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丽
我市青年教师优质课的评比早已降下帷幕,但是参评的教师的几个画面依然定格脑海中。本次比赛的课题是“酶的作用和本质”。众所周知,本节课题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让学生主动分析出酶促使细胞代谢快速进行的原理──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二是体会在实验中如何科学地控制变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次回忆这点点滴滴,反思其中的原因,却别有一番滋味。
1.反思引入课题的问题情境
记得评比课中,一女教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说:“今天的你是昨天的你吗?”她想说细胞代谢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那么由细胞构成的个体实际上也是不断更新的,今天的你当然已不再是昨天的你了。但是学生一片茫然,因为问题太大,不知从哪个角度入手。相比较,一位男教师利用了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帮助学生回忆了鸟类的消化系统组成,消化的分类和场所等初中知识,老师用ppt展示了斯巴札克尼的实验,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什么使肉块消失了?老师的提问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为基础,让学生顺着已有的梯子爬上去,自然又生动。问题的出现富有逻辑性、层次性,能更好地激发探索的兴趣。
反思:古语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去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为了保证问题的探究性,一要选好角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要体现广度,面向全体学生;三要把握好难度,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达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效果。
2. 反思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
2.1 教师的“导”
2.1.1 如何创设情境加以引导
如何引出这个实验的探究目的和自变量,是需要费心设计的环节。既要把学生引导到酶作用探究的主题上来,又要使学生能提出问题、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几位老师给出了不同的设计思路。有一老师直接照本宣科,让学生自己看实验过程,然后把书本实验设计成表格,投在了黑板上,然后老师就认真做起了演示实验。这当然是完全背离学生自主探究酶的作用这个主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演好引导者、帮助者这个角色。另如,有老师提出问题:H2O2在常温下缓慢分解,你能想办法加快其分解吗?依据学生的初中化学知识,学生马上会说出MnO2这一催化剂。老师随即投影H2O2的使用说明书,引导学生找出H2O2在什么条件下分解?有了这些铺垫和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进行对照实验的设计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稽之谈。
2.1.2 如何巧妙机智进行疏导
通过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学生感受了酶的高效性。但是酶的作用机理却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活化能”的概念。有一个画面至今印象清晰,老师展示了一个动画,模拟反应物发生反应的条件就是要有足够的能量。很多的反应物(用小球表示)不停上下运动,当它们越过一障碍物才能发生反应。然后模拟加热,小球获得了能量,所以好多都越过障碍物。最后,提示学生还有别的办法使更多小球发生反应吗?学生立刻联想到把障碍物降低。活化能的概念也即呼之欲出了。老师通过两手模拟降低活化能的效果,酶的作用机理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再利用曲线图来描述H2O2酶的高效性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2 学生的“学”
这节课有些目标是容易达成的。比如对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即可。但是老师习惯控制学生,学生的回答如果有所偏颇,老师就无所适从了。我们看到,有1位老师直接把这个实验演示了,操作着实准确。还有一位放了一遍录像,现象可谓清晰。这样的做法,实际剥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如果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有一些小插曲、小纰漏,难道不是更真实?学生的真实体验是无人能替代的。有的老师一边抱怨自己的学生能力太差,一边又事事代劳,看似老师很卖力、很辛苦,其实是偷懒的做法。
反思: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但并非意味着教师就无足轻重了。教学是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但从学生的认识活动看,他们是否具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积极的学习行动,则是一个决定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和学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3 .反思教师的机智
在“比较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有位老师进行了学生分组实验。但是有一组粗心的男生用了同一支滴管滴加FeCl3溶液和肝脏碾磨液,所以两支试管中H2O2的分解都很激烈。聪明的老师随即让他们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全体学生帮助他找到了原因。学生对酶的高效性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懂得了对照实验中的变量控制原则。这样的处理体现着老师的聪敏和魅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机盎然和鲜活的。
另一位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等他把所有的对照实验做完,想把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看时,由于反应时间太久,O2已经跑没了,所以熄灭的卫生香都没复燃。他不停的重复实验,急得满头是汗。我当时想,他为什么不尝试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如果学生从老师的失误中找出原因,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究其原因,可能老师自己根本没预先做过这个实验,对实验的变量控制原则也只是书本上得来的理论而已。
反思: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劳动,尽管教师认真准备,但仍不能避免自身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误。出现失误并不奇怪,尤其对于一些年轻的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关键在于教师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种失误。同时,学生思维活跃,视野有时比教师开阔,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知识修养,还要具备灵活地运用知识、机智地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的教学机智需要青年教师不断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才能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