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自古以来,礼物馈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交往方式,通过礼物交换,人们建构着彼此间的关系。礼物传播作为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仪式传播的一部分,在维吾尔族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礼物传播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维吾尔族 礼物 传播 认同
礼物是维吾尔族人际交往中司空见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也是维吾尔文化一种重要的文化表征。礼物作为仪式传播的一种,贯穿于维吾尔人的一生,从一个人的出生、成长、婚礼、节日、葬礼等不同仪式上都伴随着礼物的传播。礼物传播不仅仅是“物”的交换,更多的是人们对礼物蕴含意义的分享。通过维吾尔族人际间的礼物馈赠,人们建构着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而寻求着文化身份的认同。
一、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礼物传播
日常生活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基本活动场域,是我们每个人日常交往活动、消费活动和观念活动的总称,它是靠一个社会中人们世代沿袭的文化传统、经验、血缘、习惯等加以维系的重复性的实践活动。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仪式,仪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既神圣庄严又有着世俗的角色,在维吾尔民族成员一生当中都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被一系列仪式所贯穿。如人生礼仪(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岁时节庆(古尔邦节、肉孜节等)、民间活动(麦西莱普)等,这些仪式同其他惯例、传统共同维系着维吾尔民族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和恒常性。这些仪式展演,通过不同的仪式符号、仪式程序、仪式氛围、仪式内容等传递着人们对人生的基本信念、对仪式主体的丰富感情以及对所属群体文化的认同。维吾尔族的仪式主要有人生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等,在不同的仪式中人们为维系相互间的情感,增进认同感都会伴有各种礼物的馈赠。
维吾尔族人把出生看成是人生的大礼,由此产生了许多传统的礼仪习俗。孩子出生后,男方要迅速派人到女方家报喜,娘家人及好友携带一些馕、大米、羊油、牛奶、砂糖等物前往男方家,男方家用女方家带来的大米、羊油、牛羊奶制成各种食品设宴招待女方客人。在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妇女分娩不仅标志着一个新的生命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随时会发生生命危险,维吾尔谚语“分娩就是一场战斗”由此而来。因此,维吾尔人一出生就要为他举行接生礼、命名礼、40天礼等仪式,以表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民族兴旺的期待。孩子长大了要为孩子举行成人仪式,男孩子7岁要举行割礼仪式,女孩子16岁要举行“梳小辫仪式”,用来表征一个人从儿童、青少年过渡到成人了,以“弃尔幼志”“责成大人”。在进行割礼前,男孩的父母要给他准备新衣服、新被褥、新枕头等,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并给骑来的马头上挂满各种颜色的布条。到了嫁娶的年龄,要为新人举办隆重的婚礼,其中包括3个重要的仪式:“尼卡”仪式、“热孜里希”仪式、揭面纱仪式及婚礼庆贺仪式,仪式隆重而热烈,以表达人们对未来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婚礼前,男方要为女方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属送彩礼,以衣料为主。丧葬是为一个人的一生做的最后一次礼仪,包括报丧、浴尸、殡葬、服丧等一系列程序,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简丧事、薄葬、速葬之礼,充分体现了维吾尔文化遵守生态道德原则,承担起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葬礼中亲朋好友要给死者家属送大白面馕、砖茶、方块儿糖、白布等,男人不送礼物,一般女人带礼物送给主人。
礼物在维吾尔人之间的流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人们通过礼物传播建构各种亲密关系,进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礼物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传播,正如施拉姆所说,“我们研究传播时,我们也研究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与他们所属集团,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他们怎样相互影响、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别人和受别人教,娱乐别人和受到娱乐;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联系的。” 维吾尔族人崇尚“礼尚往来”,通过人们之间的礼物交换,实践着三重义务,即礼物的“给予、接受和回报”。最早系统研究“礼物”的人类学家莫斯,通过对“礼物”的考察,指出了“礼物”在联结人与人并进而形成社会的象征功能和意义,“人们将灵魂融于事物,亦将事物融于灵魂。人们的生活彼此相融,在此其间本来被混同的人和物又走出各自的圈子再相互混融,这就是契约与交换。”①礼物传播作为一种仪式化的人际交往形式,在人际间的交换不是纯粹“物“的流动,而是“社会总体性事实”的象征和典范。
二、 维吾尔族礼物传播的变迁
新疆是个文化多元的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的维吾尔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特定的历史、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生活方式及特点,构建了维吾尔人完整的精神风貌。传统生活方式以一种完整的文化系统,具体反映在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中。当作用于这个系统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其传统生活方式的内容也随之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作用,人们从封闭的村落中看到了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城市工业品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了维吾尔聚居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涌入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引起了维吾尔传统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变迁。维吾尔族人际交往中礼物传播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以往人们出席不同的仪式大多都会送一些布料、馕、方块糖、茶叶等和与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实用的物品,而如今维吾尔族人特别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会选择一些包装精美的各种物品。