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制”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

2015-04-29 00:44:03罗国生汪立极
职业技术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

罗国生 汪立极

摘 要 在国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背景下,深圳技师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双制”办学模式,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以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实训中心、冠名班、技师工作站等形式,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素质、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关键词 校企双制;高技能人才;办学模式;技工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2-0029-04

一、开展“校企双制”办学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技工院校的培养能力。为此,各地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积极尝试开展“校企双制”办学模式。

2012年,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广东省学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性意见》(粤人社发[2012]178号)提出:“在全省学校开展‘校企双制办学改革,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具有广东特色的‘校企双制办学制度。”2013年3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广东省30家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示范学校试点探索开展“校企双制”办学。

“校企双制”办学是指依据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校企双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招生即招工的全日制双制班,主要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中高等技工教育,学员身份主要是全日制学生;二是招工即招生的在职双制班,主要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弹性学制技工教育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培养中高等技能人才,学员身份主要是企业员工。“校企双制”的实施主要体现校企的“八个共同”:校企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计划、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育教学、共同搭建管理队伍、共同开展考核评价[1]。

二、“校企双制”办学实践探索

深圳技师学院是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探索开展“校企双制”办学的试点院校之一。学校按照广东省人社厅对“校企双制”办学的相关工作要求,围绕“八个共同”,积极探索“校企双制”办学机制,与大型骨干企业深度对接,先后与蒂森电梯、丰田汽车、UPS、奥的斯电梯、大族激光、智翔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探索共建合作实体,如校中厂、厂中校、实训中心、冠名班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素质、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6月,学校电梯技术、汽车维修、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光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与多家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双制”办学,开办企业冠名班8个,冠名班学生298人;与企业共建实训中心4家,技师工作站2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

(一)与世界500强企业“校企双制”培养高技能人才

与蒂森电梯公司举办冠名班,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学校电梯技术专业与世界500强企业蒂森电梯公司共同举办“蒂森班”,校企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共同制定详细的招工招生计划,双方指派人员共同参与招生工作,录取的生源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合作企业的准员工。入学时,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入班协议,采取以学校为主,共同管理的模式,由校企双方教学管理人员组成管理团队。校方:系主任→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班主任;企业方:总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校企合作项目经理→总部专员→深圳分公司人事经理。在重大事件上,双方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公司方面与学生每月沟通一次。有效的管理架构和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信任度高,整个班级运作十分稳定。该合作项目已连续举办3届,累计招收全日制学生152人,均按照“校企双制”、“八个共同”办学模式实施人才培养。截至2014年6月,2010级电梯专业“蒂森班”冠名班35名学生已毕业进入蒂森电梯公司工作。

与丰田汽车公司合作共建T-TEP学院,打造品牌专业。汽车技术系与丰田汽车合作共建“丰田T-TEP学院”,丰田公司提供实训设备(累积已达300万元)、耗材、技术资料、培训师资。丰田公司利用每年召开的丰田T-TEP大会,与学校探讨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共同规划、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共同分析汽车维修行业人才现状和岗位需求,联合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课程和教材,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企业选派专家参与课堂教学,构建学校教师和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专家合作教学的师资团队。制订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标准,校企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学生在完成实习课题后,由企业和学校组织的职业能力评价小组对其在岗期间工作量、返修率、出勤率、5S执行情况、参加丰田公司培训、课题报告完成情况等进行严格、细致的考核打分,确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技术等级。几年来,双方采用“校企双制”模式合作培养的汽车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286人,经过T-TEP学院培养的学生多数毕业后进入丰田公司工作,深受企业的欢迎。学校先后派出8名教师分别到丰田公司北京丰田培训中心、广州丰田培训中心接受培训,8人获得丰田技术员(丰田一级)教师资格证,6人获得丰田专业技术员(丰田二级)教师资格证,经过考核合格后,骨干教师就具备了双重身份,即学校教师和丰田认证教师。汽车维修技术专业也日渐成为学校的品牌专业。

(二)引企入校,开展“混合式学习”培养技能人才

2013年10月,针对IT行业的技术发展潮流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系与上海智翔集团合作,创新性地开展基于UBL(Ultrawise Blended Link 混合式学习)的IT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企业引入院校,校企共建三个开放式实训基地——“嵌入式应用实训基地”、“移动应用实训基地”和“通信网络测试优化实训基地”。企业负责对学校实训楼按照企业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和装修,引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企业标识及管理文化等。对学生的培养分四个阶段——技能储备阶段、仿真实训阶段、岗位实训阶段和实习就业阶段,特别是后两个阶段,完全是企业真实的工作项目,保证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更加贴近。

(三)与企业共建“技师工作站”,校企共同培养全日制预备技师

与大型骨干企业共建“技师工作站”,搭建技师人才培养平台。几年来,学校推荐多家深度合作的大型骨干企业参与申报深圳市技师工作站,截至2013年12月,经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批准的技师工作站共25家,其中,包括UPS、奥的斯等世界500强企业和深圳机场等多家大型骨干企业。

