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禄
素质教育至今成为全体教育者的共识,走过了艰难的道路,当下,可以说素质教育才真正进入了实质性的攻坚阶段。要使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到实处,开花结果,关键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的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应做好以下三个转变。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是个老话题,但依然是新问题,是迫切的问题。因为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发展的事业,因而教师的教育观念实质上也是要不断转变和更新的。
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所有这些,是否能真正被我们的教师所理解、所接受呢?是否能真正转化为教育中的自觉行为呢?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带来的必然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方位改革,如竞争上岗、优胜劣汰,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等等。层层改革的力度如何,改革的步子大小如何,这些都与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程度密切相关。
观念的转变是最难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尤其难。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学校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普遍大大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滞后于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滞后于市场经济运作机制下的其他群体。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决定了学校素质教育发展的水平。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角色意识
教师就是教师,就是要教育学生,这话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这话说出了教师主要的职业特点;说不对,是因为这话中含有浓厚的师道尊严的味道。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意识,由板着脸、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形象转为走下讲台、走向学生、和蔼平等、民主商讨的形象。这种角色意识的转变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师的教育角色由传统的“灌输型”、“专制型”转变为素质教育下的“引导型”、“服务形”,其中一个重要内核是教师民主、宽容意识的确立。我们常常羡慕:西方的教师不像是教师,而更像是学生的朋友;我们也常常感叹:中国的教师不像教师,而更像是学生的敌人、对头。这种差异,来源于我们教师传统角色的错误定位。在这种传统角色意识下,我们的教育是在不断地扼杀个性,不断地强化僵死的模式,而这与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教师树立民主的、宽容的、平等的角色意识,就是要真正“以儿童为中心”,就是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谈及课堂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高质量人才。
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教师的自我革命,是对传统文化中等级观念的改革,是专制观念的革命。因此,可以说转变教师的教育角色意识,是深化素质教育不可逾越的必然环节。
三、转变教师教育情感的传达方式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学生成绩、激发学生潜力的重要途径。问题是,教师常常习惯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非智力因素的各种大道理,这种方式有效但有限。教师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教育情感投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坚强、忍耐、专一、惜时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师身教的重要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以自身的情感教育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非智力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教育情感方式。
没有教育情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但是,传统上对教育情感的理解多局限于教师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上,而较少注意到教师非智力情感因素本身就是教育的一笔财富。素质教育客观上就要求教师首先开掘自身非智力因素教育情感的现实资源,并使之成为教育和启迪学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非智力因素教育情感最有效的传达方式,是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有意地发挥教育情感的示范和感染作用,这也正是教师转换角色意识、民主平等作风的深化。所谓情感传达方式的转变,说到底就是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以自身非智力因素情感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情感的教育。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转变教育情感传达方式,将始终伴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每一步。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落实在课堂上,才可能谈及课堂教学方法的真正改革,也才可能真正树立评价学生成才的新标准。所以说,三个转变的状况如何,可以看作评价一个教师素质的尺度,进而也可以看作是评价一所学校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的一个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