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途 杨彦魁
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为统领,全力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和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包括危旧房改造、安全饮水、嘎查村街道硬化、村村通电通网络等),是内蒙古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抓好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内蒙古日报》从今年4月初开始在一版推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专栏,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逐一报道了12个盟市实施重点项目的新进展,12个盟市及2个计划单列市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仔细阅读这两组报道,发现在组织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处理和刊发形式上都有一定的创新。
创新之一 该专栏在组织实施前,经过了精心策划和认真准备。报社编辑部组成12个报道组,由编辑部各部主任带领,驻各盟市记者站参加,以“走转改”的形式,深入重点项目施工现场采写报道。主打稿每篇选取4个项目进行采写,同时配发一组图片、一篇短评、一组互动、一个链接,图文并茂地反映各盟市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的生动场景;选择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采取2个盟市为一组、跨地区对比呈现的方式,分7组报道了12个盟市和两个计划单列市“十个全覆盖”的阶段性成果,用具体生动事例加现场画面的形式,真实反映农村牧区建设的新面貌。
创新之二 专栏报道有特点、有角度,编发形式新颖。以专栏所发的重点项目建设报道为例,每次发表时都有一篇3000字左右的主报道,配有大幅压题图片和辅图。除短评外,还借用新媒体的手段,编发3到5人“我来说几句”的简短话语,做到了编采读互动。“十个全覆盖”报道则运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语和主持人点评的方式,领着读者走,每组均收入两个地区的内容,采用主持人开篇的方式,既把两个地区的内容对比统一起来,又把两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揉”在一个主题中,通过主持人语→新闻事实→主持人点评有机结合起来,给读者一气呵成之感。
创新之三 所发报道都经过了认真采写和编辑处理。重点项目建设报道,篇篇都抓住各盟市的特点亮点,从现场选择角度切入,见人见物,着力讲好故事,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如《要做就做全国领先》《绿色发展的竞争力》《更优更大更环保》《新兴之火照亮转型之路》等报道,既反映了内蒙古各地以抓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新型产业发展,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新思路新措施,又从重点项目建设中具体的人和事落笔,展现各地抓紧抓实,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十个全覆盖”的报道则采取从一村一人一家一事入笔的方法,以小见大,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农村牧区发生的变化。如4月18日的《看,那村那水那路》一文,开头写道:“尚和的家就在村口。记者到他家时,他刚吃过午饭,正在厨房收拾碗筷。粘着油腻的盘碗放在洗碗池中,水龙头一拧,哗哗哗……自来水倾泻而出。”用这种镜头式的场景,巧妙切入,生动、具体、形象、鲜活,把小山村通自来水的情景进行了展现。
创新之四 文字与图片组合,让可视性与可读性相得益彰。重点项目建设的报道,每篇都有一幅大场景的题图,显出宏大的建设场面;栏底又配发三四张建设内景图,有人物,有背景,现场感强烈。“十个全覆盖”的报道每组都配发了两张以上的图片,以视觉形象展示农村牧区的新房、新路,以及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场所等真实场景,充分发挥了纸质媒体文字与图片组合使用,互为补充、互为铺陈的作用。
创新之五 两组报道所配发的评论,均以短评、主持人语和互动者三言两语的形式,每每二三百字,甚至一二百字,即画龙点睛般地说明,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作用,道出了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这项惠民工程对农牧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意义,少了官腔和文件语言,多了亲民情愫和百姓视角,得到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普遍认可。
创新之六 同时,《内蒙古日报》还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内蒙古手机报、你好·内蒙古新闻客户端上开栏《“十个全覆盖”比一比晒一晒》,通过两地记者见到的景致PK,进行比较式报道。这种插入各地多张鲜活图片,并边走边说的活泼形式,深受读者喜欢。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编辑:赵萱瑞