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斌
摘要:教育现实的新变革,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学有优教”的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支持的要求更加强烈。基于群众观视域解读,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面临着来自学生、教师及教育“新常态”建设的现实挑战。守护课程领导力提升的精神根基、夯实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基础、丰润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职业品质等是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群众观;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5)01-0078-03
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根本工作方法。
“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是指教科研人员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感知课程趋势、调控课程实践、监测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践、激励课程改革、整合课程势力、倡导课程文化、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
学习理论,在理论运用中提升课程领导力;走进课堂,在科学实验中提升课程领导力;承担课题,在专题研究中提升课程领导力;互动共进,在合作交流中提升课程领导力。以李吉林、李庾南为代表的南通市优秀教师群体在创造南通教育辉煌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种种生动经验,对于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群众观视域下
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的现实挑战
教科研工作中的“四风”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如何认识教育及教科研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并运用改进策略和方法,切实践行和取得实效,是一项事关教科研工作改进的大事、急事。针对“四风”问题,应做好如下工作:(1)梳理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哪些是应做的?哪些是基层教师和学生喜欢的?哪些是不应做的?哪些是基层教师和学生不喜欢的?梳理出负面清单,用更多的精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如赛课,课堂教学评比,太多则滥,太滥则乱,乱则扰民,影响正常教学秩序。(2)要关注评比中的相关限制的科学性。如教学比武中对年龄的限制,那不合年龄要求者是否也能享受专业发展的平等权利?(3)举办学科教研活动应注意地区的均衡性。(4)加大文件的后续贯彻落实力度,强调“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5)课堂点评要实事求是,从有利于改进一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目的出发,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6)指导常规化。教科研人员经常性地到学校教研组、备课组去指导,及时找出学科问题,为学校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指导建议。(7)善于学习创新。教科研人员必须善于学习、落实与创新,为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献策。(8)教科研人员应合作共进,切实推进“共同体建设”。这八点意见和建议涉及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的制度设计、活动实施和内部管理,涉及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和教科研人员。
基于群众观视域解读,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面临着四大现实挑战。
第一,来自学生的挑战。尽管专职教科研人员不承担某一班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但讲座、命题、阅卷等直接面对学生。讲座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学生喜闻乐见,各类命题能否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经得起时代、历史和广大师生的检验,这类对于课程领导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零差错”挑战,具有“零容忍”的社会性品质,足以让教科研人员如履薄冰。
第二,来自教师的挑战。教科研人员组织的命题有失误错误,一线教师会有话说;教科研人员撰写的论文学术品位高,可操作性强,一线教师会仰慕并成为他的粉丝;教科研人员对于课堂的点评精准到位,优点充分肯定,缺点共同探讨,一线教师会欢迎并期待下次的“莅临”……上一堂好课,带一个好班级,写一篇好文章,命一套好试卷,做一项好课题,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追求的“五好”,必然对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接天气,有高度,有品位;接地气,有生活,可操作;接人气,会沟通,会研训。
第四,来自教育“新常态”建设的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对此,可将课堂结构切换的方向定位为:(1)深化课程改革,丰富立德树人实践创新内容;(2)顺应信息化时代,促进立德树人课模变革。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只要做有心人,即使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也可开发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只要做有心人,即使经验非常丰富,也该在别人否定自己之前自己否定自己,对于学生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再认识,对于学生甚至包括教师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的再认识,着力推进既有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教育在信息技术深度广泛应用的意义上,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素质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更加体现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当然,还有来自教科研人员自身的挑战,此处不再赘述。
二、群众观视域下
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一)谦虚谨慎,守护课程领导力提升的精神根基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学生需求的把控、课程文化的构建、课堂实施的调控以及课程实践的反思,教科研人员的课程领导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学生。从不以为“自己是谁”,虚心向行家、向老师、学生学习,在学习中夯实课程领导的底蕴。从不忘记“自己是谁”,谨慎对待自己课程领导的责任,谨慎做人、做事,严谨做学问,将失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自觉维护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的学养权威。
(二)深入一线,夯实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基础
实践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实践,孕育教育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彰显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力度和高度。课程的规划、设计、选择,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分配,课程支持系统的组织、沟通、协调,课程实施的监测、评价、改进,都有赖于课程领导力的有效实现,并在群众性课程实践中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而不断提升。教科研人员一旦脱离了一线,脱离了教师和学生,也就脱离了教育,那就只能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吓唬人,沉醉于过时了的过去的记忆,自以为是地评述教育的当下,成为一段段教育的笑柄。无数事实证明,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只能属于那些深入一线、坚守“介入式研究”、在教育现场摸爬滚打的人们。
(三)协同创新,促进课程领导力提升的智慧共生
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提升离不开协同。这种协同建立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之上,主张教科研人员参与行动研究,走进课堂,在经验反思中提升课程领导力;这种协同建立在有所准备的基础之上,主张教科研人员增强自主意识,自觉自信,在自我修炼中提升课程领导力;这种协同建立在科学体制的基础之上,主张构建研究共同体,在交往对话中提升课程领导力,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提升课程领导力。
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赢得主动、优势、未来,教科研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要从变化发展着的校情、学情、教情出发,综合考量教科研人员、校长和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切实关注各种领导力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作用机制,尤其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对于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反哺机制,动态完善教科研人员课程领导力进一步提升的途径与策略,确保课程领导行之有效。
(四)精益求精,丰润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职业品质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和慰问广大师生时提出了好老师的“四有”要求。精益求精,丰润课程领导力提升的职业品质,教科研人员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因为“梦想要以梦想去点燃,理想要用理想去唤醒”。“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
群众观视域下教科研人员的课程领导力存在于教科研人员“研究、指导、服务”群众的过程之中,彰显着教科研人员深厚的学识修养、高远的专业智慧和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2]教科研人员应倍加珍惜“被赋予”的课程领导力,着眼于教科研为民的各个环节,在系统和关节中把握局部,在历史和未来中把握现实,用更加专业的眼光去发现并帮助教师总结和提炼,用更加专业的水平去发现并帮助教师形成教学风格,促进教师反思和超越,并使之成为区域内外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区域教学质量,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为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深化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为中国特色课程理论的产生提供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N].中国教育报,2014-9-14(1).
[2]《中国教育报》评论员.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N].中国教育报,2014-9-13(1).
(责任编辑:陈向阳)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Masses
ZHOU Rong-bin
(Nantong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Nantong 22600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With the new reform of education reality, the broad masses have more demand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masses,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faces challenges from the students, teachers and "new norm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Laying a strong spiritu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are effec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the mass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taff; curriculum leadership; improve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