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武术之本真:再论我国学校武术课程设计

2015-04-29 12:39:53张德良石萌张峰张小敬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课程设计武术

张德良 石萌 张峰 张小敬

摘 要:课程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理性审视、辩证地看待武术课程设计问题,是武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视角对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进行审视,从科学角度对武术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和重建。研究认为:中国武术拳种流派众多、各具特色,规则、规范要求不能统一,不宜在中小学统一推广;《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内容繁杂,不是武术的本真体现,不宜推广;打练并进能够使学生达到武德修养好、文武素质高、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是武术本真;打练并进教授内容选取、组织安排要循序渐进,保持整体一贯性;利用运动季节,结合先进科技,进行武术课程的信息化处理,采用生成性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使武术教育贯穿体育活动始终,是武术课程设计实施的有力保障和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武术;课程设计;打练并进;生成性教学;运动教育;运动季节

中图分类号: 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5)02013706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curriculum design is educational.It is martial arts educators indispensable responsibility to deal with the issue of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design in a rational and dialectical manner.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curriculum design is reviewed from philosophical, psychological and pedagogical angles.Martial arts curriculum desig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reflected and reconstructed from a complex scientific perspective.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martial arts, which contain various unique categories, cannot be unified with the same rule or standard.As a result, its inappropriate to be publicized on a general standard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he content of martial arts Dan System Series Tutorial is so miscellaneous that it is not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due that it does not reflect the original nature of martial arts.At the same time,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combating and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decorum and ethics, enhance their civil and martial qualities, and raise their combating and routine performing abilities, which actually embody the authentic nature of martial arts.The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combating and practicing should be gradual and consistent.It is also advisable to make use of sports season, advanced technology,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generative teaching mode and sport education mode, so as to make martial arts education occur throughout sports activities which is the strong guarantee and specific approach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Keywords:martial arts;curriculum design;mutual promotion of combating and training;generative teaching;sports education;sports season

收稿日期:2014102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TY071);2013年上海市地方高校大文科学术新人培育项目(xsxr2013022);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8GG30007035)。

作者简介:张德良(1989),男,山东梁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与训练;石萌(1986—),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张峰(1972),男,山东梁山人,在读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与训练;张小敬(1988),女,山东梁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的机能学评价、运动与健康促进。

作者单位:1山东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济南 250014;2山东建筑大学 体育教学部,济南 250101

1PE School,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014,China;2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 250101,China.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2个命题是课程知识选择中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学生进行身心锻炼是选择中国武术,还是选择其他运动方式,是这一问题在我国的具体显现。突破技术层面、操作层面追寻这一选择背后的深层意义,不难看出它实质上是一个权利和主体选择的问题。武术打练并进是武术的真正本色,更具竞赛性,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体育教育注入活力,具有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培养中国精神的功能;因此,从国家层面上讲,教育工作者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中国武术项目。

教育是民生之本,事关人民的福祉。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时期是爱国情感的萌芽期,在这一时期通过武术教育对其进行中国精神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学校教育面对的是3亿多学生,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国民素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是凝聚中国精神的需要,是铸就共同理想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和要求。本文对我国武术课程设计进行历史学审视,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视角对其理论基础进行反思,从科学角度对其进行重建,旨在为我国的学校武术教育服务。

1 我国学校武术课程设计的历史回顾

我国把武术作为学校教学内容是从1914年开始的,徐一冰[1]在《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教育部文》中,建议将武术列为高等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正课。北京体育研究社许禹生等[2]在1915年4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的议案,提出建议:“拟请于学校体操科内兼授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必修科以振起尚武精神”,提倡把“小学体操科目改列为游戏、普通体操、武术;中学改列为普通体操、兵式体操、武术”。同年教育部采纳了上述建议,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以合法的形式被列入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

1956年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将武术列入其中。1961年重新修订大纲时,有了武术课时(小学每学期6学时、中学8学时)和内容。1978年又进行修订,在高中阶段增加了武术攻防动作内容。1987年颁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指出,小学和初中以武术操和少年拳为主,高中增加了棍术和剑术套路内容,并将小学生武术教学时数调整为每年4~6课时。1988年的修订将武术一科改为“民族传统体育”,又增加了五禽戏和八段锦、养生与健身知识和方法,并从初一开始增加攻防动作[3]212。

