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富
摘 要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当地政府强化统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的政策指引下,得到稳步发展。但仍面临基础性地位动摇、生源存在危机、后续发展乏力等挑战。促进陕西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必须强化政府统筹,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实力;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和升学“两条腿”走路;增强服务意识,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陕西;现状;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7-0032-06
“十二五”以来,陕西省职业教育在当地政府强化统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的政策指引下,得到稳步发展,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促进就业和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分类与构成
2013年底,全省有中等职业学校567所(含技工院校251所),在校学生605558人,校均规模1068人;全省107个县区建成县级职业教育中心106个,中等职业教育县域覆盖率达到99.07%;全省建成省级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57所,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18.04%,建成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34所,占总校数的16.68%。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陕西中等职业学校数在2006年达到峰值,其后呈现出逐年减少的状况,这与生源规模变化趋势大体一致。
受产业布局特点直接影响,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呈现出覆盖面广、多样性强的特点。2004-2013年,陕西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在校生规模统计,见表1。
(二)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
2009年,全省教育系统管理的中等职业学校398所,当年初中毕业生663225人,普通高中招生334887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46420人(其中,职业高中招生196384人,普通中专招生46025人,成人中专招生4011人),在校生总数625507人(其中,职业高中在校生459014人,普通中专在校生155577人,成人中专在校生10916人)。历经5年初中毕业生连续下滑,到2013年,全省普通初中毕业生减少到455934人,减少31.26%,当年普通高中招生299383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163984人(其中,职业高中招生132023人,普通中专招生30374人,成人中专招生1587人),在校生总数454858人(其中,职业高中在校生339585人,普通中专在校生107875人,成人中专在校生7398人)。
通过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统计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可以看出,2013年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绝对数、在校生数居全国第14位,居西部12个省份第5位。按每十万人口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比率居全国第13位,居西部第6位。
根据对所调研的陕西省29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分析,在校生规模呈逐年递增的学校有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秦都区职业教育中心等6所学校,占调研学校的20.69 %,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的有陕西省旅游学校等13所学校,占调研学校的44.84%,规模呈明显下滑趋势的有西北工业学校等10所学校,占调研学校的34.48%。
(三)中等职业教育的布局与结构
1.中等职业学校分地区分布
经对全省316所中等职业学校,按地市统计,其中,关中地区(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杨凌)共228所学校,占学校总数的72.15%;其次是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和商洛)共45所学校,占学校总数的15.51%;再次,陕北地区(延安、榆林)共43所学校,占学校总数的14.24%。按照每10万人口拥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计算,关中地区分布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较大,其次是陕南、陕北分布学校数量较少,这与三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一致,见表2。
2.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分地区分布
通过分析比较陕西省各市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人口占比情况,可以粗略看出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程度。见表3。
如果按各地区每十万人口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数排列,居前3位的依次是杨凌(1795人)、宝鸡(1556人)、西安(1374人),排在后3位的分别是汉中(825人)、渭南(742人)、铜川(610人)。
3.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分布
从近年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专业规模统计分析看,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列前3位的依次是信息技术、加工制造和医药卫生,分别占到总规模的18.65%、15.99%和13.48%,就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模看,服务第三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而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规模相对偏大。见表4。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
影响职业教育培养能力的因素很多,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环境因素。一般认为,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设施设备是影响职业教育培养能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十一五”以来,随着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支持能力的提升,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培养能力,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1.校园校舍及教学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比较
据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5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占地面积27.26平方米(学校产权),生均建筑面积11.86平方米,生均图书藏量21.52册,生均拥有计算机0.094台,生均固定资产0.728万元。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持续建设,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校舍、教学设施大为改善。对2010年、2013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园面积、建筑面积、图书藏量和计算机拥有量及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等主要统计数据的绝对数进行分析,2010年较2005年均有大幅度增长,2013年较2010年亦同样大幅增长,但由于2010年学生规模急剧扩大带来的影响,教学基本条件随学生规模起伏变化较大。对照2013年各项指标看,生均建筑面积和生均图书拥有量与国家标准要求差距较大,生均占地面积与国家标准要求接近,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生均计算机拥有量值超过国家标准要求,这反映出陕西省在实施“民生八大工程”职业教育项目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方面的成效明显。见表5。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2006年以来,陕西省教育厅依托全省有关高等学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累计培训以“双师型”为主的专业骨干教师万余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逐步提高。但统计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远远高于国家181要求,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随着学生规模的减少,到2013年尽管生师比有所改善,但依然偏高。教师学历达标率逐年提升,到2013年已提高到82.38%,专任教师结构和高级职称比例每年提高约一个百分点,“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005年的10.95%提高到2013年的22.89%。见表6、表7。
(五)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自2005年以来,国家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出多项经费支持安排。一是国家发改委牵头实施的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一期从2006年起实施,每个项目中央财政支持大约400万元左右,2009年起实施二期建设项目,每个项目大约支持1000万元,每年安排陕西省的建设项目15个左右;二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每年安排陕西省建设项目30个左右,每年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资金大约6000万元;三是国家示范性中职校每个项目支持1000万元,陕西省立项建设34个;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助学金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2015年标准提高到2000元),免学费资金中央按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执行。
2008年以来,随着财政收入状况的明显改善,以及中央财政对西部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陕西职业教育投入状况得到改善,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得到加强。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重点建设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57所、专业性实训基地52个、精品示范专业206个;实施了“人人技能”工程,免费对50多万名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了助学金和农村学生中职免学费制度,累计资助贫困生300多万人,免除130多万人的学费,解决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
据调研统计,2013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较2012年增长6.07%,但学费收入在总收入中的结构比例明显偏小,说明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小,效益不高。2013年中等职业学校收入中,中央、省级财政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53.19%,而学费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9.24%,说明中等职业学校依靠政府投入发展的现实状况没有改变,学校自身发展能力十分有限。见表8。
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一)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地位动摇
发展职业教育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现实是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呈现“上热下冷”的状况。从国家层面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相继制定出台系列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利好政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也强调要“巩固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统筹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职普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促进普教、职教协调发展”[2]。但现实的情况是,“十二五”以来,初中生源锐减,而普通高中并未同比压缩招生规模,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出现严重的规模下滑,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出现办学危机。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办学困难,致使政府职能部门,也包括社会上出现了“还要不要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自生自灭”等论调。加之市、县两级政府长期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倾向,社会层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信念产生动摇。
