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伟
读《南方有令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一个答案:这个叫谢舜珲的男人为什么肯一直慷慨无私地帮着令秧,把她塑造成一个贞节烈妇,他的动机是什么?我以为这其中会有什么缘由或是阴谋,可是没有。他的帮助就是那么的纯粹,无关回报,也无关风月。
那么,这个叫谢舜珲的男人真的是因为看重令秧是一个品格高尚的贞节烈妇因而敬佩其人格才这么做的吗?我看未必。因为谢舜珲一开始就知道,令秧之所以能免于殉夫是因为假怀孕,他也知道,令秧为了掩饰谎言而真的怀上了并非是死去老爷的孩子,他后来还知道,令秧怀的孩子其实是川少爷——也就是死去的老爷的儿子——的孩子。所以,谢舜珲的无私帮助其实跟令秧的道德品格无关了,或者说,谢舜珲的无私帮助跟令秧无关了,再或者说,谢舜珲的无私帮助跟道德品格也无关了。也就是说,对谢舜珲来讲,似乎是,帮的是谁并不重要,要帮的这个人贞节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必须帮她拿到贞节牌坊这样一件事情。你看,他多纯粹,多执拗。
在我看来,《南方有令秧》这个小说最为特别之处就是纯粹。它不计所谓的道德好与坏,它也不计所谓的人性真善美。也就是说,这个故事里没有道德的标杆,没有人性的救赎。在这个故事里,令秧一开始是因为活命而要怀孕,惠姨娘就安排川少爷跟令秧同房,令秧没有什么反对,从而怀上孩子;之后川少爷又多次来到令秧房间跟令秧私通,令秧的表现似乎还带有眷恋和温情。这个故事里,惠姨娘跟她手底下一个小厮偷情,甚至日久生情。这个故事里,以前老爷未死去的时候跟令秧房里的丫鬟云巧有染,云巧并未得到名分,还育有一子,这些令秧都知道,并不介怀。这个故事里,这家的三姑娘和川少爷的夫人兰馨有着同性之情。这个故事里,看上去行得端坐得正的谢舜珲常常出没于妓院,并且宠幸着唱戏的男旦,有着龙阳之癖,当然,这或许是明朝特有的附庸风雅。这个故事里,连从前账房先生的死都是因为跟从前的夫人偷情有关。
凡此种种,是该从传统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批判?还是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加以颂扬?而从这个故事的叙述里看,这些统统都不在考虑之列,不是说非此即彼,而是全都忽略不计。王安忆也写过一个明朝女人的小说叫《天香》,讲一群女人如何在家道中落的时间长河里,用绣画绣字的方法维持大家族生计,终至一种类似传奇。王安忆叙述的故事里就丝毫没有所谓的苟且之事,一派贤良与磊落。这或许跟王安忆越来越倾向于浪漫主义有关。显然笛安不是这样。如果说王安忆的故事里的毫无苟且是有意为之,那么,笛安的故事里的处处苟且又未尝不是匠心。当然,这里用的“苟且”并不是这个词贬义的本意,而是指代凡此种种的事情,是中性词。就像笛安的这个故事,不褒贬。
在我看来,笛安所写也并非所谓的“传奇”。这个小说里有一个川少爷,先前也说过,是老爷的儿子,跟令秧有私通之事。这个川少爷身上其实背负着整个唐家女人的期许,期望他能高中,光耀门楣。后来他也不负众望,中了一个举人。然而,细读下来,从头至尾,在小说的叙述里,这个川少爷就像是一个机器人,没有什么真情实感流露的,是非常冷漠的一个人。在别的被叙述者身上都会有温情的成分,在他身上没有。小说里一开始描写他是,粉妆玉琢般清冷洁净,最后是,整个人身上揉进去不少尘世间的事情,一种恰到好处的脏。小说最后写到他的地方,是谢舜珲的感叹——他究竟到哪去了?为何所有的清洁不翼而飞,却只剩下了被弄脏的无情?所以,这个川少爷身上并没有所谓的人性救赎或者说升华,反而更倾向于一种幻灭。
再回过头来看令秧。这个小说的故事就是叙述令秧如何在谢舜珲等人的帮助下做成一个贞节烈妇。一开始他们所有人所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的,然后用一个又一个谎言去掩盖最初的谎言,以达到最终的目的。他们是对是错?然而我们看看那时的制度:宣扬女性的贞节,甚至鼓励女性在丈夫死后殉夫。那么,如此看来,令秧谢舜珲他们是将错就错?是反抗者?这似乎也不是小说所要叙述的。在这个小说结尾写道——令秧此刻才明白,她真正想要的,也许不是那个标志贞节的至高荣耀;她想要的,无非是“传奇”而已。——所以,或许可以说,令秧为了所谓的“传奇”,真是不择手段了,也真是拼了。小说中写了一件事:令秧当初假怀孕的时候收买了一个罗大夫,后来这个罗大夫以此事来要挟令秧的丫鬟连翘,让连翘跟他交欢。后来连翘嫁给了这个罗大夫。令秧为了永绝后患,就跟连翘合谋,用慢性毒药毒死这个罗大夫。这个计划最终因云巧舍不得杀罗大夫而不了了之。由此可见令秧为达目的所下的狠心。故事的结尾当然没有写到令秧拿到贞节牌坊的那一天,而是在并未尘埃落定的时候结束了叙述——她这才想起,其实她从小是在这条江边长大的,但是她一生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也没能让她抵达这条江边。只有在魂飞魄散之前,她才能好好看看它。
