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网络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研究

2015-04-29 07:42卢艳张永理
宁夏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互助养老社会支持

卢艳 张永理

摘要:互助养老继承了农村互助传统,契合了熟人社会的人情特点,通过引入政府、社区、亲友邻里、老年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因素重构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降低了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引发的养老风险,提高了老年人汲取社会资源的能力。

关键词:养老方式;互助养老;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5)03-0069-0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巢老人的数量大幅增加,由此产生养老难题。2008年以来全国各地兴起多种互助养老实践,形成了一系列模式,如河北肥乡模式、湖北恩施模式、陕西横山模式、福建罗源模式等。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出发,分析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构成、规模、紧密度等因素,研究互助养老兴起的原因、作用与效果。

一、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社区的养老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不断转型。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开始自愿向市场转移劳动力以获取更多的收入,民工潮随之兴起。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长期外流,农村社区空心化现象产生,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加。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空巢家庭为1 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老人为1 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数量的69.79%”。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并且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城镇化进程使得大量年轻劳动力迁入城市,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得到缓解,而农村老龄化趋势则更为严重。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少子化趋势促进了农村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核心化,老人与子女分居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弱化。

受劳动力外流、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老年人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支持网络发生变化。老人多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常年不在身边,无法提供相应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而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方式发展缓慢。空巢老人养老难问题开始凸显。一是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水平低,日常生活与医疗保健费用支出负担较重,很多老人因病返贫,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村空巢老人照料缺失,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下老人日常照料主要依靠子女,随着子女的外出,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空巢老人多数自我照顾或无人照顾。三是农村空巢老人心理慰藉缺乏,由于子女外出缺乏对父母足够的关怀,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大幅上升。据华中科技大学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农村老人的自杀率从1990年的01%上升至2010年的0.5%,绝望、孤独成为农村老人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呈上升趋势。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不容忽视。

二、21世纪初互助养老的兴起与发展

在现有的养老方式不足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背景下,2008年起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互助养老实践。关于互助养老的定义,目前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朱传一认为,“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模式的优势,在老人们熟悉的环境中,主要依靠社区集体力量解决老年人问题。老年人互助组合最先是由社区中具有知识技术专长、奉献精神的老人组织部分健康的老人帮扶困难老人,互助友爱是老人们互助的基本守则”。刘雪成将互助养老定义为“依靠家庭成员以外的非老年人以及相对年轻、健康的老年人照顾年老的且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两类人群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结合以上学者的定义,本文认为互助养老属于社区养老,是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外的同龄人或其他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结合起来相互扶持、照料的一种养老形式。

从实践中来看典型的互助养老实践包括肥乡模式、恩施模式、米脂模式、罗源模式等,其中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是肥乡模式。肥乡模式是由河北肥乡县前屯村村支书蔡清扬2008年创立的。2007年初作为村支书的他看到近些年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年轻人不与老人住在一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数量增加,其中独居的老人很容易突发疾病死亡而无人知晓。正好当时村里小学因合并闲置下来,因此萌发利用闲置小学建立互助幸福院的想法。在互助幸福院成立之初,当地的镇政府提供了一些集体生活用品,2008年的后半年,政府开始给予相关的政策资金支持,规定每建成一套互助幸福院,配套措施由政府承担,住满20人的,每年给5 000元运行经费。形成了以“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为原则,“集中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集体建院,即由村集体出资或利用集体闲置房屋建设互助幸福院,并承担水、电、暖等日常开支,县财政对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运行、生活配套设施给予适当补贴。集中居住,即本着子女申请、老人自愿的原则,凡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空巢老年人,由其子女与村委会签订协议后免费入住。自我保障,即入院老人的衣食和医疗费用由其子女承担,五保老人生活费用由相应供养人负担。互助服务,即不设专职的服务人员,老人在互助幸福院内互相帮助、共同生活。2013年4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全国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发展。

在肥乡模式推广过程中,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出多种形式的互助养老实践。如恩施模式是以老年协会为核心的互助养老模式,由村内声望较高的老年人发起老年协会,针对当地的养老现状,开展了多形式的养老活动包括组织精英老人与困难老人结对帮扶、划片开展群体性互助养老、组织老人学习政策法律更新观念、调节家庭养老纠纷、协助老年人维权、组织老人编排歌舞开展多种文娱活动等等。米脂模式是建立在邻里互助基础上的互助养老模式,由政府出资选聘当地妇女在村内组成邻里互助小组定期上门对邻居空巢老人开展家政服务,为老人提供卫生安全、家务料理、生活陪护、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罗源模式是由当地慈善总会发起的互助养老模式,慈善安居楼项目是由福州市慈善总会发起旨在帮助农村地区孤寡老人解决养老问题的公益项目,由慈善总会出资在村内建立慈善安居楼,将村内经济困难、无房或者住在危房里的老人组织到一起生活,集中供养、互助养老。

