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昱东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对视残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本人有如下心得。
一、钻研教材,深刻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
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语文教学,应该尽量在本学科中发掘这些因素。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大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法,而是深深潜藏在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同时,文章不同,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同。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深刻挖掘,准确地把握思想教育的精髓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思想教育的内涵,并非易事。例如,《捞铁牛》一课的“道”,不是讲水的浮力作用,而是表现怀丙和尚的聪明才智。《麻雀》一课的“道”,主要不在爱鸟,也不在颂扬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而在于颂扬“母爱”精神的伟大。
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是主要阵地。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育人的整体效益。
1. 寓教育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抓住重点词语细细推敲。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最能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和不惜牺牲自己的重点词语是“纹丝不动”。要抓住它细细推敲,让学生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纹丝不动”的意思是“一点也不动”,邱少云是怎样纹丝不动的?潜伏时,他“不咳嗽一声”,“没蜷一下腿”;烈火烧身时,他“像千金巨石一般,一动不动”;直至最后一息,他“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再细读课文想象:邱少云全身纹丝不动,但是他什么在动?(他额上的汗珠、双眉紧锁、瞪圆眼睛、怒视敌人的暗堡、嘴角边的肌肉在抽搐、双手紧抓草根、手指深深地插入泥土中)这些“动作”都说明什么?邱少云为什么能忍受这样巨大的痛苦,为什么能做到纹丝不动?再引导学生探索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他可能想到了亲人,想到了战友,想到了祖国、人民……下定决心,坚持隐蔽,为战斗的胜利宁可牺牲自己)通过从“外表”到“内心”,由“不动”到“动”的层层剖析,邱少云的光辉形象便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被邱少云严守纪律、甘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所感动。最后,还可让学生写邱少云在烈火中的文章,抒发一下自己的真情实感。
2. 精心设计问题,深化文题。有些课文的文题不是一下子就能揭露出来它的思想内涵,必须选取教材中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探究,达到理解课文,深化主题的目的。教学《爱迪生》一课,可以抓住头尾两处“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一千多种”。设计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爱迪生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爱科学,顽强地做科学实验,废寝忘食的工作,他这样不懈地努力取得了伟大成就,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家)然后,可再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爱迪生为什么能不怕危险,顽强实验?为什么能不顾劳累继续工作?他这样做究竟为了什么?
三、课外延伸,发挥语文学科全面育人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局限在课堂内,要作延伸,延伸到课外活动中。
1. 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雷锋做好事》主题班队会,抓住“好事”一词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做哪些事是“好事”?说说自己曾经做过的事哪些是好事?然后列举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好事”?如,帮助无光感的同学领路、帮助同学补习功课、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学、到社区帮助孤寡老人按摩、坐公共汽车主动给老人、抱孩子的阿姨让座等等。
2.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演讲会,故事会,校园扶手版上、墙壁上的名言警句,每周的弟子规课,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等方面,为学(下转 127页)(上接 144页)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 经常开家长会。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环境、不同家长的影响下,受到的思想教育不同。因此,经常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有更多的了解,便于家长正确监督、指导学生在课外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上,都能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深刻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提高课堂育人的整体性;不局限在课堂上,延伸到课间、家庭、社会,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全面育人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双重任务,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文化、高素质的视残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