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上善若水

2015-04-29 08:35张国仕毛俊岩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3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教育家育人

张国仕 毛俊岩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的好榜样”之一、扎根于深山的哈萨克族女教师努尔古丽,就是我们人民教师心中的标杆。她的师德素养一言以蔽之: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的《道德经》。其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又不争名利。这也正是为师之道。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为“传道、授业、解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和谐施教,悉心育人。

众所周知: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高素养的教师,怎么会有高素养的学生呢?“打铁要靠本身硬”。我们教师只有“上善若水”,厚以载德,传承修养,加强素养,方能胜任平凡之中所蕴含的不平凡的本职工作。

一、敬业、乐业——“忧道不忧贫”

时至今日,“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的传统偏见仍在作祟;因“这山望那山高”而跳槽者更是屡见不鲜;不安心于本职工作,敷衍塞责者也大有人在……由此可见,缺乏敬业、乐业的默默无闻的奉献情操,就不会有战胜困难的力量和信心。

据《论语》记载,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他的学生冉伯牛患了恶疾却无人敢去探望之时,他却只身前往,而且不顾劝阻,执手相慰。近代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他视之神圣而崇高的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需要,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洋博士”、“大学教授”的桂冠和优越舒适的生活,脱下了西装革履,换上了布衣草鞋,行走乡间,奔波劳顿,却甘愿吃苦受累,任劳任怨,致力于创办晓庄师范,大办平民教育。其间,他屡遭反动当局的种种阻挠、破坏与恫吓、抓捕,仍矢志不渝,对我国平民教育事业的开拓、发展功不可没,实践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铮铮誓言。的确如此,“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之源啊!

二、诲人、育人——“润物细无声”

常言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教师不仅要有拳拳爱心,还要精通业务,做教书育人的行家里手。对于学生,有时要宽严相济,有时要因材施教,有时要“对症下药”……教师既要做学生的师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又要做学生的父母,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还要做学生的朋友,息息相通,亲密无间。鲁迅先生在大学任教期间,宁可自己借债去资助贫困生,而且带病工作,为学生改稿,指导文学青年的成长,以致劳累过度而吐血。

大家所熟知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师职业不被任何人所青睐之时却转行从教。他愿自己像“一滴水,淌在学校的园地上,用自己每天做16小时工作的实际行动,用自己踏踏实实,呕心沥血,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辛勤劳动”,去“培养20年后我们国家的一代新人。”言为心声。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上下求索……他诲人有方,育人有法——“桃李满天下”。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呢!

三、当律己、克己——“正人先正己”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要尽职尽责,还要用严于律己、表里如一的榜样作用于学生,使正能量得到有效的迁移,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当处处以身作则,事事率先垂范,时时为人师表,如此才堪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在七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把自己的年华与精力全部忠诚无私地奉献于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教育事业,被他的学生毛泽东赞誉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在抗战胜利后,积极支持“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的北平,他贫病交加,无钱就医,全家十余口人连吃的都不够。但当他得知北大教授们起草的“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征集签名时,便毫不犹豫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说:“宁可贫(下转 57页)(上接 58页)病而死,也不领这种侮辱性的施舍。”直至辞世前,他还叮嘱家人:不领美国的所谓“救济粮”。他的这种被儒家所倡导的“慎独”的高风亮节受到了毛泽东的盛赞:“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美德有如名香”,此言不虚呀!

“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我不再认为这是有人有意在调侃了,而且我早已确信:这是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进步与发展是不能离开教育的,更不能离开教育的承担着——教师”。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但我们的梦想与追求会永远年轻,会永远朝气蓬勃,因为我们在履行使命——“欲栽大树柱长天。”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当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恰似“清溪奔快,不管千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教育家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与儿童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之三)
上善若水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上善若水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