐进,其较强的包容性更能适应亚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必影响美国重返并主导亚洲经济的进程。

其次,为加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主导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避免金砖国家在下一轮金融危机中遭受货币不稳定的影响,减少对美元和欧元的依赖,该提议在2014年7月取得实质性进展,《福塔莱萨宣言》最终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上海。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后,将为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新建的两个银行在提供建设资金时,并未设置相关惩罚性条款,更有利于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也将对现有的国际金融组织和美元霸权提出强有力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两大银行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开始主导国际金融体系的框架和规则,全力挑战美国霸权。

四、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治理体系

中美国霸权的发展趋势

2008年金融危机并未造就出一个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斯图瓦特·帕特里克和杨文静认为,尽管经济危机给世界带来一定的打击,但其严重程度不足以引发类似于毁灭性战争后的世界重组。章玉贵也认为全球金融格局似乎正在酝酿新一轮的洗牌;但在当前的国际金融生态下,其他国家要想撼动美国对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垄断地位依然十分困难。

尤其是美国霸权的衰落和新霸权的成立都不是某单一事件可以控制和改变的,而且强大的反思、应变和自我调整能力一直是美国的强项。但是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想主导全球经济和金融发展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在发展中实现双赢。因此,就目前世界经济格局和地位来看,未来美国能否继续维持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短期内取决于欧盟的态度和意愿,长期则取决于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和发展情况。

(一)美国霸权短期能否维持主要取决于欧盟的态度和意愿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虽然日本、新兴经济体都是美国霸权的潜在挑战者,但短期内不会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首先,尽管日本具有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在亚洲也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政治和历史因素,中日的合作举步维艰,日本未来在亚洲的主导将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日本向来是美国政策的追随者,因此短期内日本不会主动挑战美国霸权。其次,金砖国家内部差异较大,意愿分散,短期内难以对霸权形成较大威胁:一是目前金砖国家的综合实力并不强,在GDP、进出口贸易、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差距;二是金砖国家国内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俄罗斯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价格,缺乏长期稳定性;而中国面临内部需求不足,经济转型乏力,社会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金砖国家内部差异性较大,双边合作的发展程度也不一致,尽管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但是缺乏合作经验,短期内难以形成统一力量。因此,短期内金砖国家也不能对美国霸权形成威胁。

而欧盟在短期内却能为美国霸权的维持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尽管2004年以后,欧元在外汇储备货币中的占比处于持续下滑的地位,2007-2010年期间受欧债危机的影响进一步下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欧元依然是全球第二大国际储备货币,占据全球官方外汇储备的1/4;同时从2013年起,欧元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因此欧元短期内仍是美元霸权的有力挑战者。

其次,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尽管欧元区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后,经济发展一度陷入衰退,但是根据IMF预测,进入2014年,欧元区经济将出现反弹,预计GDP增长率为1.1%,2015年为1.5%。同时从经济整体规模来看,欧元区GDP规模一直排列全球第二,是唯一可以与美国经济抗衡的经济体,如果用欧盟数据进行统计,甚至要超过美国。

再次,从欧盟同中国的贸易规模来看。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欧盟和美国分别是第一、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总额在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大概在20%左右;在中国吸引外资过程中,欧盟也是中国最大实际使用投资经济体。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08-2012年间,中国年均实际使用欧盟资金均超过50亿美元,远超过同期美国25亿美元的水平。在当前欧盟国际影响力下降的情况下,其更强调“有效多边主义”合作模式,在现有框架下进行权力平衡和制度设计;再加上欧盟多奉行经济自由化发展,因此不会放弃同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合作。

因此,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如果美国不能将欧盟纳入自己的绝对势力范围内,很难占据绝对话语权。更糟的情况是,如果中欧合作进一步深化和加强,那么两大经济体的联合将对美国霸权形成致命挑战。可以说,欧盟的态度和意愿在短期内会对美国霸权的维持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美国霸权长期维持主要取决于金砖国家的合作和发展情况

虽然短期内金砖国家无论在经济规模、外汇储备,还是国际地位以及国际合作方面,都不具备挑战美国霸权的实力。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金砖国家能够克服困难,在更开放的领域内加强合作,将对美国霸权形成绝对挑战。