2001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武术教学指导纲要》,将民族传统体育改为武术,列为必修教学内容,设有自编自选套路、短棍和其他器械套路[4]。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在如何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路径中提到:“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

我国现在正处在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这为中小学武术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空前良机,武术人应从国家文化发展层面,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精心探究中小学武术教育内在规律,重新建构武术课程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武术课程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艰难奔波的历程,始终也没有走出自己的围城。长期以来,我国的武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范围是基本功、现成的初级套路、养身功法;要求上只介绍其套路的规格和路线,对于武术的劲力和节奏没有直观的了解,对武术运动的内在规律更是不作要求;教学也是按照掌握套路运动的技术体系展开,在发展学生的武术运动能力和多种武术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内容顺序安排上缺乏层次性、系统性,缺乏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武术本真是通过武术技击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并在练好一套武术套路基础上,达到德艺兼修、术道融合的目的。以前的武术课程设计没有体现武术本真——打练并进的本质要求,通过这种不能体现武术本真的课程设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既起不到防身制敌的效果,也不具备独立演练武术技艺的本领;因此,如何在武术课程内容建构的层面上,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并在不同武术打练并进素材基础上对课程设计进行整合,重建一种武术课程设计内容,使具有不同运动基础、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都能进行学习,毕业后格斗能力强且能掌握演练一套真正中国武术套路的本领,达到培养合格人才、显现德艺兼修、术道融合共同教育的目的,这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研究的问题。

2 我国现有学校武术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计包括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及其安排,目的是使该学科的知识技能系统(客观世界)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系统(主观世界)很好地结合起来。课程设计的优劣体现在它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是否有很好的学习效果,而这都取决于课程设计是否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做出最佳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选择及其安排。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学校武术课程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缺失武术本真,缺乏系统性、整体观、打练并进理念

学校武术教学目标是学校武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起点)和归宿,是解决学校武术教与学的方向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培养什么意识),它决定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学校武术教学目标与内容应该是在完整系统性上相互联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性又反过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和变革,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价值观念更加多元,生存压力加大,当代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生理发育提前;身体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体质呈持续下降的趋势;生活满意度总体不高,生活动力有待提升;生活习惯有待改善[5];学生参加身体活动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女生更加明显。我国现有的学校武术教学知识目标(校本课程):简单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武术家的故事;武术基本动作知识。技能目标:学会武术动作套路的规格和路线,提高运动技能。情感目标:体验互学互评与同伴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的乐趣。在课程目标上,知识目标是至高无上的。这种教学目标缺失基本的武术本真目标,失去通过武术学习达到“武德修养好、文武素质高、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的目的。现有课程设计缺乏系统观、整体观理念,没有从武术本真、社会发展新局面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特点的视角对课程进行全面、系统、整体设计,不能体现武术打练并进的本色内涵,很难实现中华武术健身、修行、养性的目的[6]。

2.2 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单一,学习活动方式表面化

长期以来,我国武术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范围是小学从三年级起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中学为从初一开始增加攻防动作、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高中选用教材还有三合剑、初级剑术、初级棍术,五禽戏和八段锦、养生与健身知识和方法,大学根据各自特点自定内容。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套路基本动作、初级套路和中高级套路,其中五禽戏和八段锦、养生与健身知识和方法不是武术内容。这种设计与武术本真要求大相径庭,脱离武术的突出技击、打练并进宗旨,不能完成武术的本真功能——打练并进的目的;内容素材选取设计上,远离学生生活世界,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充斥着单调、枯燥、乏味,没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激情,缺乏整体性、现实性和理想性,内容设计所体现的是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图景。