三、互助养老中社会支持网络的变化

社会支持指的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从其他个人、团体或社会组织中获得的物质、情感、信息和归属等方面的支持。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重要分支,国内学者一般倾向于将社会支持网络视作个人能够借以获得各种社会支持的网络,用网络分析法对个人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规模、紧密度、网络趋同性、网络异质性、网络关系的多重性、网络关系的强度和网络关系的构成是个体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结构特征。

首先,从互助养老的兴起来看,互助养老是农村老年人面对养老支持困境的一种现实回应。在已有的研究中,贺寨平在2000年根据抽样调查方法得出“中国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具有网络规模小、紧密度高、趋同性高、异质性低的结构特征;网络关系以亲属关系为主,赡养以子女等家庭成员为主,亲属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朋友主要提供社交支持,邻居提供一些小的实际支持,工作关系提供的支持很少”。并且认为随着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地推进,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模式、性质必将发生变化。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中,老人的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主要依靠子女与配偶等核心支持网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年轻劳动力外流、家庭结构核心化、孝道文化不断衰弱等因素使得子女在养老中重要性不断下降,子女虽然在养老支持网中仍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其与老人支持网络的紧密度不断下降。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农村老年人原有的规模小、紧密度高、异质性低的社会支持网络受到冲击,部分弱势老人(如丧偶独居老人、孤寡老人、半失能老人)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部分空巢老人由于缺乏关怀选择自杀,养老成为农村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

面对社会转型的冲击,部分农村老年人不得不根据现实进行新的选择。受制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普遍偏低,无力向市场寻求收费养老服务。而我国农村本身就具有浓厚的互助传统,互助养老实践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的亲友互助,在乡村社会生产生活中一直普遍存在,有时发挥着比国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大的作用。中国农村是个熟人关系社会,邻里之间延续着比较多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家族是农村社会的重要组织之一,是农民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利用农村聚族而居、大多数邻里都是亲属朋友这样一种社会关系格局,在实践中探索出建立互助幸福院、成立老年协会、鼓励邻里结对帮扶等形式的互助养老方式,使有活动能力的老年人、年轻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照顾、慰藉弱势老人,部分改善了弱势老人的生存现状。

