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硕明 尹兰
摘 要 信息技术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要与企业工作岗位情景紧密结合,开发高职多媒体课程资源应将对企业工作场景的精确描述作为教学分析的起点,在数字化资源体系中融合课程知识体系和岗位技能。
关键词 工作岗位情景;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44-03
作者简介
李硕明(1981- ),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中山,528404);尹兰(1979- ),女,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
2015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课题“信息技术背景下物联网应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GDJY-2015-F-b050),主持人:李硕明
在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移动化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正在经历巨大变革。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工具,移动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普遍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教育云”和微课程等新技术使课堂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1]。如何将企业工作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融入数字化教学实践中有待深入研究。
一、面向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型
面向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型可分为如下四个环节:企业工作岗位的情景描述、面向岗位的教学过程、教学安排与环境设计以及课程执行与评价,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型以企业工作场景的精确描述为教学分析的起点,通过资源分析、需求评估、任务分析、学生分析四个步骤确定教学目标和策略,协调课程知识和岗位技能在数字化资源体系中的融合,由此总结出适应该情景下信息化教学的常见模式,并通过课程评价不断优化教学安排与设计,构建一套科学支撑数字化教学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型。
(一)企业工作岗位的情景描述
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在知识和工作岗位之间建立一种高度匹配的关系[2],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效果。工作岗位情景就是连接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桥梁。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应对应工作岗位情景,把专业知识、技能和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典型工作样本的工作环境、职责、性质、任务、内容等加以清晰描述和定义,用以指导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执行和评价。
企业工作岗位情景的精确定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核心,明确课程的职业导向性。课程教学过程应与工作过程保持一致,充分体现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二)面向岗位教学的过程
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体系的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明确三个层面的定位,即专业所面向岗位的定位、岗位工作任务的定位和课程任务中职业能力的定位。工作岗位的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法,是职业教育课程其他定位的基本依据。面向工作岗位情景的教学,是一种以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交互式教学,需要学习者先发现职业岗位中的问题,带着这些岗位问题和疑点回到学校接受教育,在复杂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重组和迁移。因而,学校的课程教学需要重新构建或者模仿职业工作过程,把传统的课程讲授转变为跨学科的学习并按照行动模式重新组织传统课程内容,通过“从职业领域中来,再回到职业领域中去”的方式产生持续的教学效果[3]。
(三)教学安排与环境设计
教学安排与设计不但包括理论课程的设计,也包括实践实训环节的设计,还包括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的设计。纵观当前的课程教学,理论课程的设计模式已发展得比较成熟,而实训教学及其教学环境的设计相比应得到更多关注。
实训教学可分虚拟实训和模拟实训两大类。虚拟实训是指运用计算机网络,在虚拟环境下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模拟实训是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在信息化背景下,虚拟实训当中的仿真教学应得到更广泛的重视,通常在需要大量耗材或昂贵的训练器材才能完成的技能训练可由仿真训练完成。仿真训练能使学生在更加真空的环境中进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工作的过程,训练操作的技能与技巧,从而形成特定任务下的心智与行为习惯。
(四)课程执行与评价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课程评价体系,能对于人才培养起到检验、反馈、激励的作用。教师应当把质量评定作为核心的教学环节,敏锐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中应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质量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学生的学习特性、动机和自我管理,关注学生的收获和主观能动性,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在岗位化的教学评价当中,要面向岗位核心技能考核指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试,尤其要全流程关注职业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和目标承诺,对课程的合理性作出价值判断,给课程决策者提供信息反馈,使课程执行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作出适当的控制,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兴趣学习。
二、面向岗位情景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观点,教与学的过程中应当向学生提供充足案例和问题,以及发现和解决相应问题的程序、知识、资料等系列学习辅助材料,支撑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实现示范教学、资源搜索、学习记录等功能的支撑,将实体硬件与教学资源紧密捆绑,实现教材与软件、硬件资源的统一和对接。面向企业工作岗位的“立体化”数字教学资源体系包括四个方面。
(一)企业工作岗位情景描述集
企业工作岗位情景描述集包括本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群以及具体工作岗位的说明,具体工作岗位描述主要包括工作名称、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任职资格、绩效考核指标等的详细定义和说明。现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综合布线工程实践课程中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中级设计工程师岗位)为例说明,其职业能力描述如表1所示。工作岗位情景描述在教学资源体系中起到教学目标向导的作用,具体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应与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任职资格建立起映射关系,并通过课程考核之后岗位胜任度评价来调整课程的教学重点和修正教学模式中。
(二)微课资源集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相互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是一种新型学习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持移动数码设备和无线网络将越来越普及,微课所支持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利用学校校园网络搭建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更好地为本校教师和学生服务。一方面,教师可以迅速快捷的共享自己的微课资源,进行维护管理和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并对学习进行评价。微课资源内容构成上,既要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点概括、微课视频、自学评价、知识拓展,同时整体资源集还应当包括体验项目工程包和体验项目指导手册。微课资源要充分考虑到内容的恰当性、丰富性和真实性,比如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是否紧密、直接来自于企业的资源所占比重,等等。为了便于资源的搜索和学习资源的推荐,资源集需要通过同步配套微课资源导航平台来提高利用效率,使微课资源集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三)课程实训教学环境集
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是能够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多媒体交互式教学、虚拟实训教学等多种课堂模式的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最好载体是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4],建立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创新实验实训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实践式学习,通过实现场景重现的方式加深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完成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的融会贯通,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和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有效控制教学成本,充分满足课堂的交互式教学和课外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教育实训教学应突破在学校情景中获得知识的局限性,将实训成果归纳和总结往真实情景迁移,将相关技能和知识应用到真实的业务情境。通过建设教学资源库,将多样化详述实例与多重视角下的问题解决型任务相结合作为教学方法促进有效迁移的学习。简而言之,在共享型专业实训平台建设过程中,要体现高职高专的特色,要结合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模式集
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模式。实践当中要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加强教学设计、优化组合研究教学过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主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型学习模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任务驱动模式、基于网络的协作研究模式。
参 考 文 献
[1]李永鑫.信息技术正在带来哪些教学变化[N].中国教育报,2014-10-12(7).
[2][3][德国]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73.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14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orking Position Scenario Oriented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Teaching Model Selecting
Li Shuoming,Yin Lan
Abstract At present, teaching pattern reform und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ckground is a research hotspo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combine with company working position scenario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media course resour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regarding the precise description of working position scenario as the starting of teaching analysis, and integrat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and position skills into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 system.
Key words working position scenario; digitalization;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model
Author Li Shuoming, lecturer of Zhongshan Polytechnic (Zhongshan 528404) ; Yin L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