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我们以为自己是在保护孩子,是在引导孩子,殊不知,我们强大的身躯很多时候会“霸道”地挡住孩子的心愿、孩子的爱好、孩子的情绪……当爱变成剥夺和牵绊,那便是控制了。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爸妈是能适时向后退的,毕竟教育原本就应该是以孩子为本的一件事。
爸妈的意愿向后退
故事:暖瓶盖胜过游乐园!
带宝宝出去玩一趟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带1岁多的丁丁去趟游乐园,妈妈一大早就开始准备水果、白开水、尿不湿等物品了,爸爸则忙着做早餐。
一切准备就绪,却看到丁丁在一个闲置的暖水瓶前流连忘返:取下暖瓶盖,盖上暖瓶盖,拿下来看一看,再反过来盖上去……全然不管拎着大包站在边上的妈妈,也不去看一眼正拿着衣服准备给他穿上的爸爸。
爸爸妈妈互换眼色,爸爸看看表:“不早了!”妈妈也看看表:“是呀,再不出发,一会儿他该吃奶睡觉了!”妈妈试图想拿走暖水瓶,丁丁却哼哧着不乐意地反抗,爸爸想凑上前去抱儿子,却最终止住脚步。儿子咯咯的笑声,好似在说:“我玩得正开心呢!”两个着急的大人,渐渐地不着急了。夫妻俩心照不宣地达成一致——不去游乐园了。
心理点评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是的,去游乐园是父母的决定;但喜欢玩不起眼的暖水瓶盖则是孩子眼前最感兴趣的事。既然原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孩子玩得开心,那把孩子的喜欢排在第一位便是更好的选择。
作为父母,毋庸置疑地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尊重孩子想做的事情,却是需要父母必须为孩子做的一件事。很庆幸,丁丁的父母做到了。玩暖瓶盖,与准备了好久将要去的游乐园,对比是何等悬殊。但是,尊重孩子这一刻的投入与专注,何尝不是收获了一个大礼物?
看似只是一个玩暖瓶盖的游戏,宝宝专注地投入其中,他的视觉、触觉都在得到锻炼,大脑在飞速地运作,意志力和注意力的能量都在悄悄地注入小小的内心中。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收获了探索事物的乐趣和挑战一个任务的价值感。同时,安静的心境、愉悦的心情,也是始终是做这件事情的“背景图”,如果父母强行打断,这一切都会变了味道。
方案备注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随着宝宝的长大和探索范围的扩大,父母完全可以在自己已经划定的容许范围里,给孩子留一个可以参与和做决定的机会。在跟孩子有关的事情上让他们发言,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吃饭这件事,父母不要直接做主,更不要问:“你今天晚饭想吃什么?”可以在容许的范围内让孩子来选择:“晚饭你想吃蛋炒饭还是八宝粥?”这样的问题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他自己能参与决定和自己有关的事情,这会让他们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对此负有责任。比如穿衣服,父母不要每天都帮孩子准备好第二天要穿什么,而是事先确定两套备选衣服后,让孩子自己决定第二天到底要穿哪一套。
爸妈的“爱心”向后退
故事:孩子,妈妈来!
刚学会走路不久的多多,经常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一会儿搬着小板凳在屋里跑来跑去,跌跌绊绊的样子,像是马上就要摔倒,吓得妈妈赶快冲过去,一把夺出小板凳:“宝贝小心,把板凳放下!”
多多去使劲地推自己的餐座椅,看着儿子吃力的样子,妈妈心疼了:“宝贝,妈妈来拿!”多多想自己爬上大床,有时候会很顺利地爬上去,有时候却怎么也爬不上,看着儿子努力的样子,妈妈会一把将儿子抱上床:“宝贝,妈妈抱!”