预备技师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由企业选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专业功底扎实的技师、高级技师担任企业导师,选用生产真实课题、技术攻关项目作为学习项目。学校指派专业骨干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参与预备技师培养,指导学生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以课题研究形式加强了与企业的技术交流、合作攻关,努力解决企业关键性生产难题[2]。一批在技师工作站学习的技师班学生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

三、“校企双制”办学实践成效

在“校企双制”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学到企业的真实生产和管理经验,并在实践中学会了规划职业生涯,缩短了在企业工作的实习时间。学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合作模式不断创新,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跨越发展的引擎。已开展的“校企双制班”具有以下特点:

生源质量高。在“校企双制”示范创建工作中,校企双方严格把关生源质量,企业安排专人到学校宣讲动员,宣传企业文化,明确企业用人要求,吸引了大批学生报读,通过校企双方考核面试,甄选了一批分数高、素质好的学生入读“校企双制”试点班。

课程更贴近企业需求,学习任务更贴近企业岗位。通过到合作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进行新的设计与调整,实现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设置课程、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共同实施与管理教学。

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生产情况有所了解,也使学生对本专业的情况有所认识,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专业定位,体验到真实工作环境所带来的感受,促进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创新了技能人才评价机制。采取校企合作人才评价办法,由企业对进站学生进行业绩跟踪和评价考核,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认可企业评价,真正实现了校企联合培养、企业使用、社会评价的有效衔接。

四、“校企双制”办学存在问题

(一)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周期上存在分歧,影响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多数企业希望缩短培养周期,满足企业急切的用人需求,而学校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不能随意缩短培养周期。同时,影响企业深度参与的原因还包括:企业要安排学生吃住,需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企业需承担一定风险,学生在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一旦发生事故,企业要承担医疗费或抚恤金等费用;学生参与生产的效率低,操作中易出废品、次品,增加原材料费用;少数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存在“换班、跳槽”的现象,不按照协议到企业工作,使企业蒙受损失,最终削弱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二)生产安排与教学安排冲突,工作与学习对接存在困难

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市场主体,其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动力源自其用人需求。目前,企业大多实施的是每周六天工作制,工作强度比较大,学生在工作之余学习动力不足。同时,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完成学业,存在着企业生产安排与学校教学安排相冲突问题,企业和学校在此项工作对接中存在一定困难。

(三)学校运作机制与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差异

一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等条件较弱,不具备服务企业、行业的能力,如企业、行业需要了解前沿技术、懂得市场规律、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企业的产品升级、持续发展需要学校给予各类培训及技术研发机构的支撑,但学校的实力达不到要求。二是学校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与企业岗位需求有差距,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三是“校企双制”办学中双方的法律保障不足。学生顶岗实习涉及到学生的安全,这关系到企业的责任,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时间越长,企业的责任越大、风险越高,部分企业存在畏难情绪。四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二者短时间内难以融合。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与积极引导

对热心公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积极与学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对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政府、媒体、社会应给予大力宣传和表彰,树立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建议政府部门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给予企业税金减免,对员工培训予以补贴,充分调动企业和员工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良好社会氛围,用社会舆论引导企业、学校积极参加校企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经济的双赢。

(二)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

学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加大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科研项目开发力度,切实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主动承担企业员工的培训,帮助企业提高职工素质;与合作企业实行互兼互聘,聘请企业人员任学校兼职教师,派教师到企业兼职。同时,针对校企合作中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三)建立“校企双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校企双制班”有效运行,校校需建立“校企双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提高试点班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监控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文本、学习过程等教学实施以及学习评价等方面内容,确保班级运作正常有序[3]。此外,加强教学检查的频次,校级督导成员不定期到课堂进行常规检查,并定期组织例会对“校企双制”班的教学情况进行专题讨论和分析。

(四)完善和建立“校企双制”运行保障体系

校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和完善“校企双制”运行保障体系,落实双方责任、监督合作办学实施过程,评价合作办学质量,使“校企双制”班的教学过程既可实行结果评价,又可实行过程评价,形成校企双制办学长效机制。

参 考 文 献

[1]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学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性意见[Z].粤人社[2012]178号.

[2]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深圳市技师工作站认定工作的通知[Z].深人社[2010] 47号.

[3] 郑志军.物流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our nation is actively advoc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education, Shenzhe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and ways for advanced technician through the“dual system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practice and has received satisfying progres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echanism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businesses employing mechanisms institutions coupling,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graduates, business satisfac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dual system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school-running mode; technical colleges

Author Luo Guosheng, Wang Liji, senior lecturer of Shenzhen Technician College (Shenzhen 518116)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职业·下旬(2016年10期)2016-12-02 21:45:22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犯罪研究(2016年5期)2016-12-01 18:12:22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职业(2016年11期)2016-11-23 20:40:56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职教论坛(2016年22期)2016-11-19 08:58:35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19:34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4:11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