所以,看上去这个小说是在写传奇,实际上是反传奇。
所以,在我看来,《南方有令秧》写的故事就是一句话——人活一口气。
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自觉地想到王家卫那部《一代宗师》,在我看来,二者殊途同归。《一代宗师》里的宫二倾其一生也就是为了一口气而活,这口气就是宫家的名声,必须清清白白丝毫不能有污点,她自己也必是要清清白白丝毫不能有污点,于是终身不嫁为父报仇清理门户,于是在一切都了结之后孤苦一生。无论她的生命多么悲剧,她总算守住了那口气。
这么看来,《南方有令秧》的故事却是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道路,也就是说,无论背地里再不清不白无论再多污点,明面上一定要做成贞节烈妇以致拿到牌坊。令秧的谢舜珲的惠姨娘的这口气,同宫二的那口气,说到底,再多不同,也都是相同。
如此看来,笛安真的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如若不然,她为何会把人写得这样,不能说是不堪,而是太伤感。真是应了一句电影台词,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所以,笛安才会在这小说的后记里说,只盼你们善待令秧。令秧若是值得善待,为何还要提醒;令秧若是不值得善待,为何还要去善待。
小说里有一个叫侯武的男人,一开始在令秧所嫁的唐家做跑腿打杂的小厮。他所活的那口气是复仇。——他的父亲是唐家以前的账房先生,因与唐家夫人有染而不明不白死于井中。
侯武下决心要复仇,让这个唐家蒙羞。他与唐家的惠姨娘通奸,后来娶了惠姨娘身边的丫鬟,做了管家的。
既然想让这个唐家蒙羞,那么,把唐家女人,尤其是令秧这个并不是贞节烈妇的女人的丑事宣扬出去,是再好不过的复仇办法。
因而,侯武这个人物对小说中心情节——谢舜珲惠姨娘等帮令秧做成贞节烈妇拿到牌坊——是有着推动的作用,也是有好戏可看的地方。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侯武出招,谢舜珲令秧他们应对。果然,侯武想办法得知了令秧生的孩子并不是死去的老爷的,把这谣言散播出去。谢舜珲帮令秧想了办法——自残,以示烈妇的贞节。这件事之后,侯武的复仇之路就结束了。
我觉得有些不满足,或者说意犹未尽。我是觉得,侯武复仇的这口气结束得有些轻盈。故事如果再有更进一步的见招拆招,或许会让人物以及整个的故事更为饱满和可信,就好比说唐僧取经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小说最后写到侯武的篇章是,侯武又到账房与惠姨娘亲热。此时显现出的真情或许大于了曾经不能言说的假意。他对惠姨娘坦白了自己所做的事,惠姨娘原谅了他。小说最后写到他——令秧还不知道,自己从此多了一个真正的心腹。——侯武也就此跟令秧他们走上了殊途同归的道路。沆瀣一气,或是,并肩作战。
小说最后一章着重写了这样一个情节:令秧把女儿溦姐儿许配给谢舜珲的小儿子,谢舜珲同意了。然而谢舜珲的小儿子后来夭折了,谢舜珲要把这门亲事退掉,令秧无论如何不答应。别人再怎么劝解也无济于事。令秧一意孤行。如此一来,就是把溦姐儿往火坑里推。但是令秧似乎在所不惜。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令秧的这个女儿溦姐儿,并不是她跟老爷的女儿,而是跟老爷的儿子川少爷的私生女,是以前为了保住性命所走的下策。可以说,溦姐儿就是她半生的谎言和苦难的孽果。小说里多次写到她跟溦姐儿不亲,溦姐儿也视她为陌路人。她之所以执意把溦姐儿往火坑里推,明显是因着心里积攒的半生恨意。然而,这行为后面或许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她对谢舜珲的爱意。这爱意不能说出来,在她,一个贞节烈妇,也不再会有实现的可能,那么,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谢舜珲的儿子,或许就是这爱意最好的表达,尽管几近疯狂。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你看,生而为人,多伟大;你看,生而为人,多卑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