心理点评
父母的善意帮忙可能会剥夺孩子探索的机会多多妈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善意的帮忙,其实是一种对孩子探索机会的剥夺。
我们会发现,只要是学会了走路的宝宝,每天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有时候,还会特别卖力地做一件事情。在大人眼里这是疲惫,但在孩子的心里这是快乐。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子正是在不断的体力付出中感受快乐和成就的。并且孩子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体会失败与成功,学会坚持还是放弃,探索事情“能做”还是“不能做”的界限,获得支持自我价值感和效能感的直接经验。
一个经常被帮忙的孩子,他收到的不是疼爱,而是价值感的被剥夺和快乐源的被掐断。心理学研究发现,很多在成年后出现心理障碍的人,在其幼年时期,都有过能量受阻的经历。孩子是通过活动来完成能量流通的,父母的帮忙,会让孩子的能量受阻。
除非是孩子真的遇到了危险,否则,爸妈应该做的是保持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个安全的环境中,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和尝试。
方案备注
读懂孩子需要帮忙的信息
当然,孩子有时的确需要大人的帮助。所以,爸妈不是永远不出手,也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吃苦。爸妈要做一个好的观察者,善于分析孩子的需要。这样才能做到该出手时再出手。
孩子发出哭声,或是喊爸爸妈妈去帮忙。这个时候,父母需要迅速做出评估。假设孩子真的遇到了困难,在向你求助,你走上前去提供帮助是非常必要的。在恰当的时机出手,可以让孩子建立起对父母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个深信自己会得到父母支持的孩子,会发展出更健全的人格。
爸妈的“护犊之心”向后退
故事:真想过去帮她要小汽车
爸爸陪着双双在游乐园玩耍,双双最爱玩那辆粉色的小汽车了,但今天那辆粉色的小汽车却一直被另外一个大些的小女孩在玩耍着。
双双提出想玩小汽车,爸爸先是劝双双玩其他的玩具。但不一会儿,双双又想玩小汽车了,可对方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也太以自我为中心了!玩了这么长时间还不下来!”看着继续玩小汽车的小朋友,还有小朋友无动于衷的家长,双双爸爸心中开始不悦。
双双开始有情绪,她让爸爸去帮她要小汽车。双双爸爸也真想走过去,帮女儿将小汽车要出来。
心理点评
她需要陪伴和支持,而不是代替除了家庭的温暖,孩子也需要去体会社会的规则。当宝贝与其他孩子互动的那一刻起,一些社会规则已经摆在孩子面前了,虽然,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讲,这些规则的掌握,常常不那么舒服,但这也是孩子的必修功课。家长可以恰当地协助孩子,却永远不要去替代。因为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要逐渐学会掌握社会规则的。
因此,双双爸爸需要告诉孩子:“小汽车是姐姐先得到的,我们需要等待。爸爸知道,双双特别想玩那个小汽车,要是现在就能玩上小汽车就好了!”爸爸可以认同女儿的情绪,然后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怎么能够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如果你特别想玩,我们该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接纳自己想要玩的情绪是合理的、被肯定的,孩子还能学到如何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承担对方可能会拒绝的结果。爸爸此时最重要的功课就是陪伴和支持孩子,但不能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
方案备注
划清界限 + 认同情绪 + 商量对策遇到问题先要了解这个问题是
谁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那么,主导者就应该是孩子,父母不能越俎代庖。父母要做的是及时地清理自己的情绪,划清界限,看清自己的愿望和对方的权利,可以让情绪更平静。父母的从容会感染到孩子。
划分完问题的归属之后,父母需要支持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有情绪是正常。孩子情绪平复后,可以跟孩子商量对策,比如,去跟小朋友商量,能不能让自己玩会儿。或者先去玩别的项目,也可以过会儿再去争取自己想要的。孩子会从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爸妈的面子向后退
故事:面子>宝宝的感受?
公司举办节日晚会,琪琪妈妈带着3岁的琪琪去参加。妈妈的同事们陆续过来与琪琪打招呼,琪琪却直往妈妈身后钻。
“琪琪,叫阿姨!”
“琪琪,问叔叔好!”
“你看那位小姐姐多勇敢!”
可是,任凭妈妈怎么往前拉琪琪,琪琪都不肯。最后,琪琪还不开心地哭了鼻子。
心理点评
尊重孩子感受
很多时候,父母会将孩子当成自己的面子。一旦父母这么认为时,就会忽略孩子的很多需求,因为,一旦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面子,父母能看到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自己的孩子。
但事实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感受、判断和情感,有自己的需要和倾向,如果孩子的这些特征被父母看到了、尊重了,他们不但能发展出高自尊,同时,也能发展出敏锐的直觉能力。 因此,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立情感,放下自己的面子,去尊重孩子的情感和判断。
方案备注
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不去引领孩子,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让孩子在需要时能有章可依。
如果你希望孩子尽快地适应一个陌生环境,那就先充分地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当孩子感受到安全了,被保护了,他才更有勇气去探索。所以,妈妈要做的不是推孩子出去,而是根据孩子当下的需求,允许孩子退缩,并成为孩子的依靠。同时,妈妈自己可以落落大方地与同事有礼貌地打招呼,好奇地探索周围的环境,欣喜地加入小朋友的游戏……父母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为孩子树立着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