(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生存危机
生源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2010年起初中毕业生规模逐年减少,而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基本保持相对稳定,导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连年大幅下滑。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不足15万人,仅为普通高中的一半左右,中等职业教育成为高中阶段教育的“短板”。按照2013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测算,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均招生265人,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招生数为两位数,陕北地区个别列入省上规划支持的县级职教中心招生仅为个位数。学校面临关门的境地。据来自县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校长反映,当地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缺乏统筹,在生源锐减的形势下,普通高中招生计划没有同比压缩,有的甚至放开普通高中招生,任其发展,严重挤压中职招生空间,致使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生存危机。
(三)中等职业教育后续发展乏力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中等职业学校仍未摆脱普通高中办学思维和模式,教育观念偏离职业教育实际,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看不起、瞧不上职业技能培训;在工作重心部署上,重招生、轻教学,舍不得为教学投入,舍不得为学生实习实训投入;这诸多问题的存在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没有能够发挥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又失去与各类培训机构以及普通高中的竞争优势,逐渐沦为“末流教育”,后续发展困难重重。
三、陕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强总理做重要讲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3月,陕西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目前,破解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有非常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根据陕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笔者认为,推动陕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发展,瞄准产业、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走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之路。
(一)强化政府统筹,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实力
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一直是困扰陕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2014年底,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6年,通过资源整合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由现在的567所缩减到300所[3]。目前,这项工作在西安、宝鸡、渭南、榆林等地不同程度遇到一些阻力,人社部门因为部门利益受到影响,推动力度较弱,需要省级强化政府统筹,采取先理顺管理体制,再统筹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另外,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数量,可以借鉴上海、江苏、宁夏等地做法,根据陕西省未来人口、生源规模,合理确定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数量,确保每所学校办学规模达到国家设定标准1200人,彻底使中等职业学校摆脱生存危机。
(二)统筹规划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从表象看是招生难的问题,但最根本的问题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需要,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缺乏与地方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竞争优势弱。破解这一难题要求以市为主,统筹规划布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政策,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专业建设,走专业化、特色化办学之路。努力做到专业设置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坚决摒弃专业跟风现象。
(三)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和升学“两条腿”走路
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不是只有面向社会就业这唯一的方向,适应市场对高学历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促进有升学愿望的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是破解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发展难题的途径之一。要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按照学生就业与升学需要,实施各有侧重的针对性教育教学。利用教育发展调节规律,组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基础理论知识较好的学生通过升学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同时,也要考虑就业学生的技能需求,继续加强职业技能教学与技能培训,确保毕业生升学与就业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过硬的技术技能。
(四)增强服务意识,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
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是分布于各县区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具体到一个县区,中等职业学校一般只有一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不仅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任务,作为县域职业教育的“中心”,它还承担着开展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的重任。从近年来发展效益好的中等职业学校看,无一不是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主动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在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减少而资源整合又不到位的情况下,鼓励、引导并支持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好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无疑是中等职业学校一项重要的道路选择,也是中等职业教育提升服务能力的体现。
四、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
发展职业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既是教育改革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经济和民生问题。当前,我国处在人口红利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拐点,这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和人口红利,是陕西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必须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省政府《意见》精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定位、要求,坚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动员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战略思考,深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措施,解决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政策舆论环境。
(二)完善制度设计,保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通过落实省政府《关于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将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和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工作落实到位,淘汰一批办学不达标学校,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进而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二是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促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出台政策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解决好学历、师资等瓶颈问题,破解职业教育小而散、招生难、层次低等难题,构建起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的完善体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三是推动人大立法机关尽快研究审议《陕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落实企业办学主体责任,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
(三)中等职业学校要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缺乏竞争优势,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需要。长期以来,受招生难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工作的重心始终在招生上,自上而下,大家普遍关注的是生源,是规模,而忽视了人才培养质量。随意缩短学制、提前实习就业、甚至有的“借工学结合之名,行劳动力资源中介之实”,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成了劳动力资源市场的买卖品,严重败坏了中等职业教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当前,面对发展困境,中等职业学校应该认真反思,切实把内涵发展作为扭转学校发展困局的一剂“良药”,静下心来抓质量,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
(四)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向市场办学,勇于改革创新
面向市场就是面向企业用人单位需要,面向市场就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办学。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要勇于开拓创新,打破固有条条框框束缚,通过改革走向成功。一是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依靠当地企业开展“院校合作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把学校变成企业产业工人输送基地、在职职工培训基地和产品研发基地,把企业变成学校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培养适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区域转方式、调结构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二是强化校企协同育人。根据区域产业实际情况,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促使学校技能教学内容更规范、更标准,专业设置更贴近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丰富专业建设内涵,学校与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确定课程设置、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共同构筑实训环境,共同强化过程管理,形成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利共赢局面。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
[2]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Z].陕政发[2015]9号.
[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意见[Z].陕政办发[2014]1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