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和名族的防灾意识

2015-04-29 13:25生军吴楠
大观 2015年2期
关键词:防灾灾害日本

生军 吴楠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四面环海,由于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板块间的运动使得日本这个岛国就像在摇篮上一样不断地晃动。因此多火山、地震爆发。日本民间有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在日本人心中有四件最可怕的东西,“地震、火灾、打雷、父亲”,其中地震放在首位。在日本每年平均地震好几千次,其中震级在3级以上的每天平均就发生四次,所以地震的发生对日本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光20世纪袭击了日本列岛,造成死亡人数在一千人以上的地震就有十次,其中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分别造成了十万人和六千四百人的特大型地震。除了地震之外,日本常见的自然灾害还有台风、海啸、暴雨、火山爆发等,经常造成大规模生命财产的损失,像1959年的伊势湾台风就造成了5000人的死亡。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在这样的自然灾害频发的环境下生活的日本人为什么在每次灾难到来时都显得如此地镇定,而且受伤的人还在大幅度地减少呢,日本人的防灾意识为何如此地根深蒂固?而日本人在防灾时又做了哪些准备措施?

几年前有一部名叫《日本沉没》的电影在日本上映。电影假想了一个因为巨大的海底活动——日本岛将在90天内沉没的情节,以“国家即将因灾难而毁灭”为重点,提醒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正在享受平静生活的日本人不要放松警惕,要永远保持危难意识。这部影片在日本上映后,立即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并打破了日本票房纪录。电影中的情节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1995年1月17日凌晨5点46分的阪神大地震却是日本人真实的集体记忆。这场大地震造成6434人死亡,将近4.4万人受伤,约65万座建筑物受损,经济损失达10万亿日元,这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遇的最大一场灾难。正是因为这场灾难,使得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越来越强,并开始在防灾方面做很多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日本十分重视全民安全教育,力求通过增强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学校的灾害知识教育是日本全民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早在二十多年前,日本的中小学就已经有了防灾和自我保护的教材。除了学校开设有防灾课程外,政府还常常派来防灾指导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防灾知识教育并组织各种防灾活动。有些学校开学一开始就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发一张地图,上面标示着学校和家庭附近的区域,让孩子们按照放学后回家的路线,在地图上标出警察署、公用电话、饮水处、可避难的公园等重要地点。学校经常举行防震演习,教给学生在家里、学校如何选择躲避地点,被困时如何呼救等知识。有的学校还让孩子们利用模拟地震晃动的“体验车”感受地震的现场感。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日本孩子们的防灾意识一点点逐渐形成。

日本人口密度大,这给防、减灾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社区的防、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各个社区里,居民成立有自己的防灾赈灾的团体组织。如山梨县的甲府市,针对地震、洪涝等灾害发生时所带来的电话不通、道路阻断、桥梁损毁、建筑物倒塌、“同時多发性火灾”等多种情况,社区建立有“自主防灾组织”。该群众组织本着“自己的区域自己来守护”的精神,与居民通力合作,开展防火、初期灭火、救助伤员、引导避难、灾时烹饪等多项教育及训练活动。有些区域外国人居民较多,为此编写了《市民防灾行动指南》,翻译成多国文字,下发给不同居民阅读。

在农村地区,各市、町、村也都有自己的救援志愿者队伍,定期进行灾害常识的教育、组织演习、教授紧急救护与包扎知识等活动。

近年来,日本政府通过大量的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向社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防灾避难相关知识的宣传。如电视专题节目、发放宣传册、漫画、制作儿童网页等,这些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日本政府在一年之中设立了多个防灾教育日。设立防灾教育日的目的,既是为了纪念在灾害中死难的同胞,也是为了让人们知道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以及人类防灾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对公众进行灾害知识教育和宣传的目的。每年的9月1日,是日本的全国防灾日。这是为纪念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所设立的。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要统一进行防震教育和演习,包括最新地震动态和防震知识宣传,自救、互救、公救演习,以及如何包扎伤口、抢救伤员等知识性教育。自1960年设立以来,这一活动从未中断。1993年北海道发生7.8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死亡200多人。为了吸取教训,日本规定每年7月10日为防海啸活动日,统一进行海啸避难训练。为纪念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日本将每年的1月17日定为防灾和志愿者日,举办纪念活动。

之前读过白岩松的一本书,书名是《岩松看日本》,里面就有提到大和民族的防灾意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人无处不在的防灾意识。

每年3月初的第一周是日本的全国消防周,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每一所中小学,都会对学生们进行一次和地震火灾有关的预防宣传活动。一场毫无准备的防灾演习在短短5分钟里即可完成全过程。白岩松在书中说,他们到东京目黑区的一所小学采访日本学校例行的防地震演习,在这次防灾演习过程中,让人惊讶的不仅仅是全校一千多名师生在5分钟内就全部集合完毕的速度和效率,还有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安静、沉着,以及良好的秩序。不仅如此,当地震、火灾等灾难发生的时候,政府还指定了一些场所提供给周边居民作为避难所。避难所设有给人们提供避难物资的专用仓库,在东京目黑区,全区就有40个避难所!