维吾尔族把“割礼”看作是一件喜事,参加“割礼”仪式的人们往往给孩子送的主要礼物是鸡蛋等,现在城市居民送的是包装好的鸡蛋或者儿童用品等。婚礼上人们也开始送红包,用“礼钱”代替物品。在一些外来节日上,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等,人们也送鲜花、巧克力等带有西方文化元素的礼物。一些传统仪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男孩子的“割礼”仪式,以往都在家里举行,而现在男孩子的割礼会在医院完成,传统的乡村“割礼”仪式后招待客人的饭食主要是抓饭,仪式中“吃”并不是最主要的内容;而都市的仪式宴会,桌上摆满了按照都市标准提供的菜肴,杯盘碗盏,层层叠叠,客人们满意与否成为父母亲担忧的大事,菜肴成为了另外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与“割礼”仪式本身却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面子”问题。在乡村仪式中,人们为了表示祝福,要给孩子送礼,礼物的种类和多少并不重要。但是在都市里,仪式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收“例钱”,参加仪式的客人们毫无例外地要把自己的“例钱”交给几位打扮时尚的妇女,她们手里拿着“例钱账本”和笔,挨个儿到所有桌前登记和收取客人们应该交纳的“例钱”,乡村里多样的礼物在都市中只能以货币的形式体现出来。
随着文化的变迁,传统维吾尔族人际交往各种仪式中的“礼物”有了被“礼钱”代替的趋势,特别是在婚礼仪式中。笔者就此现象针对不同年龄、职业的维吾尔族人做了调研,被访者普遍认为在如今维吾尔人的婚礼中,“礼钱”被看做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很多人为了面子交的“礼钱”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收入。同时维吾尔族的很多仪式上,亲朋好友间都开始用“钱”代替传统的“物”,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仪式失去了原本应该有的神圣氛围,仪式本身的文化意义淡化了,同时也给参与者带来了很重的经济负担。这不仅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更不符合维吾尔族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作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礼物”有被“礼钱”取代的趋势。对此,国家虽然不能通过制定政策来强制人们回归传统,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特别是大众媒介进行宣传、鼓动,让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至于被时代所遗弃。
为维护维吾尔族礼仪社会的规范,在礼物传播中人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禁忌。维吾尔族的礼物交往,首先要注意礼物的挑选,不能跟他们的宗教、风俗相悖,不得送人形的礼物,也不能送酒、雕塑和女人的画片,因为他们视酒为万恶之源。递送的时候,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这些禁忌以“不允许”的形式,维护了维吾尔族传统规范,约束了有可能出现的个体破坏社会规范行为的产生。
在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当中,礼物作为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非语言符号,本身承载着更多的信息和意义,人们之间的礼物交换是在一定关系中进行的,并且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该规范是文化的产物,表征着礼物所负载的社会关系。梁漱溟在谈到中国伦理时一语中的:“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因而,关系在维吾尔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显得尤其重要,人们通过礼物传播构建关系网络,礼物作为人际关系的发生和延续并联结的中介或载体,对维吾尔族的文化认同和传播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三、 维吾尔族礼物传播中的文化认同
“认同”是文化共同体中的每个个体为寻求自身本体性安全的产物。“认同”意味着“身份”的确认,意味着个体的自我归属和存在意义的确证。任何文化主体都会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寻找着文化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文化背景,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认同在一个以熟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凝聚文化共同体成员的重要力量,也是共同体证明自己合法性的基础。
作为一种仪式化的传播方式,礼物本身是一种承载着意义的文化符号,礼物的展演蕴含的是文化群体成员共同建构并共享的意义。人们之所以需要礼物传播,其要旨在于通过这种蕴含了文化意义的礼物来传达彼此共处一个共同体的内在经验和情感,并由此建构着相互间的关系,从而为人们的自我认同提高一种稳定的信仰支撑,同时也正是通过礼物的循环馈赠,再生产着人们的“自我”。礼物互换是仪式传播的一种表现,普遍存在于维吾尔族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礼物传播实现自我认知、物质性自我、社会性自我、精神性自我,进而逐渐建立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交流与获取人生经验,满足礼物互换双方之间的情感需要并促进和谐社会关系。新疆少数民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选择符合自己道德规范的礼物表征,体现宗教认同和文化认同,进而强化族群认同。因此,礼物传播也是实现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维吾尔社会和文化中,礼物赠与是一种道德规范和逻辑,是一种与市场和利润相对立的人性礼物,在个人和群体的想象中,它是与权力关系、利益关系截然相反的。因此,传统社会的仪式活动中的礼物就起团结友谊的作用”②。
四、结语
维吾尔人的一生伴随着很多仪式,礼物作为仪式传播的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维吾尔人对人生的基本态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礼物传播虽然以“物”为媒介,但又不仅仅是一般的财物相赠,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认同的途径。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13BXW085. 201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新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EDU2013I25)
注释:
①古德利尔.《礼物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②吾热亚提.玉素甫.《浅析都市维吾尔人的人生仪式“Gul Qay”产生的文化背景及意义》,《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10期
作者简介:罗彬,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博士、硕士生导师
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