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晶
【摘 要】 执政党建设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与国家长治久安,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以来注重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在当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样的语境下研究任弼时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任弼时 执政党建设 思考
【作者单位】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3-0039-02
执政党建设关乎党的生死存亡与国家长治久安,是我们党长期执政以来注重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对此深切关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研究任弼时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很有借鉴意义。
一、任弼时提出了和平环境下执政党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的重要思想
十年内战期间,党领导的各苏维埃根据地的中心工作是打土豪分田地,没有建设工作。抗战爆发后,在统一战线背景下,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得以合法公开存在。任弼时认为,在这种相对和平环境下,党面临的基本任务就是建设。
1. 必须让全党从思想上重视经济建设。任弼时多次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1941年2月他提出,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任务有两项,其中之一是搞好经济建设。1944年4月,任弼时更是在边区高干会上明确谈到,革命是为了建设,而发展经济正是建设的根本所在。在党的七大,任弼时进一步强调,人民政权从建立开始就离不开建设,因此,全党都必须认识到建设的重要性。
2. 提倡认真探索经济规律,培养专门人才。随着边区经济的发展,有许多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物价如何稳定、贸易怎样运营、财税政策如何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等。这些问题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因此任弼时提出,要在实践中认真摸索,发现经济建设的规律性。为了更好地探索经济规律,任弼时提出“必须培养大批建设工作干部”,“还要使他们专门向贸易、金融、财政和管理企业方面去发展培养成为我们建国的专门人才”。
3. 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任弼时指出,首先,要打破公式主义,培养独立创造精神。他认为,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次,必须建立有组织性、计划性、经常性的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翔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周密的组织工作确保计划落实,并经常性的审查监督。此外,要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发动党员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主监督。
二、执政党应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修养
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增强党性问题的。1941年,抗战进入关键时期,党的地位日益重要,对国家与民族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1941年7月1日,中央发表了《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随后,任弼时发表《关于增强党性的报告大纲》《为什么要做出增强党性的决定》,对《决定》作了深入分析,阐述了党性锻炼的重要性,并就如何锤炼党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 任弼时对“党性”概念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在任弼时看来:“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任弼时较早地对“党性”概念作了马克思主义的阐述。这对于当时澄清一些错误模糊认识相当必要,为毛泽东同志“主要从思想上建党”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任弼时还提出了衡量党性的标准:第一,能够认识与了解人民利益和党的利益是统一的,从而发自内心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不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自觉提高理论素养与政策水平。第三,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的关系,始终坚持个人服从于全局,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四,正确认识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少数要服从多数,个人要服从于组织,这是民主集中制的要求,也是党员阶级品质的体现;第五,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善于在个人实际工作中联系群众,在思考问题时想到群众,时时处处体现出为了群众,真正和群众建立密不可分的联系。任弼时提出的这五个方面的标准,体现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内涵所在,更是在具体情况下衡量党员党性修养的重要标准。
2. 执政党对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必要性。任弼时指出,增强党性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与环境决定的:第一,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长期生存的土壤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复杂的阶级关系与思想观点,势必对我们的党员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随着党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敌人倍感紧张,妄图威胁、分裂和瓦解中国共产党的活动逐渐加强。第二,党员人数激增,个人素质有差异。任弼时认为,我们的党员人数从抗战前四五万人发展到八十万人,新加入的党员占绝大多数,他们未经过党性教育和锤炼,而且他们的成分是复杂的,会把各种非无产阶级的观点带入党内;同时,我们党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多数的党,他们带有自身阶级局限性。第三,党处于长期分散的游击环境中,许多同志在被分割的小块区域进行斗争,容易滋生个人主义的倾向和现象,对党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部署和决定不理解,贯彻不到位,对中央缺乏尊重和支持。第四,从我党历史来看,抗战以来,党内发生了张国焘叛党这样的严重事件,警示我们必须对党员加强党性教育。
3. 运用马列主义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任弼时认为,党员增强党性修养应当联系党的历史与现实情况。而参照历史与现实的种种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发现,增强党员的党性,关键是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第一,提倡学习、精通马列主义理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党的创建差不多同期,这样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是很方便的。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党内出现了许多教条主义者,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和考察,不重视先进理论与具体土壤的结合问题,只是把马列主义理论教条化,照搬照抄教条,给中国革命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任弼时认为,我们提倡的学习,应是“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的精神与方法”。第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党战胜教条主义的有力法宝。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是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必由之路。
三、执政党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1. 减轻群众负担,使人民丰衣足食。任弼时向来重视减轻人民负担,让群众丰衣足食。在陕甘宁边区,任弼时调查研究,多方计算,连干部每年用油量、用墨水的年开支都精细计算。他说,要在保障延安脱产人员生存和事业发展前提下,照顾群众生活。只有实现人民丰衣足食,才能谈提高人民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使人民对党拥护,对生产生活有积极性。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任弼时特别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事实证明,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人民群众选择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因所在。
2. 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任弼时是发展党内民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认为,“要推广党内民主化,一切问题要发动党员详细讨论”。发展党内民主,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每个党员的经历与所处环境千差万别,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自然有差异,势必造成党员之间有分歧。任弼时认为,解决分歧凭借强制手段无法直抵人心,一味不加约束、放任自流亦无法使分歧自动统一,最好的方法应当是依靠民主,不断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他指出,要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有效手段不断扩大党内民主,把平等的民主精神运用到工作中。当然,发展党内民主,并不是否定党的领导,而恰恰是在加强党的领导。任弼时在强调扩大党内民主的同时,反对走向极端。他认为,极端民主化的倾向是不能容许的。发展党内民主,为发展人民民主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人民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党内民主。任弼时提出,我们党要有效领导人民民主,必须首先发展好党内民主。有了党内的民主,人民的民主才能真正建立。这一观点,不仅阐述了两者的辩证关系,还提出了发展人民民主的重要途径。
3.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群众路线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任弼时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他指出,中国共产党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民群众的利益,群众的需要是我们的党提出主张和政策的首要考虑因素。只有坚持把群众利益作为首要目标,坚持群众路线,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得以确保。因此,我们的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关注我们工作作风中是否存在脱离群众的倾向并加以自省和纠正,真正做到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为了使全体党员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任弼时明确提出要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评判党员党性修养的标准之一。他指出,党的组织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了群众的支持,那就相当于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党的战斗力和竞争力。一切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在执政条件下自身建设的需要。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