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班级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增强班级自身的育人功能,学界提出运用“学习共同体”理念来构建班集体。文章分析了班级共同体的内涵和特点:一是公正友爱;二是有效互动;三是共同愿景;四是文化规范,进而探讨了从主题班会、课堂共同体、网络共同体和共同体评价等方面出发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62-03
班级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单位,是一种正式的社会组织。学校一般将班级作为科层组织来建设和管理,讲求办学效率和教育理性。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班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面对班级中生源的层次良莠不齐和“90”后学生的个性张扬等特征,当下的班级日益表现出:生与生、师与生之间情感联结少,课堂教学效率低,日常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样,班级无法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逐步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探索班级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
班级是处于学校空间中的小共同体,也是一个完整的、相对自足的共同体。[1]从交往行为理论的角度看,班级应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初级群体,即学习共同体。[2]笔者拟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在高职院校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探讨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升班级的管理育人能力。
一、班级共同体的内涵和特征
在高职院校,一般各行政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但班级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正式的组织机构、清楚的组织规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3]班级结构通常是科层式的,班级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由个人在班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决定,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的,而不是自发形成的。班级还有明确的目标,主要为教学和日常思政教育服务。管理上有各种学校规章制度,以约束和协调班级成员的行为。在学生的交往和信息交流方面,重视正规的沟通渠道,信息通过不同的层次结构上传或下达。[4]
“共同体”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首先提出的概念,他把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划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交往互动,以日常真实的具体实践活动为任务,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通过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营造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文化,成员在这种学习文化中共同成长。[5]学习共同体是精神共同体,强调的是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的精神,因此,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使学习共同体的理念融入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班级共同体。班级共同体的成员是由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辅导员共同组成的,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以专业学习、思政教育、班级事务、班级活动为载体,在自主、多元的氛围下深层协作互动,逐渐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文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班级共同体的目的是交往和发展,学生的发展不仅是智力上的,也有道德上的、情感上的。这是一种精神共同体,学生情感联系紧密,团体意识强。
班级共同体有四个主要特征:一是公正友爱。友爱与公正是一个共同体的核心特征,这在班级共同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班级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只有通过一种与公正相联系的交往,才能产生相互间的情感联结——友爱。学生之间没有地位上的差别,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二是有效互动。班级内的学生每天都在相互交往,共同活动,他们都直接地对各自的理解产生影响。有效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共同分享集体的智慧和经验,促进个人认知活动能力提高。班级教育管理不再是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教师的专属,而是师生等多元主体经过博弈、沟通、妥协而达成的师生共同意志的结晶。[6]三是共同愿景。愿景是班级内所有成员(学生和教师)为了实现共同体发展的需要而达成的一致共同愿望和期待,“愿景是唯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容的人联结在一起”。[7]愿景一定是经过全体成员协商,把学生个体的目标与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能满足个人的期望和利益。它有引领学生在实现愿景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教育并采取主动行动的功能。四是文化规范。文化规范是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价值和观念凝聚而成的。在班级共同体中,师生之间有着共同的发展愿景,遵守相同的规则,有一些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班级共同体文化。班级共同体中把认同共同体规范的行为称为正当行为,违反共同体规范的行为称之为越轨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对学生个体行为起到自动规范和调节的作用,这也是化解班级学生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
二、班级共同体构建的设计策略
班级共同体的构建可有以下设计策略:
(一)主题教育班会推动与监控班级共同体构建过程
班级共同体的构建,一般需要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共享愿景、建立规章、解决冲突、沉浸体验和反馈信息,这是循序渐进构建的一个过程。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一个班级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推动与监控班级共同体的构建。主题班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与共同体的构建相互契合,有利于班级教育价值的培育。主题班会一般由班级学生自主开展,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要旨,尊重学生自主权,内容和形式相对自由,可根据共同体不同的成长阶段和学校教育主题自定议题。主题班会的效果直接反映班级共同体的构建情况。
其中,主题班会需注意:一是班会主题内容和开展形式选择要适合班级共同体的发展阶段。比如,共享愿景阶段,通过开展大学学业生涯规划与班级愿景相结合的班会内容,让班级学生亲历个人目标与共同愿景的构建过程,注意愿景的价值引领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二是在班级共同体还未建成时需要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参与主题班会,教师对构建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是主题班会多以宿舍为单位组织活动。这有利于宿舍共同体的形成,宿舍共同体也是班级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是班级共同体的关键
高校的工作重心在教学,班级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单位,学生专业技能的获得主要在课堂。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使用共同体的交往理念,那么很容易迁移到课堂以外的地方。因此,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是关键。课堂共同体的构建有以下可供参考的策略。首先,改变传统课堂组织形式,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运行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互动教学;第二,优化小组学习结构,采用异质分组原则,方便组内互助学习。同时,组间同质,班级各小组间能够同步学习;第三,学习场的教学设计,比如,基于问题的学习、认知学徒制、开放的学习环境等,焦点都是围绕如何在一个互动和参与的系统中促进知识的建构;第四,教师传递高期望,这是缓解目前高职院校师生“教学”关系紧张的有效方法,较高的期望值被学生内化后便会产生强大的动力。
(三)网络平台是班级共同体构建的有益补充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班级成员有了新的活动场所,即网络平台。由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不受现场“群体”的压力,学生可以更加自由、民主地参与互动,更加方便地资源共享,班级文化规范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因而,网络平台也是培育班级共同体的有效途径。目前,班级共同体借助的网络媒体主要有:QQ群、QQ说说、微信群、在线学习系统、班级博客等。课程上,教师可以建立课程学习平台,学生通过在线讨论和创作交流观点,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发展新知识;生活中,实现班级学生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有助深度合作;班级事务或者班级活动方面,利用网络信息发布快、开放度高、互动性强等特点,可以真正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参与。因此,网络共同体能够协助实现班级同学间的共同学习、生活互助、共同成长。
(四)评价机制稳固班级共同体的构建成果
评价机制对班级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根本目的是促进共同体的构建,能够稳固班级共同体的构建成果。首先,评价理念上,重群体评价,轻个人评价。课堂上,一般以小组合作为学习方式,那么就以小组为评价单位,评价内容包括: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互动情况、规则执行、讨论深度、观点的新颖性和成果的穿造型等;[8]班级管理中,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宿舍文化、文体活动参与情况、违纪情况等。奖励机制中,多设置团体奖项,减少个人奖项;在评价中,多评价团体,少评价个体,因为个人奖励和评价容易刺激评价的利益化倾向,使得学生之间产生畸形竞争和恶性竞争。第二,考核方法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要服务于定性评价。第三,评价主体上,实现多元化,多方参与评价,主要包括个人自评、小组评议和班级审核等。
参考文献:
[1]翟楠.教育共同体的类型及道德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2]赵蒙成.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J].教育评论,2003(1).
[3]赵蒙成.交往视野中的班级理念[J].教学与管理,2003(12).
[4]【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刘月红.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互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7).
[6]孙卫红.班级契约伦理的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2(4).
[7]【美】戴维·W·约翰逊、罗杰·T·约翰逊著.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曹鸿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