其次,通过互助养老不同社会主体向农村老年人提供相应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交往支持,提高了老人的社会支持程度。在互助养老中,政府、社区、亲友邻里、老年人自治组织等社会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农村老人提供相应的支持。以肥乡模式为例,互助幸福院遵循“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的原则,各主体的分工较为明确。第一,村委会作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是老年人支持网络的重要主体,在以下两个方面承担了生活照料、社会交往支持的责任。一是村委会承担了幸福院的建设责任,利用村集体资金或闲置资产建设幸福院,购置空调、冰箱、电视、微波炉、床单等生活用品,为入住老人提供了基本生活设施,改善了部分独居老人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二是村委会承担了幸福院的运营管理责任,村集体出资承担幸福院水、电、暖等日常运营费用,幸福院实行村干部负责制,由村委会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并选定一名院内老人作常务副院长进行管理,既加强了村干部与空巢老人的交往,又明确了村干部对互助幸福院的责任。第二,互助服务的老人是入住老人社会支持网的重要主体,提供主要的生活照料支持、精神支持、社会交往支持。幸福院规定每个房间住两个老人,年纪大、身体差的老人与年纪小的老人住在一起,防止年纪大老人半夜突发疾病无人发现。幸福院内贴有子女和村诊所电话,老人突发疾病能及时就医并与子女联系。在幸福院内,老人自带米粮自己做饭,部分老人还可以搭伙做饭,腿脚灵活的人为腿脚不灵活的人干点家务活,老人们平时可以聚在一块聊聊天、打打牌、看看电视,逢年过节包饺子、扭秧歌,大大丰富了独居老人的养老生活。第三,子女作为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核心要素,在幸福院模式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老人提供物质支持、照料支持、精神慰藉支持。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与责任,互助幸福院是对家庭养老的补充,不可能承担家庭养老的所有职能,因此老人们入住幸福院需要子女同意并签订协议,子女为老人提供在院内生活的米粮、衣物,一旦老人生病由子女接回家照顾,子女外出务工回家后老人可回家居住。第四,邻里亲戚是老人社会支持的一部分,提供少量的生活照料、物质支持。互助幸福院鼓励热心村民到幸福院为老人服务。第五,政府作为老年人互助养老的支持主体,一方面体现在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对村委会建设、幸福院管理进行指导监督、拨付财政资金支持幸福院的发展。在中央层面,2012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农村幸福院项目管理办法》,3年拨付专项资金30亿促进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发展。在地方政府层面,河北省肥乡县政府2012年制定《肥乡县关于促进互助幸福院发展办法》,规定了幸福院的建设标准及相关制度,县财政每年财政拨付200万促进互助幸福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政府通过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为部分老人提供经济性支持,通过五保供养制度、低保制度、新农保制度、高龄津贴制度为五保老人、其他老人提供基本的经济支持,通过新农合为农村老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支持。在不同社会主体的互动中,肥乡模式是村委会为主导的互助养老模式,通过村委会的积极作为,引入政府、社区、亲友邻里老人等因素扩大老人社会支持网络规模,为独居老人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各社会主体在与村委会的互动中,围绕着养老问题形成了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再次,从需求的角度来评估,互助养老满足了空巢老人不同的养老需求,取得较好的养老效果。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将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分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不同空巢老人的养老需求层次不一样,对于部分年龄大、身体较差的弱势老人而言,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利是最重要的。农村弱势老人(如独居老人)一般衣食温饱没有问题,但很容易突发疾病得不到救治死亡,在肥乡模式中老人集中居住使其在突发疾病情况下能及时就医,保障独居老人的生存权。多数独居老人在子女婚后与子女分居,住在旧房子里,居住、生活条件较差。通过入住幸福院,大大改善了老人的居住条件,提高其生活水平,较好地满足了老人们的生存、安全需求。对于部分身体较健康、生活无虞的空巢老人来说,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实现对其更为重要。这部分老人入住幸福院后社会交往圈扩大,和同龄人能找到共同话题与生活兴趣,在参与文化娱乐活动过程中满足其社会交往需求,通过互助服务帮助别的老人获得尊重需求,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自我效能感提高。互助养老通过开展互助服务较好地满足老人们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以河北肥乡幸福院为例,幸福院成立5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老人意外死亡案例,入住老人由最初的6人上升到30多人。

最后,已有研究认为多元主体参与的大规模、高紧密度、高异质性的社会支持网络能为个人提供充足的社会支持,中国当代社会支持网络结构正从一元向多元转型。福利多元主义也认为福利应有国家、市场、民间社会(家庭、邻里、志愿组织)等多元主体来提供。互助养老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养老方式,是对现有养老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在强调互助养老发展的同时,更应健全国家层面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强化家庭养老中子女对老人的赡养责任,促进传统孝道伦理的回归,为农村老年人构建多元的养老支持网络,有效解决现有的养老难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衰落,现有的养老方式本身存在不足,由此产生了养老难题。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方式继承了农村的互助传统,契合了熟人社会的人情特点,通过引入政府、社区、亲友邻里、老年人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因素重构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了老年人汲取社会资源能力,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8.

[2]贺赛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

[3]李春霞,吴加志,洪眉.京城保姆: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社会网络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88.

[4]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 国外社会学,1994(4):67-70.

[5]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J]. 中国社会科学,2002(3):27.

[6]刘雪成.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模式[J]. 神州养老,2012(1):21-25.

[7]袁同成.“义庄”:创建现代农村家族邻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参鉴——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 理论导刊,2009(4):64-68.

[8]张大勇,于占杰.家庭支持网与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8.

Abstract: Mutual aid to nurse the old inherits the tradition of rural mutual aid, fits into the huma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quaintance society, social support network of the rural old people has been rebuilt via government, community, relatives and friends, the elderly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which reduces pension risk from weakening of family nursing the old , but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the elderly to get the social resources .

Key words: mutual aid pension; mutual aid to nurse the old; social support

责任编辑:孟筱

猜你喜欢
互助养老社会支持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新探究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河南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和互助养老研究
84岁老太征室友你会响应“互助养老”吗?
浅析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养老新模式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脑卒中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负担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
社会支持与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关系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感恩、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