在日本有许多像这样的灾难发生时给人们提供避难物资的专用仓库,这些外表不起眼的小房子里竟然储藏着灾难来临时刻能够给予人们生存保障的物资。每一个生活居民区域都安排一个紧急避难场所,这些场所有的是学校的体育馆有的是官厅机构,也有的是公园。政府会派发传单,告诉每个小区的人这个区的避难所位置。据了解,在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就十分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这种“避难所”备有充足的饮水、各种食品,还有住宿房间,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专为临时受灾者服务。1981年后,日本所有高层建筑都要求能防范7~8级地震。此外,日本住户各个家庭阳台相通,以备意外时互相支持或避难。另外,学校宿舍、学校操场在应对地震时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旦出现了自然灾害,市民首先会去学校避难。

除了灾后的安置问题由政府尽量妥善安排,最主要的是日本人的防灾意识很高。消防署经常组织市民报名参加防灾训练,而且每年4月的樱花节中消防署也会出动消防人员宣传防震防火,还特意准备了一套地震的模拟设备,让市民儿童体验地震的紧迫感。

仓库里储存的食品保质期是五年,一般到第四年的时候就会更换,更换下来的食品又会在进行各种防灾演戏时让人们吃掉,所以不会造成浪费。另外,仓库里还备有照明取暖设备和发电机等电力设备,还有可以组装的便携式厕所。这让我联想到很多年前在哈尔滨一家名叫白天鹅的餐厅发生火灾,当时还有日本旅客在里面就餐,突发火灾,日本人全部逃生,三十多位国人遇难。同样的灾难,不同的反应,这的确反映出了两国国民的差异,反映了日常的防灾意识和训练的不同。日本最重要的防灾组织是“消防团”,各地都有类似“民兵联防”组织的消防体系和财政拨款,消防团的成员都是由精干的青壮年出任。他们经常训练,形成了地区防灾和互助的骨干力量。在日本,大街小巷都不难找到用来防灾避难的场所。

除了国家和社会所做的保护措施以外,日本人在自己家也很注意。比如几乎每户日本人家都有一张防灾。这是各个区域所发放的灾害时紧急避难的场所的地图,里面表明了这个地区发生洪水应该往哪躲,发生台风、山崩、海啸和台风又应该往哪躲。而且日本人的居家家具也很有特色。日本人的卧室里几乎没有家具,被褥等都放在壁橱里,壁橱都是横拉门。横拉门除了能够节省空间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会在地震时由于晃动而自动开启,从而造成里面存放的东西划出来造成人员伤害。而且日本人的家里或者是汽车行李箱里一般都有一个紧急备用箱,用于地震啊什么灾难等紧急时刻用。紧急备用箱里头装有一些压缩干粮、饮用水、手电筒、急救包什么的。有了这个袋子,即使地震时被埋入废墟中,也有一定的生命保障。电视里经常提醒市民注意饮食的储存日期,以防过期。另外,一般住户都很清楚所住居民楼的防灾紧急通道;在居家布置时,为了防止家具在地震时倒下来砸伤人或物,都有专门把这些家具与墙壁或天花板固定的装置,而摆放的音响、电视或一些容易损坏的工艺器皿等,在其四角处都有专门固定防滑的胶皮垫;在家里没人时,日本人习惯关闭煤气总阀。

日本不少主妇经常考虑如何利用家里现有的东西制作防灾工具。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防止落下物体砸在脑袋上,所以日本人发明了“防灾头巾”,其实就是护头的棉垫子。可是,当地震等灾害发生时,如果手边没有这些东西怎么办?主妇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四方头巾,把几本杂志捆在一起。头巾的两个角就可以很方便地把杂志固定在头顶上,起到防护头盔的作用。几本杂志叠放在一起,石灰块等砸上也不会坏。

度过地震的危险,如何很快适应震后生活非常重要。震后停水,如厕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主妇们想出了制作简易厕所的方法。把大的塑料饮料瓶拦腰截断,然后在瓶子里铺上一个废弃垃圾袋,把瓶口倒过来放在后半截上,就可以变成一个简易厕所。使用后把垃圾袋子拿出来扔掉,不仅清洁,还没有异味儿。此外,灾害时期煤气也会断,吃不上热饭菜是灾民最大的问题之一。这时可以用废弃易拉罐和蜡烛制作简易炉子。将易拉罐切开,长的一半作炉架,短的一半里面放上多只蜡烛紧密地摆在支架上,点上火就可以热汤热饭了。这些都是主妇地震后的智慧,主妇们呼吁,家里很多废物在灾害发生后也许都会派上用场,所以不要把垃圾扔得太干净。

此外,日本大地震后,很多意想不到的商品突然熱销起来。首先是框架眼镜,很多爱美人士平时喜欢戴隐形眼镜,但地震后想要保持隐形镜片的清洁很难,也非常不方便。而普通框架眼镜则不受环境的限制。另外,日本商家还将深受日本人喜爱的泰迪熊与防灾袋结合起来,制造出泰迪熊防灾袋,把七八种防灾用品放在熊肚子里,平时则可以当作室内摆设。虽然价格不菲,但却销售火暴,需要预订才能买到。地震也让日本人对现代生活方式出现反省。棋类、扑克牌等传统游戏开始受到青睐。人们发现,这种不使用电的游戏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度过震后停电的枯燥时光,还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和对话。

在防灾方面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声音小。日本人对公共设施的要求莫过于静音,这一点似乎十分突出。按照这些年的经历,无论是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也好,还是附近意外发生的住宅火灾也好,但凡人在现场,都会发现周围并没有多余的喊声,哪怕处于抢救他人的瞬间,似乎也很难听到众人呼救,一切都在默默地进行之中。一般来说,聚众往往使人高起来,与此同时,众人声高却容易引发恐慌,导致现场混乱。日本每年都有防灾日,街道与住宅、包括酒店与公寓都会举行相应的演习,比如着火了该怎么办,地震发生了该怎么办,这些分门别类的演习都会要求你别出大声,这是进入演习后的第一个行为!据说,现代的日本人说话声比以前小多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防灾训练造成的,同样的演习和同样的要求年年如此,久而久之,静音已经成为防灾的重要因素。在日本的救灾现场,大家也是很安静的。这不禁让我心生敬畏之情。日本人的很多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防灾灾害日本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日本元旦是新年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探寻日本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防火防灾”大作战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黄金时代》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