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摘 要:借助日记能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训练写法,启发思维,发展个性,培养人格。将写日记置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帮助学生培养写作兴趣,使学生愿写;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使学生有话可写;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使学生会写。
关键词: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日记;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50-01
怕写作文的现象在语文学习中相当普遍。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成为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日记写作作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在作文教学中借助日记,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训练写法,启发思维,发展个性,培养人格。
一、培养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习很艰苦,学习写作更艰苦,它尤其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支撑这种学习。为了让学生愿写乐写,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例如,在墙报或板报上开辟 “我的生活”专栏,定期“发表”优秀日记;鼓励学生自办小报,甚至自办“杂志”,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打印出来,装订成册的时候,他们的欣喜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每周举行一次“最佳日记交流会”,在活动中,作者有声有色地朗读自己的日记,或表达心声,或抒写见闻。朗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集体品评,引导时注重提醒学生多提优点,少说缺点。这样既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同伴那里得到学习的机会,也是对被品评学生的最大激励。每一块金子都会闪光,即使是写得最差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总会有闪光点迸发出来,抓住这些闪光点表扬,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表扬时要具体,让学生明白好在何处,是怎样好。时间久了,原本总是被逼着写日记的学生也每天都能主动交日记,也总能在他们的日记中找出闪光点,加以表扬。类似这样的夸奖,既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自信,又是对所有学生的有效指导,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自觉性,让他们愿写乐写。
二、指导观察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这“源头”就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更是日记写作的“源头活水”。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少,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需要老师的引导。
1.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精彩
学生们的生活是多彩的,可是提到写作,他们仍然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学生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在平时教学和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做有心人。课间活动期间,要走入学生中间,与他们聊聊家常,交流生活见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例如,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家里有客人来吗?有什么开心事可以说给老师听听吗?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张开发现的眼睛,找到生活中的新鲜事,而这些都是写日记的好素材。
2. 带领学生创造生活中的精彩
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主动地创造生活中的精彩。大课间的各种比赛,活动课的各种游戏,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日记素材。把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创造、感知自己精彩纷呈的生活,为用日记记录生活提供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学生就能够轻松获得日记素材,提起笔来有话可说,学生不仅能够写出生活的气息,还在写作中真正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的日记便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动局面。
3. 在阅读中领略别人的精彩
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厚积薄发的道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喜爱的书。书读得多了,知识自然就厚实,有了读的“耕耘”,必然就会有写的“收获”。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选书、品书,辅之以主题明确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语言材料,还能够将读迁移到写,让读与写相得益彰。
三、教给写作方法
学生们都乐意用日记记录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常常也会遇到不会写的困惑,出现“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给予写作方法的指导和适当的规范性训练,让学生学会有序、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1. 利用课堂教给方法
语文课堂永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语文教材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练习中的口语交际,课文中的留白之处,都是学生写日记的源头活水。语文教材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立成熟的编排序列,教者在教学中紧扣写作知识点,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运用到写日记中去,学生多练多写,一定能提高作文水平。
2. 利用范文学会模仿
模仿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教材中的选文都经过精心锤炼,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上都是非常好的范例。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范文的构段谋篇方法,模仿语言的修辞方法。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学生在多次练习中一定能够逐渐掌握技巧。同学的优秀作品更贴近学生,模仿起来更容易,更便捷。当然教师在指导时也要强调有所创新,鼓励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叶圣陶.文章例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