武术本真要求是突出技击、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现有的武术教学内容设计实际上是武术初级套路教学,失去武术本真,就套路教学本身也存在以下问题:在技术层面上,教学内容只介绍其套路的规格和路线,对于武术的手、眼、身法、步型,精神、劲力和节奏等没有直观的了解和要求,在内与外、虚与实、形与神、动与静、阴与阳、呼吸与动作协调等武术哲学本质性内涵方面没做任何要求。在文化层面上,只是简单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精神、武术家的故事,不能体现出中国武术本真所倡导的中国精神、文明礼仪、内外兼修、和谐共生等深层次的内涵。

从武术学习活动方式来看,当前的课程设计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认知活动,通过这种认知活动,传递和习得武术知识,而武术所蕴涵的科学知识、道德理念和审美观念是不能用这种“告诉”的方式完成的,是以“感悟”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内省等多种形式,来实现武术本真的目标要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不仅仅包括身体认知,还包括体验、感悟、内省等多种形式。

上海体育学院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赵光圣教授指出:“要求决定形式,有什么要求就有什么样的具体表现形式与之相适应。”武术教育分内部要求和外部要求,即武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培育人、教育人所进行的外部需求。武术教育自身是有规律的,武术教育的内部要求决定其外在具体表现形式,武术教育的外在具体表现形式要与内部要求相一致才能适应和促进武术教育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内部要求是通过武术教育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之目的;但是,我国现行的武术教育表现形式只是进行几个简单初级套路技术层面的学习,对于中层(规范武术行为的制度层)和内层(武术体现的精神价值层)要求不能很好体现,根本不能达到武术教育内部要求的需要。这种外在具体表现形式与内部要求之间的矛盾,在实际的教学中偏离武术本真要求,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素材选取陈旧、结构单一,长时间得不到更新,缺乏时代特征和社会变化的内容,不能体现武术本真要求、与时俱进和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不利于武术教育的实施。

2.3 武术教学内容设计对技术时代特征考虑不够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影响到学习和受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身体练习、心理练习、阅读、写作、计算和思考等学校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上都影响广泛。学校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指6~21岁这一年龄阶段,这一阶段对每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校武术教育内容(主要是套路基本动作和初级套路)和模式(教师示范—学生学习,教师领做—学生练习的基本模式)方面,目前科学技术依然被置于学校武术教育的边缘,武术教育内容和模式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基本还是沿用过去的教育内容和模式,科学技术对学生学习的主要影响开始发生在校外,逐渐对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学校武术教育构成了挑战,以往的武术教育内容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校武术教育内容和模式陈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大。现存的武术课程设计没有充分考虑要适应和容纳技术驱动的武术学习这股新生力量,没有将新技术整合进行武术教学内容设计。

3 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理念探析

3.1 中国武术拳种流派众多、各具特色,规则、规范要求不能统一,不宜在学校统一推广

拳种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类因生存需要,就需要进行技击,为了保护自己,自觉地对技击过程进行反思,并对技击中有用的技术或方法进行提炼和不断演练,并再次运用到技击中进行实践检验,经过这样多次反复实践,逐渐对技击的本质规律有所认识和把握。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技击的表现方式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技击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后的经验日益深入和精细;但由于这种经验的私有性、地域间因交通不便利而导致的封闭性及生存需要导致的保守性等因素,致使这种经验只能在特定区域内、特定人群中交流传递、逐渐凝结,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拳种[7]。

中国武术拳种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积淀后,成就了当今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形式多样的局面。现存的中国武术(传统武术)基本上都是以拳种为模式存在的,而各种风格独特的武术拳种,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最显著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各级体委的全面动员下,己初步查明流传各地“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共计129种。全国各省、区、市共编写《拳械录》达651万字,录制了394.5 h的录像带,共征集到了文物资料达482本、古兵器392件、有关珍贵实物29件[3]463469。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拳种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各拳种之间没有统一的规则,规范要求也不一样,要想在全国学校范围统一内推广哪一种或几种拳种是相当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武术拳种都只是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个性,不是武术的共性,不是武术的本真,教育工作者不可能、也不能以个性代替共性,以个别代替一般。据郭玉成的《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可以这样认为:“任何技术能够在国内、外快速地普及和发展,最主要的是技术要相对简单、容易被接受,所推广的是事物的本真性技术,至于那些高难度、高技巧的技术只适于专业运动员演练,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宜推广的。”[8]就武术进学校来说,教育工作者要进行普及和发展的应该是武术的本真,也就是打练并进,突出技击,达到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目的。

