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芹
我从事教育事业32年,一直在乡村小学任班主任工作。如今已青丝变白发,但我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学精神永远不老。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与同仁共享。
一、转变思想观念,推行教育改革
陶行知先生把乡村教师视为农村教育的主导者,并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改变生活,改造社会。我努力践行陶老先生的倡导,努力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班级,做最好的班主任,培养最有生活的农民。改变他们读书不如种田,读书不如打草帘,读书不如放群鹅等等读书无用的观点。我刚来的时候,走访了几个自然屯,发现竟然有适龄儿童没有上学,经打听,原因是他们的父母不支持孩子上学。于是,我就多次走访劝说,终于打动了家长们冷却的心,爽快地把孩子送到了学校,送到了我的班级。我发现这里农民思想太落后了,我就组织建立农民家长学校,经过连年的不断讲习,使家长们脱盲率达到98%。他们学习了知识,增长了智慧,改变了观念,从而改变了孩子的观念。孩子认为学习重要了,对学习自然就感兴趣了,家长朋友也大力支持了,我的教育工作也就如虎添翼了。
二、 改革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在组织教学上,我改变了以往老师教、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是孩子的乐园,把课堂还给孩子是我实施教育改革的最大进步。让孩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我坚持做到孩子能想办法利用工具书解决的问题不占用课堂讲,个别不会的学生之间互助互学。学生能用互联网学会的,我尽量也不去讲,而是让“小老师”去查找资料,去备课,课堂上让他们大显身手。这样,促使孩子们主动学习知识,探求真理,从而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解放孩子的课堂,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曾讲过:“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为适应环境而斗争所获得并传承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所以,我认为解放孩子的课堂,才能提升孩子的创造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带领孩子去山林探险、挖野菜、采秋果;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去河流玩耍、嬉戏、打渔摸虾;去田间播种、收割,与农民伯伯交朋友,使儿童们开阔眼界,解放思维,性情得到了陶冶,意志得到了锻炼。鲁班因为带刺的草叶割破手指而发明了刀锯;牛顿因为观察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李时珍因为采草药而写成了《本草纲目》。这都是课外锻炼的结果。
让他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不是学生思维的保姆。因此,课外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会知识,而在于教学生学会方法。只有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才能点石成金,学生才能成为发光的灯,而不是存储燃料的瓶,让他们展开双翼,自由飞翔。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如鱼得水,才能培养出栋梁之才,我们才能不负众望。
四、变传授型教师,为时代先导者
如今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大大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使我们的学生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数量和速度急剧上升。毋庸讳言,学生的知识面着实让那些只顾埋头教书的先生们始料不及。当我们痴情着那“一桶水”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固守着传统的教育领地时,我们似乎感到底气是那么不足。因此,我们只有用教育理论不断为自己的头脑“充电”,才能由知识型、传授型的教师转向指导型、创造型,才能由原来的教书匠转向学习型、专家型。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学科前沿知识,还要涉猎相关学科及现代知识。主动吸收新知识,拓展思维空间打破自己知识的封闭与狭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总之,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知识和知识的堆积。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片树林;一朵云推动一片云朵;一个灵魂唤醒一群灵魂。唯有教育出让我们崇拜的学生,才是成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