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和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应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结合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论述了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践过程,对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起到推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100—01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培养学生终身探究乐趣做铺垫,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一、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理论:主要是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如“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在杜威看来,事物的存在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不能够脱离环境,学校也不能够脱离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就是生活本身,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此后,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批判传统教育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2)构建主义理论:现代构建主义先导皮亚杰指出,知识是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并提出了“同化”“顺应”的双向构建过程。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要通过教学,也要通过日常生活和劳动来实现。他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所谓最近发展区的实质,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在教师的帮助下所达到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差异。初中学生的物理知识经验多半来源于生活,而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这就要求教师注重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物理的联系,多多创设生活物理教学情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1. 课堂导入融合生活情境
感观教学更有利于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如果课堂导入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很贴近,就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世界移入到物理课堂。
如,在讲解“浮力知识中的沉与浮”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
(1)问题导入。可以给学生设计如下问题:船的密度大于水,为什么会漂在水上?热气球是怎样在空中上浮下沉的?潜水艇是怎样在水中上浮下沉的?
(2)实验导入。可以演示如下实验或让学生动手实验:将一枚新鲜鸡蛋放入一杯清水中,让学生观察它的沉浮情况。再向杯中慢慢加入食盐并轻轻搅拌,观察鸡蛋怎样运动?然后再向杯中加些清水,观察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3)故事导入。可以给学生详细生动地讲述我国古人是怎样利用浮力起重来打捞船体的故事。
2. 课堂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生活化
物理教学生活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改变物理教学的枯燥氛围,从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物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的能力,达到物理教学的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现象,能受到学生的青睐,例如在讲授“力的相互作用”时,可以列举出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身体却向前运动;划船者向后划水,船体却向前运动。又如在讲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将自行车推到讲台上,让同学们探讨哪些部件利用了摩擦力的原理。
信息化时代的课堂教学资源不仅限于教材和教学工具,电脑、电视、多媒体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讲解“能量转换”时,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来代替语言表述,例如“神六”发射,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还有助于学生接受。
3. 家庭作业回归生活
学生不仅要学会物理知识,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初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拉近物理与科学、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1)实践类作业:在学习“蒸发”知识前,给学生安排的家庭作业是回家洗衣服和晾衣服,让学生观察并总结使得衣服由湿变干的物理因素。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蒸发”的知识,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式教学,更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2)调查类作业:学生的寒暑假作业可以是统计小区各单元住户两个月的用电量,并分析用电量不同的原因。
(3)动手制作类作业: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亲自动手制作土电话、潜望镜等。
(4)阅读类作业:安排学生自行阅读“热岛效应”“核能”等知识。
三、结语
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是从生活中来,理应再回到生活中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学生活化来实现初中物理教学最优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教会学生公式定理更重要。做到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恒波.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2014(03).
[2]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