3.2 《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内容繁杂,不是武术本真体现,不宜在学校推广

段位制是一种对规范技术进行分层后,根据习练者的水平在分层中的位置,给予肯定的评定制度。这种制度有利于提高技术习练者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对技术的需求,为技术社会化、规范化的普及和推广起到更大的作用。

由国家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的12个拳种的17册武术段位制教程,作为武术进学校的基本内容,进而将“《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武术教学指导方案研究”列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还举办段位制系列教程培训班,目的是想解决传统武术拳种进学校的相关问题;但研究者静下来仔细推敲一下,便知道这是不能在学校进行推广的。武术段位制系列教材虽然在技术创编上好像是突出武术“练打结合”的特色,但“练打结合”却是按这样的逻辑——单练、对打、拆招和功法进行的。这里的单练是基本动作与组合单练的创编,主要是强化基本动作、体现武术实效;对打是套路与对打的创编,主要是提高难度、持续功效、理解内涵;拆招和喂招是攻防动作的创编,主要是客观体验成效、体现武术价值、养成习惯;功法包括套路功法和格斗功法的创编,主要是全面发展素质和技能,其贯穿于整个武术段位制技术之间。综上所述,研究者不难看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所含内容其实就是武术套路内容的翻版,不能推行的原因在于:首先是没有体现武术的本真,其次是动作太多太复杂,按照这样学完武术段位十几本教材后,仍然起不到打练并进、术道融合效果,达不到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文武素质高、武德修养好的目的。

3.3 打练并进是武术本真所在,是进行武术教育的正确策略

自原始社会起,人类因生存需要进行技击,通过自觉地对技击反思和提炼,并多次运用提炼后的技击进行实践检验,在逐渐对技击的本质规律认识和把握基础上才行成拳种,这是武术的起源。拳种的多样性是技击的表现方式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是由于技击经验的私有性,地域间因交通不便利性形成的封闭性,以及生存需要导致的保守性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从这些武术的形成原因,研究者不难看出武术的本真是技击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渐形成了它的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技击属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是武术发展的内核。只有在突出武术本真属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武术的多元属性得以表达[9]。

武术的本真表达不是套路的多,而是精,是通过相对简单、容易被接受技术技巧实践,体验、感悟和内省出武术的本真,通过武术的打练并进、突出技击、在能较高质量完成一套武术套路、武德修养基础上,使学生能够达到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文武素质高、武德修养好的目的;因此,打练并进是武术本真所在,是进行武术教育的正确策略。

4 对我国学校武术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武术教育分成3个层面:表层(武术技术层)、中层(规范武术行为的制度层)、内层(武术体现的精神价值层)。武术教育3层次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以表层为载体,内层为核心,中层为纽带,各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武术课程设计要紧紧围绕这3个层面进行。即武术课程围绕武术教育3层次进行设计,包括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及其安排。武术教学目标是解决学校武术教与学的方向问题,教学内容是解决武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统一体。

学校学段可分为:小学低年级(1~2)、小学中年级(3~6)、初中、高中、大学5个阶段。武术课程整体设计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作指导,对各个学段的武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多元性分析、相关性联系、整体性安排,使其更加符合该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使各段的武术教学更加有特点、有重点,使武术教学效果更佳。

4.1 学校武术课程整体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载体。教学有2层含义,一层是教师的“教”,一层是学生的“学”。目标就是方向,武术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省来培养学生,达到育人目的。在教学这一活动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学生的学更具有本体性,这一切最终还都是在教学目标的规范下进行的。学校武术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目标之一,突出技击、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

4.2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基于生成性教学思维理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是在武术教学中,完成培养学生任务的动态生成的武术科普知识、武术技术、武术理论、武术竞赛等素材及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武术科普知识(武术文化内涵、武德、武术哲学思想等);武术打、练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武术空击、打靶和条件实战;学校教授同一个武术套路,女生统一练习太极拳(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武术套路练习,但同一学校要求同一武术套路,包括小学要直升的初中要学习同一套路,高中应尽量开与升到其的初中同样一个武术套路);武术技巧:学、练、演;武术的规训与体验心得撰写;武术分季节、分年级、分学校比赛的组织、分工协作、比赛;武术简单组合创编、攻防动作创编。