首先,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尽管短期内金砖国家的整体经济规模还无法与美国相抗衡;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未来近30年内,金砖国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体。从表2可以看出,在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中,中国和印度是GDP最高的两个国家;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两国经济增长率有所下滑,但是根据IMF预测,2014年和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超过7%,而印度在历经2012年4.7%的低点后,增长率持续上升,预计2014年增长率将达到5.4%,2015年增长率将达到6.4%。

其次,人民币、石油卢布都是美元霸权地位的直接威胁。一方面,中国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不断侵蚀着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另一方面俄罗斯凭借28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出口总量,推出“石油卢布”应对“石油美元”,一旦“石油卢布”成为区域货币,再加上将近6000亿美元的国际储备,以及由石油美元积累起来的超过1500亿美元的基金,卢布将全面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

最后,新兴国家倡议构建的全球金融体系更加公平、开放和包容,更符合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而美国在调整战略过程中仍采取较为强硬的政策和手段,比如在TPP协议中,制定更加严格的标准试图将最具潜力的中国排除在外,但是这样的规定也使其难以吸收新成员;即使面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欧盟,美国推进合作的手段也十分强硬,2014年以来对欧洲多家银行的惩罚颇显霸主风范。而金砖国家合作推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乃至亚太地区自贸区的过程中,各方都致力于更加公平、开放和包容的合作,充分考虑相关参与方的差异性;此外,相关规定并未将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排除在外,这就使得金砖国家主导建立的制度和体系更容易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和参与,更加符合当代全球合作共赢的发展趋势。

五、后危机时代中国参与全球

金融治理的对策措施

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美国霸权存在的各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分析美国、欧盟、金砖国家等主要经济体对此作出的调整和努力后,本文认为短期内美国霸权是否能继续维持取决于欧盟的态度和意愿,而长期将取决于金砖国家的合作和发展情况。因此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中国,至少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全面提高自己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一是要坚持发展经济,实施走出去战略。首先,要确保将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从美国霸权的形成和维持来看,经济实力永远是决定自身话语权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国应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完善金融市场,改变消费观念,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获得投资用以发展本国基础设施,中国应加大对外投资和技术输出,通过承担相关项目,加大“走出去”发展战略,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最后,要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目前人民币在亚洲范围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货币地位,中国应在推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太地区自贸区的过程中,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二是积极推进现有体系改革。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建立TTIP、TPP和其他多边服务协议来架空原有国际制度,但是短期内这些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协议将持续存在,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发挥作用;因此中国还应持续推进现有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改革。首先要积极倡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尤其是要改变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其次,积极参与对IMF等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改革,特别要改变目前份额和投票权机制,即决策机制改革。最后,要推动G20机制化建设,构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国际协调平台。

三是持续关注TTIP、TPP发展动向,加强与欧盟国家的合作。美国推出的TTIP、TPP等协议的相关规定比较严格,但是这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因此中国应持续关注TTIP、TPP等协议的发展情况,根据国内情况,适时提高相关标准,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由于短期内欧盟的态度和意愿是美国能否或者在多长时间内维持霸权的关键因素,加之中国和欧盟无论在国际贸易还是对外投资上,都有较为密切的合作,因此未来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欧盟国家的合作,适当增持欧元,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四是加强金砖国家合作,稳步提高集体话语权。中国要加强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求同存异,以提升自身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金融危机后,金砖四国首脑多次举行峰会,正式成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促进新兴国家团结互助,共同应对美国霸权;但是金砖机制内部,各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如何克服这些不足,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将集体的诉求反应到全球金融事务中,推动现有体系的改革,是该机制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中国在关注TTIP、TPP过程中,也应该加大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银行、亚太自贸区的建设,加强金砖国家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以此提高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凝聚力和集体话语权,改变目前新兴国家与整体实力不符的国际地位,实现更公平的发展。

最后,美国霸权的衰落和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兴发展中国家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全面寻找切入点,始终保持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其中。

猜你喜欢
金砖国家欧盟
普京正在突出重围
欧盟钢材反倾销对酒钢(集团)公司出口影响的调查
探究反倾销措施中的价格承诺
英国退出欧盟对市场的冲击效应研究
论金砖国家合作发展前景
沃勒斯坦评“金砖国家”现状
“金砖国家”已撬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