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诵读能力

2015-04-29 15:04沈晓辉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押韵韵味感情

沈晓辉

诵读是一种朗读方式,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朗读。一般的朗读和诵读都要求声音响亮,发音准确有韵味,但诵读更侧重韵味。古人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这里的声高,不仅指声音的响亮,也指要读准、读出韵味来。一般的朗读,特别是表演性的朗读,既要求带着感情读,也要求读出感情来,但侧重于带着感情读。而诵读虽然也可以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但更侧重于读出感情来。这是因为诵读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通过抑扬顿挫的吟咏,可逐渐悟出文章的内容、感情。一般的朗读基本上都是“照着念”。比如电台的播音员、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多是照稿子念。诵读却可以背诵,而且更能展示水平,效果更精彩,更能吸引读者。一般朗读,什么材料都可以,诗歌、散文都可以朗读;而诵读的材料应尽量是“美文”。因此,阅读的材料多数是古典诗词和现代佳作。

1.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自己的教学努力方向。培养诵读能力必然要多读一些课外材料,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学习与学生共同练习,而这些工作与考试没有直接关系。因此,便认为培养诵读能力是额外负担。其实,诵读是小学教学的必要补充,它对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意义重大。通过诵读,学生悟出一种学习方法,养成读书习惯,吸吮了传统文化的营养,对他们一生的健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从培养兴趣入手。小学生几乎所有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都与兴趣有关,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就更好。(1)让学生产生诵读直接的直接兴趣。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知道古代诗词都是唱出来的,先有曲,后填词,并让学生欣赏优秀诵读录音、录像,学生由羡慕而产生求知欲。(2)先让学生朗诵简单的材料,以获得成就感,巩固直接兴趣。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学生感到琅琅上口,并辅以一定的动作,既感新奇又充满自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最好通过示范来指导、纠正,不要有任何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表示。(3)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新的学习目标,形成新的学习动机,这是间接兴趣。应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不让学生产生不必要的心理负荷,并不等于没有任何压力,适度的压力是必要的,是产生动机的条件。把学习诵读的目标合理分解,既能把压力调整到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又能促进学习循序渐进。比如,发声响亮学生容易做到,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不丢字、不加字,不改变字的位置,学生也不会觉得困难,进一步要求抑扬顿挫并逐渐达到口读、耳听、心想的目标,学生就有可能在轻松的氛围下完成学习任务。

3. 教给学生诵读知识。这对提高学生诵读能力是很必要的,也是符合教学原则的。由于诵读材料中古典诗词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些与诗词诵读有关的内容。唐朝的近体诗只有五言句和七言句(即有五个字或七个字构成一句话),而且后三个字联系比较紧密,所以一个句子大致分成两部分:后三个字是一部分,前两个字或四个字为一部分,但每一句诗的节奏以两个字为一拍,这样后一部分的三个字就会出现一个字为一拍的情况,或者最后一个字为一拍,或者第一个字为一拍:xx/x或x/xx。读的时候,每一拍之后就要有停顿,一个字为一拍时,就要把这个字读长一些。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押韵,一般都是偶数句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而押韵的字一般都是平声字,即第一声字和第二声字,这样的字发音畅通无阻,所以读押韵字,声音要响,还要长一些。不过诵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由于每一位同学对诗的内容感情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诵读的表现也会不相同。

4. 改变评价方式。其实,这也是一个教学观的问题。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评价,我们已经习惯了枯燥的填空、选择答案,以及几乎千篇一律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并用干巴巴的分数认定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非常片面的。语文修养本身就包括读,但对读的能力的考察却没有有效的方式方法。往往给同学布置作业也有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内容,但学生读没读,老师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相应的手段检查,所以基本流于形式。建议老师坚持对读的能力的过程评价,把评价结果加权计入终结性评价。加强对平时读的能力的考查,说白了,就是将其成绩作为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这也许对提高学生诵读能力有点益处。

猜你喜欢
押韵韵味感情
押韵押出韵味儿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我给小鸡起名字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秋之韵味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