4.3 学校武术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

小学低年级(1~2):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目标之一,培养以大肌肉群性活动的简单(单一或几个动作组合)武术打练基本动作掌握能力,武术科普知识(爱国思想、注重武德、正义感教育)。

小学中年级(3~6):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目标之一,培养以小肌肉群参与下的大肌肉群性活动的武术空击、打靶和条件实战,武术完整套路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套路),参与组织比赛能力,武术科普知识(团队精神、爱国思想、注重武德、正义感教育)。

初中学生: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目标之一,武术创造性活动增多,武术空击、打靶和条件实战,武术完整套路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套路,但要与其所升小学套路一致),参与组织比赛能力,武术科普知识(中国精神、团队精神、爱国思想、正义感教育)。

高中学生: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目标之一,通过男生以窜、蹦、跳、跃、攻防技击等协调性强,大肌肉群参与的武术空击、打靶和条件实战,武术完整套路学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可以不同套路,但尽量要与其所升初中套路一致),提高运动激情,武术科普知识(中国精神、团队精神、爱国思想、正义感),具有武德修养好、文武素质高、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的合格人才。

大学学生: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为基本目标之一,通过男生以窜、蹦、跳、跃、攻防技击等协调性强,大肌肉群参与的武术空击、打靶和条件实战,较高难度的武术完整套路学习,提高运动激情,武术科普知识(中国精神、团队精神、爱国思想、正义感),具有武德修养好、文武素质高、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的合格人才。

4.4 学校武术课程各学段内容

小学低年级(1~2):武术打、练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武术科普知识(武德教育)。

小学中年级(3~6):武术空击、打靶和条件实战;学校教授同一个武术套路,女生统一练习太极拳(不同学校可以采用不同的武术套路练习,但同一学校要求同一武术套路);武术分季节比赛;武术科普知识(武术文化内涵、武德教育)。

初中学生:武术空击、打靶和条件实战;学校教授同一个武术套路,女生统一练习太极拳(不同学校可以不同的武术套路练习,同一学校要求同一武术套路,但要与其所升小学套路一致);武术分季节比赛;体验、感悟、内省撰写;武术技巧:学、练、演;武术简单组合创编、攻防动作创编;武术科普知识(武术文化内涵、武德、武术哲学思想)。

高中学生:武术空击、打靶和条件实战;学校教授同一个武术套路,女生统一练习太极拳(不同学校可以不同的武术套路练习,同一学校要求同一武术套路,但要与其所升初中学校套路尽量一致);武术分季节比赛;体验、感悟、内省撰写;武术简单组合创编、攻防动作创编;武术技巧学、练、演;武术科普知识(武术文化内涵、武德、武术哲学思想)。

大学学生:武术打靶、条件实战和实战;学校教授同一个较高难度的武术套路,女生统一练习太极拳;武术分季节比赛;体验、感悟、内省撰写;武术技巧学、练、演;武术科普知识(武术文化内涵、武德、武术哲学思想)[1011]。

4.5 学校武术课程各学段教学目标和整体教学目标、各学段教学内容和整体教学内容连接性

学校武术课程设计的各学段教学目标与整体教学目标连接性主要考虑各学段教学目标要与整体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完整系统性,各学段教学目标是整体教学目标的有机部分,并且只有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完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成。

学校武术课程各学段教学内容和整体教学内容连接性主要考虑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性、连续性,各学段教学内容是整体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内容安排有一定的衔接性,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出最佳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目的是创造最佳的学习效果。

学校武术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是在完整系统性上相互联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决定了武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合理性又反过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5 系统安排、整体规划学校武术课程设计的实施路径

5.1 学校武术教学宜采用生成性教学模式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生成”,却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12],它几乎渗透于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教学论研究领域,“生成性思维”是“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13]。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由于新课改的推进,“生成”成了人人耳熟能详的术语。可见,生成性思维已成为当代人的主导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发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维模式。生成性教学则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关注表现性目标,关注具体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学事件,关注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过程的附加价值。

