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动物形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2015-04-29 00:44刘舒頔
大观 2015年2期
关键词:隐喻动物艺术

摘要:几乎在每个时代,动物题材都占据着艺术史重要的位置,动物在视觉艺术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我想探究这些动物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隐喻性。而在当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承担着更多层次的寓意,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载体,更加值得我们去探究。

关键词:动物;艺术;隐喻

纵观绘画史,从古代到现代,东方到西方的艺术中都有许多动物题材的作品。动物题材的作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义,却始终是艺术家们热衷的题材。动物形象的隐喻性、装饰性、治愈性都被艺术家广泛用于创作中。当代的动物形象更被用于隐喻人与自然的特殊关系上,动物被赋予了媚俗、优雅、野性、智慧、暴力、欲望、权利等多重寓意。

早在远古时期,动物题材的绘画最早就出现在洞窟壁画中,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最著名的《受伤的野牛》就是最早的动物题材的创作。在史前社会中动物已经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人类通过捕猎动物获取食物和毛皮,而另一方面人类却又常常被动物袭击,人与动物的关系矛盾复杂。在原始社会,动物题材的绘画作品不是滿足人类的审美趣味,人们通过反复在石壁上描绘动物形象,画受伤的动物是通过绘画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原始人类通过对所画图像来实施巫术,通过画被捕获的猎物祈求获得食物来源的欲望满足。正是人与动物的这种紧张关系,创造了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

超现实艺术中也大量出现动物题材。达利、马格里特、弗里达卡洛的绘画作品都出现过动物形象,他们将动物扭曲、夸张变形,将动物与人进行拼接创造半人半兽的形象。这里的动物被异化,这种夸张反常规的异化让人感觉到新奇的艺术体验,这种梦境般的形象是艺术家天马行空的想象的宣泄也或许是艺术家潜意识中对动物的羡慕和对人类真是世界的逃离。动物不具备人类的意识,人类无法听懂动物的语言,猜不透动物的心理活动,动物本身就带有自然的神秘未知性,这正是许多艺术家感兴趣的原因。弗里达卡洛《受伤的鹿》,画作中卡洛把自己的脸和一只受伤的鹿的躯干相结合,鹿被猎人的剑射伤,奄奄一息,而鹿的头部正是画家自己的脸,暗示着画家身体上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鹿本身是形象又是一种阴柔的,娇小灵动的,带有有一种女性阴柔的气质,画家把自己和鹿这种脆弱又温柔的形象结合,鹿这种经常成为猎物的动物,是自然界的弱势者,正好和自己的境遇有相似性。画家在这里借用动物的身体隐喻自身的困苦的境遇。这种借用动物形象代替人物形象,一方面规避了血腥的场景,另一方面动物形象的隐喻含义更能引起人们的想象与思考。达利的《圣安东尼的诱惑》中,女性的身体和对圣人发动攻击的恶魔都是欲望的象征,圣安东尼为了驱逐恶魔而举起十字架,与恶马对峙,马的后面是几头长着长腿的大象,象背上圣杯中站着象征肉欲的女性。画中马是肉欲的象征,作者把原本健硕的动物的肢体故意拉长成尖细的如踩着高跷的长腿,给人不稳定不安全感,增加了画面紧张的气氛。达利则更多地是通过这些意象来隐喻他童年记忆的潜意识符号,诠释他的梦境,其作品中几乎每一样东西都不是它的本体,都被他赋予了特殊的涵义。

当代艺术中以动物为表现题材的艺术家也不在少数,达明赫斯特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中,他将一条死鲨鱼切割开后分别泡在装满福尔马林溶液的玻璃箱中,很像是自然博物馆的陈列品。赫斯特的作品并非展示野蛮凶残,而是让观赏者直接面对面去关注生命的状态。探索疾病、生命与死亡的关系,虽然不是直接在阐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问题,却让人们不得不去考虑人与动物之间的必然的生存联系,去思考所有生命怎样才能生存的更好。在黄永砯的艺术生涯中,动物题材被经常运用于其作品中,他的新作《马戏团》展现了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两只木制的活动关节巨手,一只悬置在空中,一只支离破碎,散落在地。十五只无头的野兽标本被安置在巨大的竹制笼子里。动物颈上的切口用红色织物裹住,仿佛鲜血在涌出的那一瞬间凝固。动物形象被以一种暴力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人类就是那操纵的大手,动物就是人类利益的牺牲品。艺术家认为一方面动物处在人的社会边缘,动物被人吃,被人观看,是人类利益的牺牲品但从另一个角度上,动物在嘲笑人类。动物虽然被人所利用,但被利用的同时也有反作用。人无法主宰一切,事实上是被另一种东西主宰着。

现阶段在当代中国绘画中,很多艺术家喜爱描绘马、鹿、猫、狗等动物形象。这里的动物形象往往有着治愈性,它们水汪汪的眼神,孤独的身影,让人产生同情和保护欲,我见犹怜。人们在社会中承受太多的压力,在欣赏这类的作品时往往感同身受,被这种自然界的柔弱的生命脆弱的眼神所吸引,仿佛自己就是那可怜的小生命。这类作品的受众群比较广泛,市场反响也好,所以就出现了大量描绘的动物题材的绘画作品。动物的“萌”满足了大众的审美,这类作品虽然市场反响好,但有讨好消费者的嫌疑,也是市场的需求造成的,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坚持自己的初衷而不是一味地向市场靠拢。艺术源于生活,人与动物的关系一直是矛盾复杂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却又是人类发展的牺牲品,动物题材的作品一直被艺术家反复关注着。动物被艺术家赋予了隐喻含义,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和复杂的身份。

动物在视觉艺术中所承担的社会与文化的功能,即在自然与文化、世俗与神圣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动物越来越与人格,以及人在社会中的权力、地位联系在一起。当动物的一部分被征服,被驯化、被利用之后,人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待动物,包括在艺术中以新的态度和方法来描绘动物的形象。事实上,在古典艺术史中,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动物形象在双重意义上成为力量、权力、地位、财富,高贵的人格等不同意义的象征。动物题材的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都各不相同,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和发掘。

【参考文献】

[1]丁南.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动物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邹跃进.“动物凶猛”——浅议当代视觉艺术中动物形象的意义[J].中国书画,2007(09)

[3]刘岩.文化对动物隐喻形成的决定性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5)

[4]叶乐乐.浅议当代艺术作品里的动物母题[J].消费导刊,2009(10)

[5]王清.动物隐喻的认知和应用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作者简介:刘舒頔(1990-),女,汉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现为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油画艺术。

猜你喜欢
隐喻动物艺术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纸的艺术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爆笑街头艺术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