中小学武术教学目标要求是从3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但旧的教师讲解、领做,学生模仿等教学模式,只是通过学生武术学习的身体认识,没有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内省等方式,不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只能完成技术层面的任务。生成性教学模式是通过武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自身的身体规训,通过学生的身心体验、感悟和内省,教师在完成技术层面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达到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体现武术所蕴含的精神方面的价值,实现德艺兼修、术道融合、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的目的。

5.2 利用运动季节,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学生武术素养的建构

运动教育(sport education)是目前国外广泛应用的一种教育模式,源于美国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它由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西登托普于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并在美国中小学完成最初实验。运动教育(sport education)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革新性探索,对基本目标重新做了一定规划,将序列性的体育课转化为一个运动季,使体育教育变得更具竞赛性,以此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体育教育注入活力。

2011年6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要求中小学“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级政府要定期组织综合性或专项性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体育教育政策的这一伟大举措,恰恰与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重合,双方都以竞赛为契机,以运动季节为阶段划分,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素,培养德艺兼修,达到术道融合,实现格斗能力强、套路练的棒目的,给武术教育注入活力,这为武术教育模式能采用运动教育模式提出了充分的条件。

5.3 整体规划课外活动,拓宽武术课程设计实施路径

时间是完成任何任务的一个必要条件,即便是其他条件都具备,没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也不可能圆满完成指定任务。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育课时是很少的,武术课时在体育课时中所占比例更少,在具体执行武术教育课时上,有的地区、有的学校更是大打折扣。现有武术课程设计的不合理、武术教师的缺乏、学校领导的不重视、武术自身的复杂性、深奥性等使完成武术课程设计任务的具体实施路径更加复杂化、困难化。当前必须增加教学时数、延长学习时间,才能完成任务,但这又与我国教育部明文规定的“严管学时制度,减轻学生的负担”不相适应。因此,找到一条保证武术课程设计能够具体实施的路径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提到:“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大学每周5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 min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武术课时很少,仅仅靠教授几节武术课,就想把学生培养成德艺兼修,达到术道融合,实现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的目的,这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只有充分发挥武术运动季节的比赛,发挥竞赛功能,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利用好体育课以外的体育锻炼时间,把武术教育贯穿于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始终,贯穿到阳光体育的始终,才能完成武术教育的重任。

5.4 利用先进科技,进行武术课程设计的信息化实施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利用科学信息技术,对武术课程进行信息化处理设计,把武术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整体战略,部署武术教育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武术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武术教育基础设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校教师教授武术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武术教学观念,改进武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武术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武术学习中的问题能力。

6 结束语

中国武术拳种繁多,规则要求不能统一,不宜在学校统一推广;《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没有提炼出武术本色,程序繁琐,不宜推广;打练并进能够培养学生武德修养好、文武素质高、格斗能力强、套路练得棒,是武术的本真;只有根据当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规划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和各阶段的教育目标,才能保证学校武术教育良好发展,打练并进教授内容选取、组织安排要循序渐进、保持整体一贯性;利用运动季节,结合先进科技,进行武术课程的信息化处理,采用生成性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使武术教育贯穿体育活动的始终是武术课程设计实施的有力保障和具体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 徐一冰.整顿全国学校体育上[C]//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225.

[2] 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9:138.

[3] 林伯源.中国武术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

[4]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63.

[5] 佘双好,马国亮.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新特点与对策[J].青年探索, 2010(160):8591.

[6] 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4):449452.

[7] 张江华,刘定一.起点即终点:武术发展的知识向度[J].体育科学,2012,32(5):4248.

[8] 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2):4448.

[9] 刘彩平.武术属性之辨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6):706709.

[10] 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8488.

[11] 张峰,赵光圣,吉洪林. 回归武术之本真:从技术取向再论我国中小学武术课程设计[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4145.

[12] 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6):4553.

[13] 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5):6164.

猜你喜欢
生成性教学课程设计武术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运用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健美操教学的影响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53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